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5日起,多地已經啟動了秋季高校返校工作。截至目前,許多大學生已經回到校園,融入正常的校園生活。各高校正逐步恢復教育教學秩序。同時,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也引發了廣泛關注。
這些熱搜關鍵詞
全方位無死角展現了
在眾多高校明確「非必要不外出」的當下
高校學子的校園生活
註定將和「史上最長假期」一起
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
封閉的生活怎麼過?
經過「史上最長假期」、線上學習,幾乎整整一個學期沒去過學校的高校學子們,可能頭一回有「做夢都想開學」的渴望。
終於盼到9月新學期開學,「非必要,不要外出」一句話卻打破了大家對校園生活的幻想。許多高校紛紛出臺封閉式管理措施,對返校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統一進行安排。
如今,大學校園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取快遞
我在校門這頭,快遞在那頭,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此吧!
吃飯
食堂餐桌上設置透明隔板,本是很人性化的方式,既阻斷了密切接觸又不妨礙大家交流,可是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消費
有需求就有市場,封閉管理下,校外的一切都充滿誘惑,於是,校園欄杆處發展出了小型交易市場,各家超市開設了欄杆處分店,夜市燒烤攤子也開了欄杆處分市。
理髮
很多事情平常覺得無所謂,可是到了特定條件下就會變成大事,比如剪頭髮。
山西一女生多次聯繫校外理髮店的「託尼老師」都遭到拒絕,最後終於有一位好心人願意接單,隔著欄杆為她剪劉海。女孩本想給對方一塊西瓜表示感謝,結果人家的一句「你們留著吃吧,我們在外面隨時能買到」卻無形扎了心。
打發課餘時間的108種方式
不能出校門,這意味著大家的娛樂生活要打不少折扣,但再堅固的校門都擋不住想要出去「浪」的心,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玩!
比如,以鐵門為界,和門衛大叔打個羽毛球。
或者大家聚在一起蹦個迪。一部手機的光亮是有限的,但是所有人的手機聚到一起呢?配上音響,妥妥的「大型蹦迪」現場!
或許是大半年在家,受到了家中長輩的啟發,有部分同學組織大家在學校操場跳廣場舞。像西安外國語大學,已經有7個廣場舞群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不會跳的。
你以為他們只懂得享樂嗎?不不,大家的經商頭腦也是一流的,不少學生開始在學校裡擺起了攤位,「跳蚤市場」再現,有人賣閒置物品,有人賣自己的手工作品,還有人重拾童年記憶,經營套圈遊戲。
寢室雖然小,卻具有無限的可能。跳舞、冰壺、健身,小小的一方天地因為這些青春靈魂的碰撞,變成了歡聲笑語最多的地方。
當然,大學生們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學習、學習、學習……
為了能適應好封閉管理下的校園生活,高校學子可以說是使盡了渾身解數。但在這些讓人捧腹的現象背後,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高校封閉管理的合理性。
不少高校學生吐槽,高校封閉管理太死板,師生待遇不一樣,封學生不封老師,封校是簡單粗暴的「一刀切」防疫辦法,是推脫責任的表現。
針對這種現象,教育部早在8月27日的發布會上做出過回應。根據新版《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更新版)》的要求,一是嚴格做好校門管控,二是師生非必要不外出。
那麼「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
「相對封閉管理」如何落實?
近日,相關部門專家
就大學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熱點話題
做出了回應
↓↓↓
從科學的角度理解「非必要不出校」?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回顧北京新發地相關疫情、大連的疫情和烏魯木齊的疫情,當第一個病人出現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範圍的傳播擴散了,這時再進行防範已經晚了。從科學的角度說,如果發生疫情,學生涉及傳播鏈,就會給學校帶來防控和管理上的困難。
6月份以來,北京、大連、新疆都發生了我們沒有預計到的、突如其來的聚集性疫情,各項防控措施都在落實,但我們也不能保證它未來不再發生,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保證發生以後,能儘早發現,能夠把規模控制在最小的範圍。
回顧1月份、2月份,當疫情剛剛發生的時候,武漢封城,離漢通道限制76天,武漢一千多萬人,為了全中國、全世界的疫情控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那麼做為我們學生來說,目前按照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非必要不出校」的規定執行,是非常有利於疫情控制的。如果真的發生疫情,你要是成為學校疫情傳播鏈的源頭了,你也會感到自責,所以大家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從擔當起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理解和接受這項政策,並且能夠很好地做好宣傳。
把「非必要不出校」變成一種自覺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狄濤: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它能成為學生的一種自律。應當看到高校的防控確實與社區和中小學不同,高校最大的特點是集體生活,同學們不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區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難完全落實,要把風險降到最低,就是要從源頭上減少感染病毒的可能,這也是倡導「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慮。
疫情期間,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徐雲岫做了一個校園疫情傳播的模型,如果有感染者進入校園,沒有被及時發現,那麼大概一兩個星期的時間,可能就會造成聚集性的暴發,這種後果不堪設想。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校園防控的要求要更嚴一些。
我們生活在校園裡,衛生、健康既是我們個人的事,也是集體的事,是學校的事,也是國家的事,我們應該主動地承擔起這樣的一種責任來,主動維護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礎上,把「非必要不出校」變成我們的一種自覺。
從近期高校學生回到校園的實際情況看,廣大師生對學校防控措施總體是理解和支持的。我們注意到,一些學生在網上確實也有些情緒,這其中既有部分學校政策宣傳不夠、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有個別學校執行政策存在僵化、一刀切的現象。我們要求學校設身處地地體驗學生生活,動態地調整防控措施,同時要充分溝通,形成師生共識。
「非必要不出校」是依法有據的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這應該從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現實的公共衛生危機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我們面對的仍然有疫情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的嚴重程度還是很高的。我們現在並沒有解除國家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階段,也就是我們法律上講的「應急階段」,我們現在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防控階段,叫「常態化防控階段」,零星區域疫情的暴發仍然可能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各學校都恢復了開學,學生都回來了,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功,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螻蟻之穴,潰堤千裡」,所以我們要防微杜漸,從小處做起,這也是每一個公民,包括我們在校大學生應盡的法律義務。我們在疫情防控的時候,要有一個平衡,哪些是更大的利益,哪些是暫時可以受到限制的一些自由,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疫情防控的所有措施,都是依法有據的,當然各個學校還要有更精細化的、靈活的一些舉措,這也是需要的。
國慶和中秋假期即將到來
學生們能出校門嗎?
對此,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迴應表示,國慶的假期和周六周日、課後進出校門的管理是一樣的。各校要根據實際情況,根據當前疫情防控的要求來合理地做出安排。教育部不鼓勵「一刀切」,每一項防控措施都要做到位,疫情防控這根弦不能松,同時也要因地制宜。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高校出於疫情防控的考慮,對學生從嚴管理可以理解,但在緊繃疫情防控這根弦的同時,也要注重管理方式的科學性和靈活性,避免「一刀切」。
雖然一時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但學生也要理解並遵守學校的管理,畢竟,國際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我國也面臨著境外輸入的壓力;加之秋冬季即將來臨,根據專家此前的預計,疫情仍然存在反彈的可能性,所以,疫情防控這根弦還是要時刻緊繃。
學校的封閉管理
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
雖然大家都盼著解封
但還是要注意保護自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