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越來越充足的今天,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開始加深、加快。孩子需要學習的不再是簡單的ABCD,還有1+1=2,家長開始追求全方麵塑造自己的小孩,希望他/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孩子也從河邊嬉戲變為了舞蹈教室裡老師口裡的「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是《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一句話,意思是父母為子女謀劃的深刻長遠就是他們對子女的愛。這句話流傳至今,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也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成了普遍做法。
在課外藝術培訓班從業很多,見過很多形形色色的家長。一種是真的想要讓孩子學到東西,想要提升孩子氣質,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另一種只是希望能在孩子放學之後,給孩子找一個去處,解放自己。
吾言在《別讓興趣班&34;孩子的興趣》中提到:「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多接觸一些活動,的確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但如果孩子同時需要學習的規定項目太多,結果卻會很糟糕。興趣班太多,反而「扼殺」興趣
有一個例子我記憶猶新。
有一位媽媽帶著五歲的小朋友來報舞蹈班,在第一節課上完後,小朋友很喜歡老師,一直央求媽媽給她報培訓班。
然而媽媽與我們交談 的並不是這位老師的優劣,和課程的內容,反而更多關注的是我們的課程時間,以及在這節舞蹈課前後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課程,能不能同時報多門課程, 將小朋友整天都留在培訓班裡。
小朋友喜歡的僅僅只是一個舞蹈班,聽到媽媽給她報了舞蹈班後很開心,但是知道媽媽除了舞蹈班外還給她報了美術班、聲樂班,書法班,要把她一整天都留在培訓班裡,一下子就大哭了起來。
後來雖然小朋友都有正常上課,但是卻也是常常請假,請假的理由也很多,比如:
老師,昨天小甜上課太累了,今天要請假。
老師,今天我們要帶小甜去看猴子,要請一下假。
老師,剛剛出門發現堵車太嚴重了,要請一下假。
這位家長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請假,結果一起入學的同學第一年結束已經升到二級班了,而她還連一級舞蹈都不會完整跳完。
父母不妨多和孩子討論其愛好,多了解這個愛好的實質內容,多分析實現愛好的可能性及利弊。而孩子要懂得在追求愛好的路途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耐心、恆心和責任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學習的榜樣不僅僅是老師,還有父母。特別是父母的行為方式、處世方式。父母對教育的態度,可能在學校裡對孩子影響不深。但是,在培訓班裡學習時卻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要時刻警醒,言傳身教。
與前面那位家長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另一位家長。
那位家長在孩子到我們培訓班上課時,是全程陪伴,並且始終與我們的課程顧問溝通,了解課程的內容,老師的資質等等。
在孩子上完第一節課後,即使孩子表達出想要上課的意願也並沒有馬上給孩子報名,而是繼續詳細了解課程的內容及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式等等。在仔細考慮並且與孩子認真溝通後才決定給孩子報名。
報名之後,這位媽媽非常配合我們的課程。即使孩子輕微感冒也依然讓孩子正常上課,不會主動給孩子找理由缺課。一個學期課結束,孩子從一級班順利升到二級班,並且有計劃跨考三級。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面的。父母重視,孩子才重視。父母對於教育的理念,也是孩子對於教育的理念。也許培訓班並不是每個家庭的必須,但是確實家庭的必需。這裡的培訓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培訓,還包括素質素養培訓。
原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曾經說過:「任何方法如果是以兒童的需要為基礎的,那末它便會成功;如果不顧兒童現有的需要就去進行,那末就不會達到目的。」實踐也告訴我們,正確引導和扶持兒童的興趣愛好,是孩子成功的第一步。
在選擇某個培訓班之前,要多諮詢孩子的意見。
教育的理念都在與時俱進,現在的教育方式不再像之前一樣。倡導孩子天性自然,每個孩子的天性自然不同,興趣不同,想要發展孩子的某一個興趣必須要抓住他的興趣點,引導他,發展他。
學習美術,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學習舞蹈,可以培養孩子的個人氣質。
學習音樂,可以培養孩子的聲感樂感。
學習書法,可以培養孩子的書寫方式。
孩子的每一種選擇都會有一種收穫。
在學習道路中難免孩子會覺得枯燥乏味,想要放棄。
這個時候父母的態度就很重要,並不是說父母要逼迫孩子去做什麼,而是需要父母積極配合老師引導孩子堅持下去,認清楚上培訓班不只是一個業餘活動,既然選擇要學習了那就不能夠輕易放棄。
黃磊的女兒多多能夠以優秀的面貌展現在觀眾面前,並不僅僅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多多媽夜以繼日的督促以及多多的堅持。
在舞蹈學習中需要壓腿,撕裂與疼痛不是一朝一夕;學習吉他手指上常年磨起的水泡;學習美術身上常年的顏料。每一樣的回報都是需要付出的。
孩子年齡太小,不會主動發現自己的興趣,只有依靠家長去尋找孩子的興趣點。像有些地方有一個傳統,就是小孩抓鬮,用來預測孩子未來的發展。
同樣的,家長要主動讓孩子去接觸世界,接觸各類的興趣愛好,才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所在,否則的話,孩子永遠也不知道自己能喜歡什麼。就像一位7歲的女兒反問媽媽,這些東西你們都是見過很多次的,我才第一次見,肯定不能像你們一樣來理解。
闕明坤在《興趣班」為什麼讓人又想吃又怕辣》中談到:「現在有些家長和學校過於急功近利。
興趣班重在興趣二字,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出,想要擴展孩子的綜合素質。
許多家長為了國家給出的分數,而強迫孩子去學習某種興趣班,或者是因為孩子的一點點興趣,將家長想要的東西強加到孩子身上。許多家長會對孩子進行引導,比如給孩子某種許諾:只要你去上培訓班,我就給你買某種東西,或者就給你多少錢。
以這樣的方式發展下去,孩子會將興趣班當成了一種掙錢的工具,失去了興趣班的意義。並且在未來的發展下,不利於孩子的堅持。每個興趣班都有考級,但是考級並不是上培訓班的目的,提升個人素養及個人素質才是目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和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最早、最直接也最深刻,而且孩子越小受家長的影響也越大。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家長對兒童的教育方式、策略和行為。課外培訓班對於孩子意義不僅僅是在某一領域專業知識的擴展,更是個人素質和素養的養成。在選擇每個培訓班時父母一定不能一意孤行。
父母的一舉一動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你的一意孤行,也許會摧毀孩子的這份興趣。對於孩子的興趣班,家長一定要理智客觀,切忌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將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