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勵志片《爆裂鼓手》:中美教育文化的交叉,走向偉大的代價

2021-01-08 Mars的寫字檯

卷首:我們喜歡看勵志的故事和電影,並非是期望看到人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這只能稱為童話。而是我們看到主人公的不屈與反抗,從而獲得力量。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爆裂鼓手》是一部「黑暗」的勵志片,很多人甚至認為該片本質是反勵志片或者心理片,因為其中的價值觀有太多與現實相違背,讓人感到殘酷與不忍,充滿了反人性和戾氣。

其實該片的原名為《whiplash》,本身便是「鞭打」的意思,而中文翻譯為《爆裂鼓手》或《鼓動人生》等等,有些先入為主的把其視為傳統的勵志電影。

這部電影的看點,除了主角的對於嚴苛老師的反抗,還有著對於人生,對於苦難,對於偉大的思考。而這部美國電影也並非完全是美式文化,反而與中國式教育有著很多交叉的地方。

01壓迫式的教育

《爆裂鼓手》的時長僅為107分鐘,但整個故事卻不乏跌宕起伏,飽滿的人物,因此影片的節奏也非常的快。

後期凌厲的剪輯配合爵士密集、爆裂的鼓聲,讓觀眾整個試聽感受都處在腎上腺激增的狀態,影片結束後,心臟仿佛還隨著那鼓點聲震動。

故事發生在林肯中心旁的謝弗音樂藝術學院,原型為茱莉亞學院,建校115年,被稱為「音樂界的哈佛」。

茱莉亞學院

但是因為藝術的特殊性,卻又與哈佛不盡相同,哈佛每年招生人數在5000人左右,而茱莉亞即使在努力擴招,也只有100多人,細分到影片中的爵士樂系只有10-20人。

而且茱莉亞的招生範圍是8-18歲,因此能進該學院的都是天才中的天才,學校音樂系只有2個樂團的編制,有著主次之分,同時每個樂團也有首席和替補的競爭。

影片的開頭主角安德魯便是在學院的二線樂隊,一線樂隊(室內樂隊)的導師弗萊徹看中了他,將他帶到自己的樂隊。

沒想到迎接他的是地獄一般的人生,在第一天弗萊徹便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其實室內樂隊練習的時間是早上9點,弗萊徹通知他6點到,讓他在練習室空等了3個小時。

這一段無論是從故事的內外,看起來的都是沒有必要的,而這正也是弗萊徹的風格-「高壓」。

弗萊徹的高壓手段包括不僅限於極其嚴厲的要求,毫無下限的辱罵,充滿暴戾的摔砸物品和高強度的教學節奏。

我想每一個觀眾看到這個過程都極為震驚,這不符合一貫教育主旨,毫無「春風化雨」和「教書育人」的感覺。

而整個故事的核心也是圍繞著弗萊徹的高壓與安德魯的反抗來進行,電影也並不想討論這種方法對還是不對,似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

這也正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地方,有關「師權」。事實上在美國弗萊徹這樣的導師是沒有的,相反,這其實更符合中國人的教育傳統。

在儒家文化中,我們認同「天地君親師」,老師是與父母、皇帝同樣級別的存在,在傳統文化中老師/父母都是對的,這種說法貫穿了中國上千年的歷史。

就在幾個月前,河南一位男子打了自己20年前的老師因此被判刑。

該事件在網絡上被探討了半年多,直到網友們依然眾說紛紜,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認為這是老師負責任的象徵。

那麼作為老師,排除私德的因素,僅為了讓學生努力,是否可以採取偏激的手段?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用「因材施教」來回答,並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把目光放回到電影,開頭說了故事發生在美國音樂界第一學府-茱莉亞學院,該學院的校友有帕爾曼、馬友友、約翰.威廉士等等,簡單的說,世界頂級樂團的首席絕大多數來自茱莉亞,佔據的主流音樂界的大半壁江山。

因此,這是一個如何教育「天才」的學校,弗萊徹在影片的後半部分說了:

舉著右手,打打拍子傻子都可以做到,我在學院做的工作並不是指揮,而是激發人的潛能。

其實,這裡也可以看出美國的教育觀念是否真的是和中國不一樣,90年代,西方吹來的「素質教育」之風影響了一代人。

似乎在那個時候我們普遍都認為,中國學生都太注重應試,而美國學生則是全面發展。毛坦廠的那種教育模式太過於反人性,事實上是怎麼樣的呢?

2001年,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愛德華·休姆斯,在加州一所公立學校惠特尼高中(Whitney High School)臥底,調查該學校真實的學習情況。

惠特尼高中位列加州第1,全美排名第33,也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名校,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惠特尼和毛坦廠和衡水中學沒有什麼區別,實行的是「3個4」原則,即4個小時睡眠,4杯咖啡,4.0的GPA成績。

惠特尼的學生書本與教課材料加起來有100多斤,每天念叨的都是我要進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美國有6000多所學校,體育、藝術甚至啦啦隊都可以成為進入大學的墊腳石,幾乎可以達到每個人都有大學上,但是最頂級的高中依然追求GPA考高分,上名校。

這,就是美國的精英教育,在激烈的競爭下與中國並無二致。

02成功的代價

在弗萊徹眼中,天才如果放棄了努力,那麼就不是天才,他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認為自己必須帶著這些天才走上音樂的最高殿堂。

同時弗萊徹的高壓也是有的放矢,比如在安德魯剛進室內樂隊時,有一個小胖子樂手因為自己聽不出哪裡走調,弗萊徹基本沒有說什麼惡毒的話,直接就讓他退出了。

那麼安德魯是否是適合高壓教學的學生呢,答案是肯定的。

安德魯第一次當上首席是因為弄丟了原首席的譜子,影片中這一段處理的很模糊,看不出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另外,安德魯在競爭對手犯錯時露出了微笑,同時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在他眼中成為一個偉大的鼓手,在音樂上追求極致便是他的目標。

原來安德魯在二線樂隊的時候,也並不是那麼努力,甚至二線樂隊的同學還嘲笑他:「鼓打得一般」。

自從走進室內樂隊,在弗萊徹的影響下,安德魯仿佛徹底打開了任督二脈,拼命的練習,甚至雙手被磨破,血濺到鼓上。

從影片的中段開始,鮮血一直貫穿到影片結束。

鮮血,僅僅是努力的象徵嗎?不,同樣代表了走向偉大的「代價」。

在現實生活中,極致並不是一個大眾所追求的方向,我們認為事業和家庭最好雙豐收,身體和靈魂最好都在路上,領導最好是平易近人的,老師最好是如沐春風的…

這沒有錯,也是絕大部分人應該去追求的。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點,不錯是可以圓滿,偉大卻一定有所犧牲,即使這些犧牲未必那麼的「必要」。

就像影片中,安德魯練鼓練到雙手血流不止,身邊放著冰桶隨時準備著止血,難道真的不會影響正式演出的狀態嗎?

在安德魯因為要拿回自己的鼓錘,一邊瘋狂開車,一邊惦記著自己首席的位置,意外出了車禍,一身鮮血卻依然要堅持演出。

這可是冒著斷送後半生職業生涯的危險,這是理性的嗎?

不是,但不瘋魔不成活的價值觀貫穿了整個影片,這部電影也正是因為其藝術題材,也講述了藝術的本質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安德魯要走向偉大,就需要付出代價,直到最後的崩潰也是因為丟失了首席位置,而不是遭遇的苦難。

當然這種代價其實是反人性且不科學的,很可能會發生悲劇,在影片中弗萊徹因材施教的眼光也不是都準確。

樂團中的頂級樂手肖恩因此崩潰上吊自殺,在練習期間便表現出有抑鬱症的傾向,這便是悲劇,也是代價。

《爆裂鼓手》的結局,也揭示了這並非是一個傳統的勵志片,安德魯與弗萊徹並沒有握手言和,而是走進了「復仇」的地獄,安德魯向學校反應其教育手段過激,導致弗萊徹丟了老師的職位。

而弗萊徹即使跟安德魯在酒吧看似袒露心聲,卻是為了在卡耐基演奏廳陷害他,徹底斷送職業生涯。

在安德魯在演出時,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用盡全身的憤怒和不甘,演奏出頂級水平的獨奏,弗萊徹的態度也從復仇衍生的嫌惡轉變為對音樂水平的肯定和欣賞。

影片在這個過程的不斷翻轉也很值得玩味,如果弗萊徹沒有復仇的舉動,則止步於傳統勵志片——激烈碰撞後的救贖;

如果止步於復仇,弗萊徹這個人物則徹底的化為暴戾與獨裁的象徵。

而正是通過3次人物關係反轉,說明了弗萊徹對於安德魯是一種「愛之切,責之深」的態度,他的身上甚至喪失了人性,完全是在音樂上的追求,只要你演奏的好,什麼都可以忘記。

03從不錯到偉大

影片在主要的核心衝突之外,有一點很讓人在意,安德魯在家庭聚會上,本來剛取得首席鼓手的位置,是應該享受親友祝福的時刻。

但是安德魯的親友明顯是不太認同安德魯的成就,在他們眼中似乎打橄欖球校隊的親戚家孩子更值得稱讚。

甚至問他:「音樂比賽如何評判,靠主觀感受嗎?」

這也明顯看出來,整個家庭氛圍包括他的父親都不太了解音樂,也不認同,甚至把音樂家的私生活看作整個音樂圈很亂。

安德魯生在一個猶太單親家庭,因此內心也很敏感,在餐桌上與親友們發生了語言上的衝突,說了那句話:

「我寧願在34歲爛醉如泥,身無分文地死掉,讓人們在飯桌上議論我,也不願意腰纏萬貫,神志清醒地活到90歲,但沒人記得我是誰。」

安德魯在飯桌上的極端的言論其實反應出內心渴望被認同,但是似乎音樂這個小眾領域遠沒有運動或是學校成績來的被周圍人看重。

這也是安德魯為什麼一心要走向偉大的原因,而這種渴望認可心態,註定了安德魯和弗萊徹其實本質上是一類人,他們都會走向悲劇。

認可真的那麼重要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計算機系被認為是修電腦的,體育系被認為不當運動員就只能當老師,音樂系要在家庭聚會出來唱個流行歌,眾多小眾領域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認可當然很重要。

哪怕在美國,爵士樂的發源地,依然有著大批的人根本不懂爵士樂。

這就是為什麼主角瘋了一樣追求偉大。

我們可以想想,計算機系是什麼時候被普遍認可的?是程式設計師們普遍高於大眾標準的薪資被獲悉後。

而電影中的爵士樂卻很難通過薪資來獲得認同,就只能成名,即使主角進入了最高音樂學府,拿到了首席的位置,已經很「不錯」了,也還是不夠的。

正如弗萊徹所說:英語字典中沒什麼比不錯(good job)更害人了,更多的是在說在這個「爵士已死」的年代,就一定要走向巔峰。

《爆裂鼓手》向我們揭露了偉大的代價,也告訴了我們,自己選擇的人生才是最波瀾壯闊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爆裂鼓手》黑暗勵志向:不瘋魔,不成活
    「 人一旦有了夢想,怎麼活都是有靈魂的」第一次看見《爆裂鼓手》這個名字,我以為又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那種歷經艱難險阻,終於走向成功和人生巔峰,一個Happy ending完美結束,主角擁有了夢想中的生活可是,成年人的世界裡,哪還有童話可言?
  • 豆瓣評分8.6分的《爆裂鼓手》:沒有艱苦卓絕的努力,你不配更好
    許多人都追求成功,卻不知道成功的另一張面孔叫代價。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雖然豆瓣評分8.6分,同時也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剪輯、音響效果三項大獎,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知道這部電影,它就是《爆裂鼓手》。《爆裂鼓手》以飽滿的荷爾蒙講述「代價」,但其陳述「代價」的語調又絕非娘娘腔,它是一部嚴苛冷酷,有些許寬容卻無絲毫慈愛的師生電影。
  •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為了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傳奇的爵士鼓手,每天練習打鼓是必須的。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每晚的堅持練習,終於換來了學校頂級爵士樂團導師弗萊徹的注意。《爆裂鼓手》的故事,也由此開始。這是迄今為止奧斯卡最年輕的最佳導演得主,達米恩·查澤雷的第二部電影長片。和諾蘭一樣,在正式出山之前,達米恩·查澤雷也有著一部幾乎憑一己之力完成的黑白電影作品。
  • 超燃超帶感的勵志電影《爆裂鼓手》,每天必刷一遍的好電影
    電影《爆裂的鼓手》是2014年上映的老電影,但我基本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一遍,以此來激勵自己。這是一部不看會後悔系列的好電影。今天不概述劇情,我只想給大家介紹一個「把自己逼到極限的角色「。電影《爆裂的鼓手》講述的是男主角安德魯被一位超級嚴格,嚴格到變態的音樂老師調教的故事,音樂老師叫做特倫斯。他有多嚴格?舉個例子:大學畢業之後的學生,進入了紐約最高的音樂劇團,即使在離開了他的管轄範圍,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自殺。可想而知,在學校的時候,他的教育方式是多麼的變態。我們來看看男主做了哪些事?
  • 電影《爆裂鼓手》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爆裂鼓手》講了一個有著爵士鼓手夢想的少年,在一名嚴格到變態的老師指導下,突破極限,不斷超越自我的熱血故事。這部影片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更成為了許多電影打分網的公認的優質電影。這個結局,表面上是Fletcher跟Andrew兩個的博弈,實際上是Andrew一個人的內心掙扎, 他渴望成為一個聲名遠揚的爵士鼓手,而作為老師的Fletcher嚴格、挑剔,渴望一個與他靈魂契合的鼓手,Fletcher代表一種權威認可,而Andrew需要他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這種追求無疑是病態的,讓Andrew離開父親的懷抱安慰背棄家人,切斷七情六慾。
  • 這部勵志電影打動了無數人,「爆裂鼓手」,偏執往往造就天才
    這部勵志電影打動了無數人,「爆裂鼓手」,偏執往往造就天才愛看電影,暢聊故事,因為電影我們相聚在一起,各位朋友們好,我是小肖。今天小肖跟各位帶來的電影,是一部國外的經典高分電影,叫做「爆裂鼓手」。我們可以看到,作為這部影片的主人公,男生安德魯正在鼓房裡孤獨地練習著,他的打鼓聲隨著一個黑衣男子的進入而停止,雙倍兒鼓是他對鼓手的要求,當鼓手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的時候,一身門響又將他拉回了現實世界!結束了一天的練習,安德魯與他的父親約著一起去看電影,就為了看一眼前臺的小姐姐。
  • 我喜歡《爆裂鼓手》我喜歡一部電影,有時候成功後面是殘酷的
    《爆裂鼓手》是我非常喜歡的另類勵志電影,劇中的主人公安德魯從最初的愛情到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再到技巧的巔峰,他對我們職場有什麼實際意義?我有這些看法。@奈小奈《爆裂鼓手》講述一個19歲的單親家庭孩子安德魯進入一所著名的音樂學院,夢想成為一名頂級鼓手。
  • 推薦《爆裂鼓手》:高考之後,你需要一道硬菜,讓自己保持憤怒
    是的,《爆裂鼓手》。打破溫情如果說要為高考結束後的學子們列個影單,那麼《爆裂鼓手》會是我選擇的第一部。因為它殘忍地打破了許多少年氣的「溫情定律」,同時又點燃了符合青年身份的熱血!你想像中的好老師、貴人是什麼樣的?亦師亦友、諄諄善誘?《爆裂鼓手》說,滾!只有極度的壓榨、絲毫不帶善良、永恆的暴怒,才能將人的潛力逼迫出來。
  • 《爆裂鼓手》:只有天才和偏執狂能夠成功
    在《爆裂鼓手》裡面,是一個目標明確、不畏困難、最後成功的夢。在青銅樂團當替補鼓手的主角,因為加練時被王者樂團的指揮撞見,所以給他個機會參加王者樂團練習。同時主角也開始跟一直心儀的女孩約會。所謂天道酬勤,所謂春風得意,一個雞湯青春片的開頭已經設定好了,接下來就應該是如魚得水、走向人生巔峰了。
  • 只看過《爆裂鼓手》?這5部豆瓣好評鼓手電影,你千萬不能錯過!
    聽說,都2020年了,講述鼓手故事的電影,你還只看過《爆裂鼓手》?今天給大家推薦5部關於鼓手的豆瓣好評電影,找個時間看看吧!1鼓手|TheDrummer(1983)劇情簡介:張國榮在片中飾演一個愛好打鼓和音樂的青年,他嚮往將自己的音樂傳播到四面八方。有一天被一個製作人發掘,要捧他做明星,卻設置了種種限制,讓他覺得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和愛好音樂的靈魂,然後他遠離了名利場,選擇為真正愛好音樂的年輕人演奏。經過努力,他最終實現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這部影片以鼓手作為主人公,講述了少年安德魯(邁爾斯特勒 飾)在嚴師的督導教育下,以非常手段挑戰自己的極限、追逐爵士樂鼓手夢的熱血故事。作為一部音樂片,《爆裂鼓手》得到了最佳混音的奧斯卡獎項,足見這部影片不只是演技或劇情的部分,在電影音樂方面,也深受肯定。
  • 被名字耽誤的好電影《爆裂鼓手》
    2014年的《爆裂鼓手》是侃哥每隔一陣子都會找出來重溫的電影,難得的是,每一次翻看,都還能找到那種手心冒汗、小腿肚緊繃的緊張感畢竟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男配的片子,質量槓槓的其實,在最早聽到片名時,侃哥對這種「音樂電影」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人覺得這是一部唱唱跳跳的歌舞片然而,觀看僅僅十分鐘,雙眼真的就再難以離開屏幕
  • 《爆裂鼓手》:兩個瘋子為了自己的使命付出一切,相互成就對方
    《爆裂鼓手》:兩個瘋子為了自己的使命付出一切,相互成就對方《爆裂鼓手》的英文片名是Whiplash,這個電影名字在我看來有三個含義。一是片中主角長期苦練的曲子的名稱,這一首曲子貫穿整部電影,也是核心。二是它的中文意思是鞭子,在爵士鼓演奏中,正確的揮動鼓棒擊打鼓面的這一動作就像是揮動鞭子,這就意味著這部電影圍繞著專業的爵士鼓樂手來展開劇情。
  • 《爆裂鼓手》|夢想之路上不要拒絕和撕下那塊創可貼
    2014年達米恩·查澤雷執導電影《爆裂鼓手》,講述了追求心中頂級爵士樂的一對師生,鼓手安德魯(邁爾斯·特勒)和樂隊總指揮老師弗萊徹(J·K·西蒙斯飾演),為了追求心中的巔峰完美,不同性格的兩個人,彼此從發現對方開始學習的謙遜,到逐漸失去耐心的暴躁和放棄,到最後互相牴觸厭惡的報復和瘋魔。走向成功是沒有捷徑的,付出也不是一定有回報的。
  • 豆瓣8.6的《爆裂鼓手》結局,兩種解釋,不同人生!致敬偉大音樂
    《爆裂鼓手》的結局,可以做兩種完全相左的解釋和寓意。但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答案:安德魯的偉大和弗萊徹的偉大,一個是尚未歷經人世,停留在執著和天賦的偉大,一個是看破世間萬種,只剩下對音樂瘋魔的偉大!
  • 《爆裂鼓手》的男主如何承受巨大壓力,成就自己的鼓手之路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部打動了投資人的電影,爆裂鼓手講述的是一段爵士樂師生的恩怨糾葛,主角內曼在謝弗爾音樂學院上學,演奏架子鼓的他熱愛爵士,並渴望進入學院最好的樂隊,樂隊的導師就是本片的配角弗蘭徹,男主通過苦練被弗萊徹選中,成為替補鼓手,但是內馬在架子鼓上的修羅之路其實才剛剛開始,因為上一秒弗萊徹還對內曼溫柔慈祥
  • 專訪《爆裂鼓手》導演:寫完劇本不敢給任何人看
    奧斯卡提名影片《爆裂鼓手》的編劇兼導演達米恩-查澤雷也參與此活動,與大家面對面,詳解影片的臺前幕後。  影片《爆裂鼓手》聚焦於逐夢的年輕的爵士鼓手安德魯-奈曼(邁爾斯-特勒飾演)和他的嚴師特倫斯-弗萊徹(J-K-西蒙斯飾演,本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候選人)之間的關係。影片中邁爾斯與西蒙斯的表演十分具有震撼力,影片的配樂也讓人贊口不絕。
  • 考研雜談丨你有沒有為夢想拼盡全力過,豆瓣8.7分《爆裂鼓手》
    愛樂之城導演的成名作,豆瓣評分8.7,位居豆瓣電影Top250榜單第173位,或許你在好奇,這究竟是怎樣一部音樂電影,能獲如此殊榮,接下來跟著小蘇,來享受一場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以電影為引,最後小蘇會以一位今年上岸上交計算機學妹的考研故事作為結尾。前路漫漫,只要我們出發,便有希望。
  • 爆裂鼓手邁爾斯-特勒開微博 中文說"你好"
    曾在《爆裂鼓手》中出演鼓手Andrew的邁爾斯-特勒(Miles Teller)開通了微博,6月15日中午,他發出了第一條問候視頻曾在《爆裂鼓手》中出演鼓手Andrew的邁爾斯-特勒[微博](Miles Teller)開通了微博,6月15日中午,他發出了第一條問候視頻,並用中文「你好」向粉絲打招呼。  邁爾斯-特勒稱自己很興奮成為微博的一員,他現在正在拍電影,之後會在微博中貼出更多自己的動態。  邁爾斯-特勒之後,還會有更多大咖進駐微博。
  • 葬身冰川的王相軍,《爆裂鼓手》的安德魯,他們成功嗎
    文丨萱小蕾、圖丨網絡▼電影《爆裂鼓手》的主角安德魯,是個喜歡玩鼓的少年。在他沒遇到那個近乎瘋狂的導師弗萊徹之前,只是多花了些時間練習、並且心懷夢想而已。但在他被導師費萊徹選中後,生活突然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導師自然是有名望的,也訓練出過非常成功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