五十年代的春節老照片,文化人寫對子,巧姑娘貼窗花

2020-12-19 品茗歷史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春節,中國人不僅在慶祝著新年,還在慶賀著新中國的誕生。圖為1951年春節期間的扭秧歌活動,扭秧歌是北方人喜聞樂見的春節活動。

五十年代,中國百廢待興,物資匱乏,但是依然不影響中國人過年的喜慶氛圍。因為新中國的成立,讓百姓看到了希望。圖中的婆媳兩人在給孩子做新年打扮,她們臉上都洋溢著喜慶之色。

1953年,四世同堂的一家圍坐在一起過春節,看得出中間坐的那位老人是一家之長。

過年穿新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五十年代,老百姓通常都是在布店買布,回去自己縫製過年的新衣。圖為一位母親在教自己的閨女縫製過年的新衣。

圖為五十年代的一個姑娘,正在往窗戶上貼窗花。那時的姑娘都有一雙巧手,她們用紅色的紙剪出各種樣式的窗花貼在窗戶上,給新年增添了不少的喜慶氛圍。現在很少見到這種手藝了。

春節是要貼「對子」(對聯)的,但是在舊社會,百姓讀不起書,自己寫不了對子,只能請村裡讀過書的「文化人」寫。圖為1956年,政府的工作人員(文化人)幫助百姓寫對子,中國5000年歷史,做官的給百姓寫對子的景象,也只有新中國才有。

相關焦點

  • 50、60、70、80年代春節老照片,簡單而珍貴的年味丨可讀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舊時春節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時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撿起純真年代過年的美好記憶……>五十年代,那個時候,物質還沒有現在這麼富足,人們是這樣歡度春節的。▼ 1950年,北京過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那年毛主席年畫非常受歡迎。▼ 有點文化的人,就幫大家寫春聯,雖然不是什麼書法家,但一筆一畫地也毫不含糊!
  • 春節貼窗花的歷史由來?
    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呂海峰眾所周知,窗花是我們春節,尤其是農村人過春節的必需品之一。多少年來,貼窗花都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特殊迎春方式。然而,我們的春節為什麼要貼窗花呢?它的歷史由來又是咋回事呢?事實上,春節貼窗花在我們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宋朝到元朝期間開始廣為流傳,並逐漸成形。窗花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而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我們還得從紙的出現開始說起。
  • 寫書法、貼窗花,西餐廳裡過春節
    寫書法、貼窗花 外國友人大過中國年吉語贈福、門神迎福、開筆書福……活動當天,一群外國友人與家人一起邀約來到必勝客餐廳,體驗獨具故宮特色的「新春五福事」,寫書法、剪紙貼窗花,過濃濃中國年。「開筆書福」環節,外國友人們感受了一把「書法」的獨特魅力。
  • 貼窗花
    歡歡喜喜貼窗花。 □程海雲 貼窗花,是北方人的節日風俗。窗花是黑土地龍江民間剪紙的一種,傳承至今。在春節期間貼窗花,用來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它寄託著辭舊迎新、喜慶吉祥的願望。窗花最初源於民間喜慶或民俗活動中的剪貼畫,且多貼於農村窗戶的白紙上而被稱為「窗花」。窗花對個人來講,亦是一個能勾起許多回憶與鄉愁的紐帶。
  • 春節貼福字貼窗花的習俗:春節英語習俗
    通常帶有吉祥圖案的窗花傳遞節日喜慶和熱鬧的氣氛和表達中國人期待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除了貼窗花,在牆上,門上和房子周圍的門框上貼大小福字是中國人表達對美好生活渴望的普遍習俗。一些人甚至倒貼福字來表示福到了,因為在漢語中「倒」是「到」的諧音。現在在春節前的市場上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窗花和福字。
  • 貼窗花的女人,比窗花還要美!
    元旦之際,揚州民間保留著貼窗花的傳統。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窗花的內容刻畫的主要是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其中最多的是花卉動物,象徵著吉祥喜慶,連年有餘。為何要在元旦貼窗花,有何寓意呢?先要從元旦的由來說起。為了紀念歂頊、黃帝和后羿與一隻金烏大戰並讓後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光明,人們把太陽重新升起的這天叫做元旦,期望以後的日子每天都有新的越來越好的變化。
  •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瀋陽人忙著打年糕蒸饃貼窗花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紅火的傳統節日,也是闔家團圓的時刻,在我們的北方有一句民謠:」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到農曆臘月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打年糕蒸饃貼窗花,不論是發麵還是做饃,我都很擅長,貼窗花則是家裡孩子的事情。
  • 春節為什麼要發壓歲錢,過年掛燈籠與貼窗花的傳統習俗寓意
    春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隨著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其中蘊含著許多節日習俗,比如過年發壓歲錢、掛燈籠、貼窗花等習俗,又有什麼寓意呢?下面給大家解讀這些年俗。一、發壓歲錢發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與好運。
  • 春節貼窗花的由來及寓意
    春節貼窗花的由來及寓意 貼窗花是春節節日裡的一個重要環節,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能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做到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懂這個貼窗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貼窗花的由來傳說一聲慘叫震起,緊接又是幾聲悽厲怪嚎。
  • 三十張老照片,不同年代看看我們的春節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新中國剛剛成立的五十年代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春節,這個中國人眼裡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到底發生了怎麼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五十年代▼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春節的歡慶活動染上了濃濃的政治色彩。每一個機關,工廠,各地文化宮都要舉辦自己的文化晚會。勞動人民用自己的熱情和歡笑擁簇新政府的成立,迎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春節。
  • 寫書法、貼窗花,西餐廳裡過春節 必勝客攜手故宮,大過中國年
    寫書法、貼窗花 外國友人大過中國年吉語贈福、門神迎福、開筆書福……活動當天,一群外國友人與家人一起邀約來到必勝客餐廳,體驗獨具故宮特色的「新春五福事」,寫書法、剪紙貼窗花,過濃濃中國年。「開筆書福」環節,外國友人們感受了一把「書法」的獨特魅力。
  • 貼窗花 舞火龍 傳承千年的新春民俗
    隨手一剪就是藝術,刻刀一揮就是民俗,說的就是剪紙大師、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龍玲。與剪紙為伴的三十多年時光中,剪紙早已成了龍玲生活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壹   有年味兒 家門口的福字要正著貼  「二十八,貼窗花。」
  • 簡單幸福的年味,純真美好的記憶,舊時春節老照片欣賞
    上世紀50年代初的春節,天津一家人吃團圓飯的場景。新年了,「總把新桃換舊符」,「學習先進經驗」是極具那個年代風採的橫幅。那個時候,「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新的宣傳口號,幹部們紛紛下到工農家庭給大傢伙兒拜年。一位老書記在去農家拜年時,幫忙張貼春聯的場景。春節穿新衣,紅旗商場到後來的百貨大樓是最時尚的存在。
  • 送灶神、掛門神、貼窗花 海南「做年」氛圍濃
    送灶神、掛門神、貼窗花,或乾脆裁一張紅紙,寫上吉利的詞句,貼在門上、窗上,甚至衣櫃、米缸、農具上,濃濃的年味頓時洋溢開來,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福。貼年符自古流傳貼年符是海南民間自古流傳的習俗,許多地方圖志都有相關記載。
  • 「剪紙窗花」,感受傳統手工技藝 ——六中2021年春節綜合實踐活動
    一、活動背景臨近春節,為了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感受傳統的藝術,寧晉六中學生處組織學生開展春節期間綜合實踐——「剪紙窗花」手工活動。二、活動目標:1、了解什麼是窗花以及窗花在生活中的應用。
  • 【寫對聯、剪窗花、燈籠DIY】——鑫色年代教育帶您紅紅火火過新年!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至今已傳承了2000多年,掛燈籠、貼對聯、包餃子、貼窗花、放煙花……想一想內心就萬分激動吶~在這個什麼都可以網購的時代,網際網路給予了我們的生活極大方便,卻也造就了一大批「懶人」,現在,自己動手反而成了一種奢侈。
  • 還記得過年貼窗花的儀式感嗎?走進河南剪紙藝術尋找逝去的年味
    再過26天就是2021年的除夕夜了,成年人的春節雖說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是對子孩子來說,過年甭提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一件事!印象中過年最有儀式感的莫過於貼春聯門畫,當然還有貼窗花,每次父親還煞有介事地問我是否知道哪個是左哪個是右,好懷念那些青蔥懵懂的歲月,也感謝貼春聯帶給我的屬於讀書人的儀式感!
  • 山東人為什麼現在過年多數不再貼窗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是山東人過年必備的窗花漸漸消失了。只有大門上的對聯、福字還大多保留著,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窗花淡出了山東人家?1、窗花圖案和所表現出來的故事,曾寓意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極度貧乏的時代裡,窗花是花錢不多,又能對家庭起到一種裝飾作用,可以烘託出春節的喜慶氣氛。
  • 美麗家鄉,帶您了解合陽窗花
    文/ 行相斌窗花,一個非常普通的民間藝術工藝品。但它卻有著廣泛的市場和人脈,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幾乎遍布於所有的農家小院,在院子裡的大小窗戶上隨處可見。庭院因此而文化品位遽升,女主人常常能為自己的傑作而感到自豪。莊稼人把幸福美滿、和諧吉祥的期盼全寄予其中,成為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大學,學生一個個滿滿的膠原蛋白!
    1980年在北京大學校園裡生活是什麼樣子?有人說,八十年代是過去100年來中國最好的時代,那時候的中國百廢待興、積極向上。 今天,我們回到學校,來看一下80年代北京大學的老照片! 在80年代的北京大學,老師自己印刷試卷,並且考試手肘是黑色的,那種學校文化可能落後但也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