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時常聽到有人說要給孩子「快樂教育」,要讓孩子開心快樂的成長,當時的整個社會也都在崇尚著所謂的「快樂教育」。
時隔多年,在這個秋季開學後的家長會上,又一次聽到快樂教育,竟覺百感交集。
我,兩個孩子,從小學、初中,和高中參加過幾十次的家長會。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一位老師當著50名學生家長反駁「快樂教育」。
語文老師說: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沒有不苦的,學習的苦是自主吃苦,生活的苦是被動吃苦」。
這世間的任何工作、生活也從來都是苦大於樂,每個人或多或少總會要經歷一些苦日子,可就是不會也不可能一直快樂。
快樂是偶爾,辛苦才是常態。如果我當初在上學的時候再努力一點,相信今天也不會在現在這個位置上了。
學習肯定是要吃苦的,家長現在捨不得,等到孩子大了一樣要吃苦。
語文老師的話雖然戳心,但卻句句實在和真誠。就像她說的那樣,除了家長,我們是唯一沒有血緣關係卻希望孩子好的人。
這在她給孩子才上的一個星期課裡,無論是學生,還是身為家長的我們,以及從這次的家長會中都已經深刻的感受到了。
以前,聽過太多老師的客氣發言,不談學生的真實情況,只說學生的好,誇學生的聰明,告訴家長,孩子一切都不錯,以至於家長們都固守著沒啥事就行,習慣了聽好話,更忘記了自己孩子去學校是為了什麼?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
「20歲以前,你一定要去做一個好學生,好好讀書和學習」。
好好讀書和學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它需要學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讀書寫作、閱讀理解、做題思考,在枯燥乏味的學習生活裡持續不斷的努力。
我相信,沒有一位家長讓孩子去學校是為了玩耍和混時間的,大家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雖然說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擅長讀書和學習,有成績好的就會有成績差的,這都正常。只是當孩子一天在學校,就應該學到一些知識,明白一些事,懂得一些道理。
俗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還有人說,年輕苦不算苦,老了苦才是真的苦。
想起兒子上初中時班主任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說千道萬,無不是在表達著同一個道理,人生就是來吃苦的,年少快樂輕鬆了,老了必定少不了吃苦。
在日本平成時代的人們被稱為「平成廢物」,他們每天不願意工作,無所事事,沉迷於遊戲、動漫和愛情動作片;他們也沒有夢想,沒有欲望,一心只縱情享受當下。不關心國家,不關心家人,更無所謂關心自己。
造成「平成廢物」的主要推手是日本2002年推出的「寬鬆教育」,降低課文內容難度,減少學生上課時間和家庭作業,禁止公布學生成績,不允許排名等等一系列措施,說是要給學生施行創新教育,快樂教育。
想法很是美好,可施行後的實際情況卻啪啪打臉。
在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中,一句臺詞深刻揭露了「寬鬆教育」的實質。
你們覺得接受寬鬆教育的孩子們結果會變得怎樣呢?
變成了笨蛋。
寬鬆教育是什麼?寬鬆教育就是放鬆教育。學習沒有難度,不用寫作業,也不用擔心學業排名,一切都隨意發揮,只要孩子開心快樂就好。試想一下,這樣的快樂教育能有啥用呢?
張文宏醫生有一次在談到自己的讀醫經歷時,這樣說道:
「我讀醫讀了13年,6年本科,3年碩士,4年博士,也就是說我的前30年基本上都在讀書。拿很低微的學生工資,所以說應該是非常苦的,畢業後我又做了幾十年的醫生。
今天回過頭來再看,我在醫學院裡過的點點滴滴倒是最幸福的時光,而且那點苦,現在覺得根本不算什麼。所以我在這裡奉勸,所有還在讀書的孩子,能夠珍惜自己的讀書時間。你今天讀的每一本書,你花的每一分鐘的努力,事實上將來都會有所回報」。
張文宏醫生告訴我們,讀書不要怕苦。雖然在當時會覺得很苦,可是你努力了,堅持了,當你多年以後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或事業,回過頭再去看時,反倒是那些苦成就了自己今天的幸福。
快樂教育說到底其實就是「廢才教育」,誰相信快樂教育誰就是傻子。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一篇《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一文中說道: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一味地奉行「快樂教育」,對孩子讓步,只要孩子快樂就好,請問天底下怎麼會有這樣的教育?
古詩有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孩子為學習吃苦才是正確學習的方式,而不是只要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