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論雜誌,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它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派的主要宣傳陣地。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成立大會。會上,黃興提出以留日學生創辦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獲得通過。然而,由於該刊第2期發表的《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一文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中國同盟會於是決定另外創辦一份機關報,這就是《民報》。
▼
《民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於東京,為大型政論型刊物,初為月刊,後為不定期出版。主要欄目有:圖畫、論說、時評、談叢、譯叢、選錄等,其所載文章,以政論文為主,間亦附記時事述評,登載少數譯著小說。其第1至5期由胡漢民主編,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編(其中第19至22期由陶成章代理主編)。
自章太炎擔任主編並為撰稿人後,亦常載其學術論文。每期6萬至8萬字不等。其間還出版過「號外」1張,《天討》增刊1冊。編輯兼發行人署名於報端的有張繼、章太炎、陶成章等四人。先後參與編撰工作的有胡漢民、陳天華、朱執信、廖仲愷、汪東、章太炎、劉師培、湯增壁、黃侃等。
孫中山先生親自為《民報》撰寫發刊詞,第一次將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因此,「三民主義」也就成為《民報》宣傳的主要內容。
《民報》在當時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要不要平均地權等問題與梁啓超為首的改良派所主辦的《新民叢報》進行了一場尖銳論戰。它駁斥了改良派的君主立憲﹑開明專制、反對土地國有等主張,抵制了改良派的政治影響,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為廣大革命群眾指明了鬥爭的方向,一時成為革命鬥爭的戰鬥號角,起了重要的進步作用。
此外,《民報》還大力介紹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介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會主義思潮和無政府主義思潮。《民報》第2期登載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一文,其中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十大綱領,這是中國首次譯載《共產黨宣言》。
《民報》的出版,使民主革命思潮在國內進步人士中廣泛流傳,也和國外進步輿論相呼應,在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中擴大了革命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為辛亥革命的勝利,進行了必要的思想準備。它的創刊號先後再版了7次,第2、3期各再版了5次,仍然供不應求,最高發行量達到1.7萬份。
《民報》出至第23期時由湯增壁擔任副編輯。當時,由於同盟會所發動的武裝起義屢遭失敗,湯增壁因此轉而鼓吹暗殺。他在《民報》第24期上發表了《革命之心理》一文。1908年10月19日,日本政府以《革命之心理》一文「激揚暗殺」為理由,下令禁止《民報》發行。在停刊一年後,《民報》於1910年1月又在日本秘密印行,在東京編印了第25、26期,出版地則委託巴黎,於1910年2月終刊。
編輯|翁旭琪 監製|趙潔
* 據新華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