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學員問我:「我很想了解一下,你們講師平常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是不是很少有問題?」
我沉默了一會兒,答她:「P.E.T.這本書在開始的部分就提到一個觀點——父母是人,不是神。所以,講師遇到的育兒問題和每一個父母都是一樣多的,並不會因為「講師」的身份就沒有「育兒問題」,只是在遇到育兒問題時,所選擇的態度和方法跟以前會有不同,會有越來越多的自我覺察。
可能,我們在準備學習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或者知識時,都會遇到這樣一個疑問:「學習這種東西對我有什麼好處?」
它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嗎?
或者讓孩子變得更懂事聽話嗎?
或者讓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消失嗎?
我當然可以告訴你,學會P.E.T.能幫助你輕鬆實現養育自信、自律、獨立、有責任心的孩子的理想,締造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相親相愛的親子關係,只要2800……但,你相信嗎?
我檢索自己從遇到」P.E.T."到成為一名「P.E.T.講師」的經歷,如果需要用一句話來說清楚學習P.E.T.帶來的好處,那就是——它可以幫助你活得更明白一些。
為什麼會活得更明白一些?
比如遇上育兒問題:
孩子不聽話要不要嚴厲管教?
孩子發脾氣要制止還是安慰?
孩子習慣不好要督促教導還是以身作則引導?
會活得更明白一些是因為你通過學習P.E.T.,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是什麼,可以如何調整態度,可以通過使用什麼技術來實現這個目標。
活得更明白,就可以省去很多糾結、焦慮、辛苦,讓你所有的內在、外在資源,都集中於解決問題本身。
問題還是那些問題,但遇到問題時,因為你的目標清晰,態度調整,更富技術技巧,應對起來會變得更輕鬆自如。
而你和孩子從中所收穫的,超出你的想像。
分享一個對我和孩子意義重大的收穫,希望能帶給你看待「育兒問題」的不同角度以及為什麼學了P.E.T.會活得更明白一些的理解。
升上三年級後,我家毛先生在學習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數學依然保持原來的狀態外,語文和英語紛紛告急,成績不斷跳水下滑,有一次的英語堂聽只拿了30分。
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很想了解他到底遇到什麼困難,導致這兩科的成績不斷跳水下滑。
明示和暗示的方法我都嘗試過,可惜,毛先生敏感得像蝸牛的觸角,只要感覺到我有一丁點的意圖就馬上縮進殼裡,抵死也不肯和我溝通。
我即使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也沒有用,因為毛先生拒絕溝通。
我問自己:我的需求(目標)是什麼?我答:我想要幫助毛先生解決問題、度過困難。
自問自答後,我的心一下子就清晰了,焦急的情緒也平靜了。我知道,是我想要幫助毛先生,而不是毛先生想要得到我的幫助。那麼,作為一個合格的幫助者,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毛先生願意被我幫助。
想通了這一點後,我知道自己需要做到更有耐心、更有技巧。接下來我只需要做一件事——等待,等待那個開啟溝通之門的契機。
大約一周之後,這個契機就出現了——我收到了英語老師的「投訴」。
英語老師CC在群裡給我發私信說:孩子最近好幾次的作業都沒有做,堂上聽寫也不訂正,請你留意一下他在家的學習狀態。
收到老師的「投訴」時,我心裡偷著樂。
孩子放學回到家後,我向他發出一條面質+傾聽的溝通信息:今天CC老師跟我說你最近都沒有交作業,堂上聽寫也不訂正,聽到她這樣說我很驚訝,因為你以前不是這樣的,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
毛先生沉默了一會兒,小聲說:「英語太難了,我記不住,讀音記不住,拼寫也記不住……」
我終於明白了導致英語成績跳水下滑的真正原因:當他覺得自己怎麼也做不好的時候,很氣餒,很挫敗,很沒信心,行為表現就變得破罐子破摔,什麼也不想做了。逃避去面對,越逃避困難越大,成績自然就跳水下滑了。
了解了毛先生的困擾後,我有點犯難了,我的英語本來就只有「煲冬瓜」的水平,教他甚至引發他主動積極的學習興趣對於我來說難於上青天。
我想要幫助他,但是又沒有幫助他的能力,那我有什麼解決辦法呢?當我對自己的需求(目標)很清晰的時候,很快就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我可以邀請CC老師去幫助他啊!
我把和毛先生溝通的情況如實地向CC說了,也坦誠地用表白性我信息表達了自己的為難之處。
很快,我就收到了CC老師的反饋:CC老師和毛先生單獨談了一次話,鼓勵他努力面對困難,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會給予他更多的關注,多次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給到他……
毛先生的變化很大很快速:上課認真積極了,主動參與的頻率也高了,回家主動完成作業,成績也明顯地不斷提升,最近的一次英語測試拿到了98分。最重要的是——他重拾了對英語的信心。
這次的事件,對我和毛先生都意義深遠。
對於我,這次的事件打破了我的舊有行為模式。
毛先生上小學後,我很害怕、很逃避和老師溝通,見老師有種老鼠見貓的感覺。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老師找我——當聽到或看到老師要找我時,我會條件反射般進入二級戒備狀態。
以前甚至會把這種害怕、緊張、不安的情緒扔給毛先生,覺得都是他給我惹來的麻煩,斥責他。雖然事後會覺察到是自己的情緒投射,會向毛先生道歉,可是,每次遇到時,就像被按了自動按鈕,身不由己地條件反射。
而通過這次的溝通事件,我發現這個舊有的行為模式消融了,我能坦誠而又心平氣和地和老師溝通,尋求老師的幫助。而CC老師的積極回應,也有力地消融了我的害怕和不安。
對於毛先生,這次的事件讓他發現原來遇到困難並不可怕,父母和老師都是願意幫助他、支持他的,會陪著他一起想辦法,只要鼓起勇氣、找到方法,困難是可以戰勝的。
而我也欣喜地發現,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他越來越有勇氣面對困難了。
經過這次事件,我更加篤信:P.E.T.不僅僅是一種親子溝通技術及解決育兒問題、親子衝突的技巧,它可以促進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它讓我們學會了解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學會調整自己的態度,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各類育兒「問題」面前,保持通透明白,有方法有技巧地解決「問題」,提升我們養育自信、自律、獨立、有責任心的孩子的能力。
(圖片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