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學習《史記研讀》課程,寫的人物評論,他選的是「李廣」,雖然文字稚嫩,但是文章已見雛形,現將草稿曬出,請大家不吝賜教。 )
多數人對於李廣將軍的記憶僅存於王昌齡的《出塞》,盧綸的《塞下曲》及高適的《燕歌行並序》這三首唐詩中,而且李廣將軍也是漢朝所有將軍中唯一的一位被匈奴稱讚為「飛將軍」的將軍。
一.李廣將軍的優點
1. 武藝高強
在盧綸的《塞下曲》中描繪了李廣將軍打獵時一箭射入石中,再也拔不出來的「傳說」《史記》中也描繪了這一畫面:「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2. 驍勇善戰
《史記》中說李廣「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所以文帝讚揚他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3.勇猛無比
《出塞》中讚揚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表現了李廣戰鬥時的勇猛,使匈奴人聞風喪膽,《史記》也肯定了這一說法:「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二、李廣命運不好的原因
看來,李廣將軍的優點的確很多,但他身處於西漢,又正是秦統治的陰影還未散去之時,大漢天子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刑法,但是這套法律會讓李廣變成一個守法的將軍嗎?這不見得。李廣將軍也是一位受天子敬佩的將軍,但是他在打完了70餘年的最後一場戰役後,抹脖自殺了,這又是為何呢?李廣將軍真的是命運不濟,還是自作自受呢?讓本文來告訴你。
讀過《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讀者可以了解到李廣將軍在其七十多年的徵戰生涯中犯下了一些錯誤。
這些錯誤使他命運不順,而且也得不到封侯的機會。
1.政治經驗不足
在「七國之亂」這一場戰役中,李廣可是立了大功的,但是他沒被封侯,原因在於漢王看到了他腰間的一顆授印,這個授印是梁王給他的將軍印。這也正說明了李廣不識時務,他只知道的事是:只要有了這個將軍印,那麼自己就可以指揮漢軍,那麼我想請問:皇上給的封侯難道不好嗎?為什麼要把梁王給的將軍印掛於腰間呢?這不就等於把梁王當成了皇上。而皇上變成了一個掛名的CEO。結果自己倒引得皇上大怒,只給了錢,沒給爵位。
2.對管理軍士一竅不通
讀過《周亞夫軍細柳》的讀者都知道。霸上、棘門兩地的守軍制度極為鬆散,匈奴來了,這兩地的守軍也束手無策,而李廣所帶領的軍隊也正是霸上及棘門兩地的守軍這一情況。司馬遷說李廣帶兵「行無部伍行陳」而又「人人自便」。匈奴不來侵犯李廣的部隊是因為李廣武藝高超,而李廣手下的兵士,如果不是李廣像一塊救命碑立在他們面前,恐怕這群匈奴兵不用吹灰之力就會大敗漢軍,人家程不識的軍營中倒是處處警戒,唯恐被匈奴偷襲,匈奴才不敢去攻擊他,如果武帝在此地,那麼程不識肯定會受到獎賞,而李廣卻會被殺頭。
3.不聽勸阻,硬要出擊
李廣後來年老的時候,匈奴又來侵犯,本來衛青已經出徵,結果李廣在皇上面前申請了幾次,硬要自己陪衛青出徵去打匈奴。皇上先「以為老,弗許」但經不起李廣的請求,最後也無奈地讓他跟從衛青出徵,他又想自己去打匈奴。本來皇帝都給衛青密詔,叫衛青保護好李廣,不要讓李廣率軍去面對匈奴,結果李廣不聽,還是去了。最後呢,自己跑出軍營,反倒在大漠中迷路,好不容易才回到漢營當中,結果又被叫去中軍大營進行審問,最終自殺。
4.只知正面硬抗,不知道用智慧來解決問題
《史記》記載:李廣跟從大將軍出定襄打匈奴:「漢軍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本來這一段話是描寫李廣的英雄氣概的,但是。戰後的結果卻是李廣的軍隊差點全軍覆沒。自己卻因為功過相抵,什麼都沒得到。而且,李廣將軍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長城內打仗還有點頭腦,一旦出了長城,便馬上「懵逼」了。據《史記》記載,上郡,馬邑兩地在長城內,所以李廣本可以打贏這兩場戰爭,但他只知道正面硬打,不去學習前人打仗的經驗,所以打贏了一場戰爭也是他運氣好,出了長城,便馬上迷路,繞到晚上才繞回軍營。
5. 心如磐石且心胸狹隘,把人命當成垃圾,
李廣將軍當不成侯的重要原因,也是漢帝討厭他的原因就是他不把人命當回事。他當隴西郡的郡守時,羌人造反,他誘降了800多羌人,結果下午就把這些人全殺了。商鞅看到這一幕,估計內心也會發顫,所以王朔才會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綜上這5點我們不難發現李廣將軍在這些問題的衝擊下,他肯定不可能被漢王封侯,最後還反倒自殺了,那麼。李廣將軍不幸的一生也結束了。不過他的兒子們還有可能為他爭了一點光。但這根本就不可能
三.後代的命運好得起來嗎?
《史記》描寫了李廣將軍的事跡之後,就開始寫他的兒子們了。他的兒子們呢,也都是習武之人,也都武藝高超,但是這三人以及他的孫子李陵四人的命運都因為李廣「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兒子李蔡以丞相之名侵犯了漢景帝的墓地,最終畏罪自殺,二兒子李敢倒是有功,但是他自己卻認為父親是被衛青將軍所害。擊傷了衛青將軍,被衛青將軍「匿諱之」,最終被驃騎將軍射死,李敢的兒子因為好利,成了個不重用的酒囊飯袋,孫子李寧又投降了匈奴。自此。本應煊赫無比的李廣之家,但卻因為李廣將軍的一意孤行,而且子孫後代也效仿李廣將軍的做法,因此而衰弱了下來。
綜上而言,李廣將軍的命運就像一個扇形統計圖。其中他命運好的時候是佔28%,而不好的時候卻佔了72%。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李廣的命運真的太差了,就連本應該享受榮華富貴的後代也受到了影響。真的是太可悲了。而在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在不經意間就效仿了李廣將軍的做法,最終自己一無所得。做一件事,就要考慮做的過程及結果如何,否則就不能怪上天,而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