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極真
本文約2000字,閱讀需要5分鐘
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了班主任對孩子的「投訴」,就像上面這個截圖裡面說的,或者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的其他投訴,我相信接下來你一定會和孩子要談這個事情。
那麼,你見到孩子後,會怎麼說呢?
直接型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見到孩子就是一段數落,有的家長甚至上綱上線,把問題上升到撒謊,欺騙的「高度」,忍不住吼孩子,打孩子也是有的。
直接型的家長:老師跟我說你最近都沒有寫作業,咋回事兒,你給我說說?
這種方法,上來就把老師出賣了,讓孩子很難處理好和老師的關係。
間接型看起來就溫柔地多,有的先是噓寒問暖,然後旁敲側擊:寶貝,今天過得開心嗎?你有什麼事要和媽媽說嗎?孩子很有可能回答:沒有。
有的乾脆不說,明明心裡一團火,憋著,忍著,還要對孩子溫柔,和顏悅色,時不時找一兩句話試探一下孩子,想方設法讓孩子主動「招供」。
但其實孩子只要在外面犯了錯誤,他回家前一定想好了對付你的招數。
舉個慄子,我是老闆,你是員工,我讓秘書叫你來我辦公室一下。你從收到這個消息到敲門進我的辦公室這段很短的路上,你是不是腦袋裡飛過無數個念頭。如果你犯了什麼錯,是不是早就想好了怎麼應付我。
孩子也是一樣的,你給他繞來繞去沒有用的,他不會乖乖如你所願地主動「招供」。
另外一方面,無論你前面做了多少的鋪墊,繞了多大的圈子,最終你還是要回到攤牌這件事情上。暫時壓下去的情緒就像彈簧反彈一樣,還是會爆發,而且威力更大。
之前所有的迂迴,在你攤牌的那一刻都會全部失效,孩子還是收到了你的指責和不接納。他就會覺得你之前表現出來的允許和接納都是一種套路。他甚至會感受到虛偽。
這種處理方式還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孩子可能會從我們身上習得這種處理事情的模式,不去直接面對,總要兜圈子,在外圍繞來繞去,不能夠直達核心。
這實際上是給孩子營造一個信任的環境。我們可以這樣說:老師今天給我說了一些你的學校的事情,但是媽媽不在現場,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你能不能跟媽媽說說到底是發生了什麼?
讓孩子自己去描述這一切。等他巴拉巴拉說完了,我們要跟上一句:寶貝,媽媽聽到了,那你對這件事情怎麼看呢?
我們要利用每次孩子犯錯誤的機會,提升他對這些事情的認知能力,而不是只是緊盯著問題不放。這個時候我們就站在了更高地一個位置,引領孩子,提升孩子的心智模式。
孩子說完他的看法之後,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來到第三步了:媽媽聽到了,但是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但是問題是要解決的,你能不能告訴媽媽,你準備怎麼解決這件事情?這個時候就把焦點放在如何去解決,如何去到下一步了?
孩子無非是兩種情況,一種是會解決,一種是不會解決。不會解決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孩子說:既然你不知道怎麼辦,那媽媽願意和你一起,咱們商量商量看看怎麼解決比較好。這個時候是不是自然就過渡到解決問題上了。
當然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家長一定是要保持一個平靜的,允許的,這樣的一個氛圍,不帶情緒,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沒有指責,沒有批評,沒有抱怨,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信任,對他的接納和理解。
這是一個非常實操的方法,需要我們在生活當中刻意地運用和練習。看起來它好像是一個具體的方法,但其實背後是心智層面的思維邏輯:遇到問題先給對方一個信任的環境,拿到客觀資料,超越問題本身看問題,創造可能性去到下一步。
如果搞懂了這個背後的邏輯,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都可以靈活自如的應對,可以用到各種情境和關係的溝通。比如伴侶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等等。
同時,我們的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們能夠從我們身上習得這種方式,提升認知能力和心智模式。何樂而不呢!
我們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可能最需要的是一種陌生人的閨蜜式陪伴。
在這種陪伴裡,能夠打開心門,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痛苦與糾葛、失落與無助。
可以得到專業的指引和共情陪伴,從而獲得一份前行的力量加持,加速生命的蛻變。
如你需要,請關注@心智成長極真,我願意,用文字陪你走一段路。
關於本文
作者: 極真,以心理學生活化為基礎,聚焦家庭系統教育,賦能女性成長。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心智成長,讓自己永遠有辦法,負責任於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