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醫執考—中藥考點梳理解析

2021-02-12 醫心醫考

回顧前幾期考點預測解析:

在更新這15個系列之前,我寫了關於以下7個問題的文章

1.關於更新考點預測解析的說明

2.筆試考試時間
3.筆試改革解析
4.中醫執業及助理單元分值預測
5.模擬卷做題分數分析及分值投票
6.機考指南
7.臨考心態

具體閱讀可點擊:

今天說一下中醫執業和助理的中藥學考試情況,中藥歷年分值在40-50區間,從16年開始,中醫基礎4門的分值提上來以後,中藥分值有50分,今年因為增加了臨床科目的分值,中醫執業增加了四大經典的考核,2020年中藥學中醫執業總分值在35分左右,助理大概在20分左右。群裡考友反饋的情況,在做真題、模擬題的時候,發現少部分考友第一單元的分值很不理想,最主要是中藥和方劑拿不到分,開不了竅,歸根到底是因為:第一重複度不夠,第二技巧方法不夠,第三理解和臨床應用的經驗不夠,而不足以加深理解,所以我在前期一直強調看張廷模老師中藥學的原因,現在肯定是時間不夠看了。這裡也再強調一下,準備2021年考試的考友,現在學習以張廷模中藥學,鄧中甲方劑學的學習為主。我這裡不再說關於複習的具體方法,是今年考試的,大家選擇可以合適的方法,導圖法、趣味法、發散法、對比法,都可以,重要的是可以掌握,可以拿分。在輔助文檔包中有一些文檔大家也可以用上。關於中藥的複習:中藥的複習容易出現極端化,要麼複習越來越好,要麼花了時間卻拿不到分數,答案二選一總是選不對,這涉及到背功效和學會理解各中藥臨床應用特點的問題。中藥學是難拿很高分科目,考試側重點主要是考查中藥的功效、主治和中藥的特殊用法。當主治和其他特殊注意考的多的時候,中藥整體難度就上來了。2019年考了仙鶴草的截瘧、服藥出現脘腹脹滿的中藥、食少便溏的熟地,治臟器下垂的枳實等等知識點。還是比較靈活的,知識點其實是重應用,重應用就代表考主治方向,特殊注意考的更多了。中藥考核,所有章節均有可能出題,並且題目的分值和章節分布有一定的關係,藥物最多的清熱藥分值在4分左右,複習要求全面。當然藥物的功效直接選擇題目非常多,中藥的功效和主治是每年考試的重中之重,佔據中藥學的大部分分數,因此在以後的複習當中,要把功效主治作為重點複習方向。2020年應對重臨床應用的新改革要求,可能對中藥應用的考核會增加。中藥的複習是要求一而再再而三的,每一次初戀般的複習,總有熱戀後溫情!中藥這是基礎課程,多做題、多對比、多總結、多放到具體的方劑中去理解此藥的作用,其實中藥和方劑一起學,效果會更好!碰到祝組合選藥的情況,也要注意聯想到方劑,會更加明朗。談到中藥的複習,中藥記功效,還要重視應用,重視這個藥在方劑中的作用,這樣才能理解這個藥的個性特點,考的就是個性特點,和相似藥的區別。要注意各藥物的橫向、縱向對比,注意中藥之間的配伍關係。比如防風,記功效解表,是風中潤劑,又可以勝溼止痛,還可以解痙,這是功效。如何把功效記牢固。從應用出發去理解記憶。首先荊防敗毒散,解表藥裡面不用說,因為是祛風明顯,又稱為潤劑。我們不說他散寒,說祛風更恰當,在辛溫解表藥裡面所有的藥都可以散寒的,只是防風溫性不那麼明顯罷了。祛風用在急性的皮膚症狀,風疹蕁麻疹等等這些,還可以外洗的嘛。勝溼止痛,在痺症裡面用效果很好呀,上次有一個題,寫防風應用下列哪個錯誤,裡面有一個風溼熱痺,這個就錯了,明顯是在辛溫解表藥裡,再潤劑,也偏一點溫的,所以說風寒溼痺更合適,比如我們蠲痺湯。第三個解痙,我們的玉真散,破傷風風的,止痙效果好吧。那還有另外的情況,我們知道他除了入膀胱(經脈),還入肝脾,很有代表的方,痛瀉要方(趣記,白白放屁),用防風乾嘛,李東垣說,補脾胃非此藥不能引。在歸經裡面還有肝脾,痛瀉要方裡面的防風就很好的說明了,散肝舒脾和胃,用來解決肝脾的矛盾,又勝溼來止瀉(痛瀉)。關於藥物之間的對比,荊芥與防風均微溫不燥,藥性和緩,表寒表熱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瘡瘍,每相須為用,以治瘡瘍初起有表證者,或風疹瘙癢。但荊芥輕透力強,並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而防風辛散祛風力強,善祛風而勝溼止痛、止痙,為治風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風寒夾溼之頭痛身疼,風寒溼痺痛及破傷風等證;炒用又能止瀉,用治肝鬱侮脾,腹痛洩瀉。這個時候可以把兩個藥都掌握,而且非常有效地區分兩個藥物各自的特點品性。這幾個方面,把防風的方方面面都說的很清楚,順便把方劑也複習了幾個,這樣複習效率才好。中藥2020年改革情況,相對來說改革不大,助理內容和執業也非常接近,最主要是大部分藥物增加了配伍意義,具體變化有:「中藥性能」增加「歸經的臨床意義」,「中藥作用的基本原理」改為「中藥的作用與副作用」;「中藥的配伍」中「臨證用藥時怎樣對待各種配伍關係」改為「各種配伍關係的臨床對待原則」;大部分藥物增加了配伍意義。這裡先交代配伍意義,今年中藥的這點考核肯定會有2-4分,配伍還是要配合方劑學,基礎方對經典藥對的補充學習非常有必要,這裡摘取部分藥對配伍的重點,作為參考,下文不再另行分析。

  第一類:用兩種相對的性質和不同氣味、不同功能的藥物結合,如氣與血,寒與熱,補與瀉,散與收,升與降,辛與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變其本來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種新的效果。這類配伍最有意義。例如:


    桂枝—白芍(氣—血)桂枝湯,調和營衛。
    金鈴子—延胡索(氣—血)金鈴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氣—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梔—牡丹皮(氣—血)加味逍遙散,清肝熱。
    黃連—肉桂(寒—熱)交泰丸,治心腎不交。
    黃連—吳茱萸(寒—熱)左金丸,平肝制吞酸。
    黃連—乾薑(寒—熱)瀉心湯,除胸中邪結。
    柿蒂—丁香(寒—熱)丁香柿蒂湯,止呃逆。
    石膏—細辛(寒—熱)二辛散,消牙齦腫痛。
    黃連—木香(寒—溫)香連丸,止赤白痢。
    黃芩—厚樸(寒—燥)芩樸散,化脾胃溼熱。
    黃柏—蒼朮(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溼熱。
    白朮—枳實(補—消)枳術丸,健脾消痞。
    黃芪——防風(補—散)玉屏風散,治體虛感冒。
    白芍——柴胡(補—散)四逆散,和肝瀉熱。
    大棗——生薑(補—散)桂枝湯,和氣血。
    鱉甲——青蒿(補—清)青蒿鱉甲湯,退骨蒸勞熱。
    枸杞子——菊花(補—清)杞菊地黃丸,明目。
    乾薑——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湯,化痰飲。
    桔梗——蘇子(升—降)杏蘇散,調胸膈氣滯。
    半夏——黃連(辛—苦)瀉心湯,止嘔。
    烏梅——生地黃(酸—甘)連梅湯,化陰生律。
    烏梅——黃連(酸—苦)連梅湯,瀉煩熱。
    當歸——白芍(動—靜)四物湯,養血和血。

第二類:用兩種藥物相輔而行,互相發揮其特長,從而增強其作用,如化溼結合理氣,發汗結合通陽,包括上下、表裡結合,以及相須、相使等在內。這類在臨床上最為多用。例如:


    蒼朮——厚樸平胃散,燥溼行氣。
    半夏——陳皮二陳湯,化痰順氣。
    枳實——竹茹溫膽湯,和胃止嘔。
    木香——檳榔木香檳榔丸,行氣導滯。
    黃芪——防己黃芪防己湯,行皮水。
    人參——附子參附湯,溫補元氣。
    黃芪——附子芪附湯,溫固衛氣。
    白朮——附子術附湯,溫補中氣。
    附子——茯苓(相使)溫腎利水。
    黃柏——知母(相須)清下焦溼熱。

    第三類:取性質和功效類似的兩種藥物的同用,目的在於加強藥效,或使內臟之間得到兼顧。例如:
   
    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黃連——黃芩瀉火。
    桑葉——菊花清風熱。
    羌活——獨活治風溼疼痛。
    川芎——草烏治寒溼疼痛。
    青皮——陳皮疏肝胃氣。
    蘇梗——藿梗理脾胃氣。
    天冬——麥冬滋養肺腎。
    蘆根——茅根清肺胃熱。
    黨參——黃芪補氣。
    附子——肉桂溫腎回陽。
    山藥——扁豆補脾止瀉。
    沙參——麥冬潤肺生津。
    柏子仁——酸棗仁養心安神。
    杜仲——續斷補腎強腰。
    龍骨——牡蠣固脫。
    金櫻子——芡實固精。
    牡蠣——石決明潛陽。
    升麻——柴胡升提氣分。
    旋覆花——代赭石降氣。
    三稜——莪朮消癥瘕痞塊。
    當歸——川芎活血祛瘀。
    桃仁——紅花破瘀。
    蒲黃——五靈脂祛瘀。
    乳香——沒藥理氣散瘀止痛。

關於2020中醫執業15門、中醫助理14門總的分值分布和中基分值情況如圖:

2020年中醫執業筆試各科目及分值分布預估

(目前預測單元分布及分值,僅供參考,最終以考試試卷為準)

2020年中醫助理筆試各科目及分值分布預估

(目前預測單元分布及分值,僅供參考,最終以考試試卷為準)

2020年中醫執業醫師《中藥學》 35分


第一單元 中藥的性能 - 2 -
第二單元 中藥的作用 - 0 -
第三單元 中藥的配伍 - 1 -
第四單元 中藥的用藥禁忌 - 1 -
第五單元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 0 -
第六單元 解表藥 - 2 -
第七單元 清熱藥 - 4 -
第八單元 瀉下藥 - 2 -
第九單元 祛風溼藥 - 2 -
第十單元 化溼藥 - 1 -
第十一單元 利水滲溼藥 - 1 -
第十二單元 溫裡藥 - 1 -
第十三單元 理氣藥 - 2 -
第十四單元 消食藥 - 1 -
第十五單元 驅蟲藥 - 0 -
第十六單元 止血藥 - 2 -
第十七單元 活血化瘀藥 - 3 -
第十八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 2 -
第十九單元 安神藥 - 1 -
第二十單元 平肝息風藥 - 1 -
第二十一單元 開竅藥 - 1 -
第二十二單元 補虛藥 - 3 -
第二十三單元 收澀藥 - 2 -
第二十四元 攻毒殺蟲止癢藥 - 0-1 -
第二十五單元 拔毒化腐生肌藥 - 0-1 -                        

2020年中醫助理醫師《中藥學》 20分


第一單元 中藥的性能 - 1 -
第二單元 中藥的配伍 - 1 -
第三單元 中藥的用藥禁忌 - 0 -
第四單元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 0-1 -
第五單元 解表藥 - 1 -
第六單元 清熱藥 - 2 -
第七單元 瀉下藥 - 1 -
第八單元 祛風溼藥 - 1 -
第九單元 化溼藥 - 1 -
第十單元 利水滲溼藥 - 1 -
第十一單元 溫裡藥 - 1 -
第十二單元 理氣藥 - 1 -
第十三單元 消食藥 - 0 -
第十四單元 驅蟲藥 - 0 -
第十五六單元 止血藥 - 1 -
第十六單元 活血化瘀藥 - 1 -
第十七單元 化痰止咳平喘藥 - 2 -
第十八單元 安神藥 - 1 -
第十九單元 平肝息風藥 - 1 -
第二十單元 開竅藥 - 1 -
第二十一單元 補虛藥 - 1 -
第二十二單元 收澀藥 - 1 -
第二十三元 攻毒殺蟲止癢藥 - 0-1 -                           

                                    

接下來主要梳理一下中藥學的考試重點和考點預測,大家可以把筆記或者教材目錄拿出來做標記,大概花5小時,把中藥的大致內容,每個藥的性格個性掌握,就差不多有80%以上的分數了。還有的可以自己歸納的如:

通竅四藥:辛芷蒼夷,善治鼻淵

納氣平喘四藥:沉香、磁石、補骨脂、蛤蚧  

利咽祛痰四藥:牛蒡子、射幹、巴豆、桔梗  

截瘧五藥:鴉膽子、草果(寒溼瘧)、檳榔、仙鶴草、生首烏  

透疹七藥: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葛根、升麻、紫草  

消腫排膿七藥:白芷、天花粉、魚腥草、敗醬草、薏苡仁、穿山甲、桔梗  

祛內風植物類七藥:防風、青黛、天南星、天麻、鉤藤、竹瀝、天竺黃  

安胎九藥:蘇梗、黃芩、桑寄生、砂仁、艾葉、白朮、杜仲、續斷、菟絲子

第一單元中藥的性能一般出2分,其中五味的作用及適應症是絕對重點,必有一題,注意甘、苦(洩、燥、堅)、鹹是重點其他四氣、升降沉浮、歸經、毒性其中會挖一個地方考,需要強調的是不要把藥物的作用趨向(升降沉浮)和藥物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歸經)搞混,這裡也可以作為一個考點出題。第二單元中藥的作用一般不設考點,需要區分副作用和毒性反應。助理無此單元。第三單元中藥的配伍是必考點,一般出題會出1-2分,有時候考B1型題會有2分,相畏相殺和相惡相反是重要考點,注意十八反十九畏(都是相反)與相畏的不同,有時候會設陷阱。相須、相使——屬於增強療效的配伍關係;相畏、相殺——屬於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關係。十八反十九畏要會背。第四單元中藥的用藥禁忌,一般會出1分左右,18反19畏是常考點,歌訣要會背,其他幾個禁忌中,我記得有一個題目是下列不屬於中藥用藥禁忌的是?所以4個禁忌名稱要記住,最容易再挖一個婦科用藥禁忌的題。第五單元中藥的劑量與用法一般會有1分題,在煎煮方法中考,一般不難,要注意,煎湯代水沒有考過,假如出一個灶心土(煎湯代水)怎麼煎,有些人還真不能做對,在服藥時間裡面也可以挖一道題,屬於常識了。包煎是重點,蒲黃、海金沙等質地過輕,車前子、葶藶子等較細;辛夷、旋覆花等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等需要包煎,這裡煎服法也有可能考B1類題。第六單元正式進入各論的藥物,在各論藥物中,除了今年新增加的大量要求的藥物配伍會考得多起來,使用注意事項也會有幾個題目涉及,一般不難,這裡主要是例舉章節分值比例做解釋,當然,很可能出現還幾個單元的藥物不考和一章非重點藥出現兩題的情況,如兩個特殊毒性藥物的用量的情況。先說解表藥,大概考2分左右。每個章節在大綱要求上有重點要求全方位掌握的重點藥(我的筆記上面有加粗),有需要熟悉主治特點的一般藥,和作為了解的其他藥,因為重點藥一直考,考點挖的底朝天,現在變成熟悉藥考點多起來了,當然重點藥送分題還是挺多的。學中藥也要重視中藥的對比記憶,會掌握的更牢固,比如解肌,桂枝解肌在全身,葛根解肌在項背,對比藥物要除了共性外,對比部位歸經、層次、寒熱、除此之外的特點功效。考藥主要是考這個藥的性格突出的地方,有特色個性的地方,如這裡的白芷考止帶排膿(止帶的有秦皮,椿皮,白芷),薄荷的疏肝行氣,葛根的止洩,細辛乾薑(小青龍)的溫肺化飲還要聯合性味看,會輕鬆排除。第七單元清熱藥章節藥物多,相似的地方多,每個區分不容易,這個章節一般4分左右,助理2分左右。清熱瀉火藥中石膏(入肺胃,肺熱—麻杏石甘湯 ,胃熱—清胃散)、知母(生津潤燥善治消渴-病位有肺胃腎)和夏枯草(清肝火,散結消腫)是重點藥,蘆根功效比較特殊和天花粉和白茅根一起考都是有可能的,一般會挖一分出來考。清熱燥溼藥藥物主要在三黃的鑑別,包括和梔子(走氣走血)的比較,一般會出1分。清熱解毒藥物最多,其中金銀花、連翹(銀花+消腫散結)、魚腥草、射幹是重點藥,會考1-2分左右,其他藥物會涉及一分,白花蛇舌草和白花蛇千萬不要搞混了。這裡要注意幾個類似專病專藥的選擇,如蒲公英善治乳癰、敗醬草善治腸癰、魚腥草善治肺癰、紫花地丁善治疔瘡、土茯苓善治梅毒、白頭翁善治熱毒血痢、白花蛇舌草抗癌。清熱涼血藥玄參是重點藥,共性比生地多了瀉火解毒。牡丹皮和地骨皮要會鑑別(牡丹皮無汗骨蒸之要藥-青蒿鱉甲湯,有汗骨蒸地骨皮),生地和熟地藥知道區分。清虛熱藥有可能在方劑中涉及,除了牡丹皮和地骨皮的鑑別,青蒿也還是一個重點藥,青蒿和鱉甲怎麼相配伍的,要知道其中的配伍作用。第八單元瀉下藥一般考2分,攻下藥大黃是久考不衰,要學會大黃的特點和應用,特別是注意B1題型兩個都是選擇大黃的情況,還包括大黃治療燙傷也常考(生大黃涼血、酒大黃活血、大黃炭止血)。注意蘆薈清肝火為主,沒有解毒治燙傷的作用。潤下藥注意鬱李仁的利水和松子仁的止咳。峻下逐水藥一般考用量或者大熱之品巴豆(峻下冷積獨一無二-峻下冷積溫脾湯)的量、治法、作用。第九單元祛風溼藥一般考1-2分,在祛風寒溼藥裡面獨活(少陰頭痛,上羌下獨)、木瓜(腹痛吐瀉轉筋)是重點,動物藥蘄蛇祛風溼頑痺是一個特點。祛風溼熱藥的秦艽、防己特別是秦艽(治風之潤劑同防風,虛熱實熱均治)是重點藥。祛風溼強筋骨的桑寄生也是重點藥,注意其入肝腎強筋骨在水腫腳氣、胎動不安等婦科虛證,安胎的功效,安胎藥物可能專門設題來考察,在上文有總結。第十單元的化溼藥在1分左右,重點藥物是藿香和佩蘭,要注意兩者的區別,特別是佩蘭有別於藿香的地方,厚樸(下氣除滿「消除脹滿之要藥」獨一無二)的消脹也是一個常考的考點。白朮和蒼朮的區別:都是燥溼健脾,但白朮止汗-玉屏風,蒼朮發汗,治夜盲證。第十一單元利水滲溼藥一般1-2分,偏簡單的章節。其中利水消腫藥茯苓、薏苡仁(除痺,排膿)是重點,茯苓和豬苓的鑑別要清楚(茯苓入心-酸棗仁湯,豬苓利水滲溼>茯苓)。利尿通淋藥車前子(擅長小便不利之水瀉-小腸主液,小腸泌別清濁)和萆薢是重點藥,喜歡考其中如通草的下乳、石韋的止咳止血。主要注意金錢草擅長石淋,石韋擅長血淋(涼血止血),萆薢擅長膏淋(利溼去濁),海金沙是淋證疼痛首選(止痛)。利溼退黃藥的虎杖(虎杖比大黃多化痰止咳的功效)是常考的點,特別是喜歡和大黃一起考。第十二單元溫裡藥一般考1分,附子(回陽救逆獨一無二,補心脾腎陽,治寒痛)、肉桂(引火歸元,命門火衰之要藥)、吳茱萸(降逆止嘔,肝寒首選)是重點,特別是吳茱萸(散寒止痛-肝,降逆止嘔-脾胃,助陽止瀉-腎)的考察,尤其注意第十三單元理氣藥中考2-3分,有幾個較為重要的藥,香附和川楝子(寒涼的理氣藥)是特徵藥物,是挖題的重點,其他在青皮、陳皮的鑑別,青皮和枳實的鑑別(破氣二選一,青皮疏肝而枳實無)幾個香的鑑別,特別是木香的考察也是出題點。注意幾個重要的點,枳實治療各種臟器下垂,木香治療裡急後重,薤白通陽散結獨一無二。還要注意沉香的納氣平喘(納氣平喘四藥沉香、磁石、補骨脂、蛤蚧)。 第十四單元消食藥相對簡單且單一,一般1分左右,山楂的活血和雞內金的澀精止遺消石是重點,萊菔子的降氣化痰喜歡和三子養親湯聯繫考察。山楂擅消肉食又散瘀,神曲療食積兼表證,麥芽擅消米麵炒可回乳,雞內金澀精止遺消結石。第十五單元相對內容少,一般不考,在0-1分,檳榔(食積氣滯,瀉痢後重,小兒疳積)是最容易出題的點。注意苦楝皮療癬獨一無二,檳榔+南瓜子殺絛蟲效果更佳,雷丸只入丸散。第十六單元止血藥1-2分,其中涼血止血藥中幾個藥都有可能挖到題,特點相異。化瘀止血藥、收斂止血藥、溫經止血藥考特點藥的白芨、三七多一點,艾葉的安胎也可能作為一個考點出題。注意小薊、大薊對比(小薊治小便出血佳),注意地榆、槐花對比(都涼血止血善治大便出血,地榆解毒而槐花清肝火)。注意三七-專傷止血、茜草-涼血止血、蒲黃-寒熱皆宜的鑑別。第十七單元活血化瘀藥相對前面幾個單元的東西,考的地方多一點,也重要一點,一般考2-3分。其中活血止痛藥的川芎(上行頭目,中開鬱結,下調經水)是重點,薑黃(溫)和鬱金(涼)要知道比較,五靈脂需要特殊的包煎。活血調經藥中牛膝的引火、利尿和桃仁的止咳平喘要注意。活血療傷藥一般不好考在具體的點,注意鑑別點莪朮-破氣;三稜-破血;水蛭-消癥;穿山甲-下乳,通經+外科。第十八單元化痰止咳平喘藥是必考的單元,一般考2-3分,其中溫性的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治溼痰寒痰  )、旋復花(治肺胃氣逆-旋覆代赭湯)、白芥子(祛皮裡膜外之痰)各有特點,易考常考,寒涼的川貝和浙貝藥知道區分,川看起來像流水,更加帶潤。注意天竺黃(清心定驚),竹瀝(清熱豁痰、定驚利竅)、竹茹(+除煩止嘔)的鑑別。止咳平喘藥的桑白皮和葶藶子藥知道鑑別(桑白皮、葶藶子:功效一樣。葶藶子瀉肺平喘更強,其實說桑白皮是清肺更合適),白果作為特殊有澀味的藥物,可以作為快速甄選。第十九單元安神藥考1分左右,最容易考琥珀(治淋證-又利尿又活血)、龍骨和牡蠣(牡蠣=龍骨+軟堅散結)、磁石(聰耳明目唯一)的直接功效。養心安神藥的合歡皮具有活血功效,遠志開竅治療痰痺證要注意。注意硃砂的用量。其實安神藥都是特點鮮明的,硃砂-鎮驚安神(每次0.1-0.5g);琥珀-+血尿(活血散瘀,利尿通淋);酸棗仁-+酸(益肝,斂汗,生津,安神);柏子仁-+仁(潤腸通便) ;合歡皮-:+合歡(解鬱)+皮(活血消腫);首烏藤-+藤(祛風通絡);遠志-+竅(祛痰開竅)交通心腎。第二十單元平息肝風藥,一般考1分左右。平抑肝陽的石決明、代赭石(重鎮降逆獨一無二,肺胃肝都可治)是重點藥,息風止痙的地龍是重點藥,其他的天麻鉤藤也是易出題的考點。注意鉤藤後下,可用於外感風熱;天麻治頭痛,眩暈要藥;地龍可平喘。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風明目皮科(風疹瘙癢,白癜風)。第二十一單元開竅藥0-1分,菖蒲(化溼和治療禁口痢)是比較愛出題的點。蘇合香闢穢治寒痺,冰片治熱痺,麝香治療各種原因所致的痺症。第二十二單元補虛藥是大章節,會出3-4分的題,其中的補氣藥是必出的點,包括黃芪白朮作為重點藥和甘草、人參等一般掌握藥的點,都是很有可能出題的,黃芪、白朮、蒼朮的鑑別要清楚。補陽藥單一,考察時通常如續斷的療傷續折,補骨脂的溫脾止瀉等藥物的兼顧能力。補血藥中當歸、何首烏是重點。補陰藥重點要掌握他們的歸經:玉竹(無臟器,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天冬、石斛(胃) ,北沙參、南沙參、百合(肺胃),麥冬(肺胃心);黃精、山藥(脾肺腎);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肝腎)。其中麥冬、鱉甲考點最易出現。四類補藥中注意,補氣藥西洋參為清補之品,黨參補氣補血,蒼朮發汗白朮止汗,山藥氣陰同補(肺脾腎同調-山藥、黃精)。補陽藥中鹿茸調衝任獨一無二,紫河車除了陰虛都補,仙茅袪寒又除溼,益智仁開胃攝唾。補血藥中熟地黃養血又補陰,白芍養血斂陰,阿膠補血又止血。補陰藥最主要是掌握藥物的歸經,南北沙參加玉竹,專治肺胃之陰虛,百合治心肺,麥冬入肺胃心腸,天冬入肺腎腸,石斛入胃腎。第二十三單元收澀藥中大概考2分左右,斂肺澀腸的五味子、烏梅、肉豆蔻是重點,固經縮尿止帶藥的蓮子、芡實(蓮子心脾腎,芡實無心)要知道鑑別,蓮子入心經是重點的點。其中五倍子(啥都止)、赤石脂、海螵蛸、椿皮都止血;五倍子、麻黃根、浮小麥止汗。五味子又補腎寧心,烏梅安蛔又治久瀉久痢。第二十四單元和二十五單元加起來1分左右的題,硫磺的助陽、砒石的用量是重點的點。需要注意的是我在這裡提出的大概率出題的東西,肯定會考到很多,但是考試的重點和偏的考點是會考到,不能說因為偏一點就不考,35分會有5分左右這樣偏一點的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大部分的分數拿到,35分拿到30分,我們就是超額完成任務,可以把分攤給別的科目,這樣就會輕鬆很多。還有關於中藥考病例選中藥的問題,嚴格來說這個病例選重要是和方劑掛鈎的,不能脫離方劑來選藥,特別是幾個藥一起出現的時候,其中的配伍特點,反應的治療方向,都是涉及到在方劑的東西。所以我提倡中藥、方劑一起學,才能融會貫通,才能舉一反三。關於中藥,大概說的這些,下期繼續梳理方劑學的內容考點。

後續12門中醫執考考點梳理,重點解析盡請關注接下來的更新!


版權聲明:

【本文由公眾號醫心者說原創編輯排版發布,作者:康康,尊重知識和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如有需求、意見或建議,請微信聯繫我們:kl732741917。

微信:kl732741917/k732741917

相關焦點

  • 2020中醫執考—中婦考點梳理解析
    在更新這15個系列之前,我寫了關於以下7個問題的文章1.關於更新考點預測解析的說明2.筆試考試時間3.筆試改革解析4.中醫執業及助理單元分值預測5.模擬卷做題分數分析及分值投票在婦科用方上,主要表現為不同病相似證要用不同的方,容易混淆,如氣虛、瘀血的證型,且婦科多數方在複習執考前很多人都沒有接觸過,方子也要現學現背,所以整體而言選方是難點。中醫婦科學的選方比其他幾門臨床學科的選方佔比明顯多很多。
  • 2020中醫執考—中基考點梳理解析
    在更新這15個系列之前,我寫了關於以下7個問題的文章1.關於更新考點預測解析的說明2.筆試考試時間3.筆試改革解析
  • 2020中醫執考—中外考點梳理解析
    回顧前幾期考點預測解析:
  • 2020中醫執考—傳染考點梳理解析
    在更新這15個系列之前,我寫了關於以下7個問題的文章1.關於更新考點預測解析的說明2.筆試考試時間3.筆試改革解析4.中醫執業及助理單元分值預測5.模擬卷做題分數分析及分值投票2018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縮減了傳染病學的分值,分值由以往的30分變成20分左右,2019年也是20分,預計2020年分值也是20分。很多人在抱怨傳染病怎麼學呀,我們以前又沒學,這也要考。這裡我們先回答,我們中醫執業為什麼要考傳染病學?
  • 2020中醫執考—針灸考點梳理解析
    回顧前幾期考點預測解析:
  • 2020中醫執考—中診考點梳理解析
    回顧前幾期考點預測解析:
  • 2020中醫執考—中兒考點梳理解析
    回顧前幾期考點預測解析:
  • 押題張解讀中藥 | 2021年執考趨勢及複習方向(通關必看)
    如果大家有認真研究過2015~2019年的真題,不難發現一個出題規律:原中藥一的八個章節,要麼富得流油,要麼窮得要飯。(譬如第二章中藥材生產與品質2分,第五章中藥質量標準和鑑定2分)。由於章節之間有特別明顯的分值差距,以至於捨棄一些次要章節,對通過考試而言並無大礙。
  • 2019中醫執業—03中藥考點預測解析
    今天說一下中醫執業的中藥學考試情況,中藥歷年分值在40-50區間,從16年開始,中醫基礎4門的分值提上來以後,中藥分值有50分,之前在模擬做題的時候,發現少部分考友第一單元的分值很不理想,最主要是中藥和方劑拿不到分,開不了竅,歸根到底是因為:第一重複度不夠,第二技巧方法不夠,第三理解和臨床應用的經驗不夠,而不足以加深理解,所以我在前期一直強調看張廷模老師中藥學的原因
  • 2020中醫執考一試綜合考試分析簡述
    4.關於單元分布,可以參考我的【附】2020年中醫執業及助理一試綜合考試各科目及分值分布【根據考生反饋匯總】,裡面基本上還原了今年中醫執業和助理一試綜合考試的單元科目分布,分值分布情況,根據幾十個考友的認真反饋整理而成。
  • 2019中醫執業—06中外考點預測解析
    回顧前幾期考點預測解析:▶ 2019中醫執業——01中基考點預測解析▶ 2019中醫執業——02中診考點預測解析
  • 懷化市中醫醫院順利召開2020年度國家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實踐...
    紅網時刻懷化7月7日訊(通訊員 蔣麗萍)為確保2020年度國家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考試公平、公正、規範、有序、順利進行,7月6日,在懷化市中醫醫院C區11樓多功能會議室進行了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考試考務培訓,懷化市衛生健康委、懷化市中醫醫院相關人員共
  • 2020年中醫助理筆試14門科目分值分布預測
    如官方指導考生手冊得知:2020分值分布為中醫四大基礎分值為140分,中醫四大經典為20分,中醫臨床分值為300分,中醫執業西醫部分為120分,倫理法規各10分,總分為600分。助理為:中醫四大基礎分值為80分,每門20分,中醫臨床分值為150分,中醫執業西醫部分為60分,倫理法規各5分,總分為300分。
  • 2021中醫執考大綱變化情況說明
    一、中醫大綱的2013年變革分析說明一下我們中醫執考,歷年大綱變化情況。)考試用書的推薦,當時2020就是這種情況(包括當時考生手冊也出現說2020大綱不改的低級錯誤情況),現在2021的還有發文說明,還好一點。
  • 2014 執考真題精講: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昨天和大家說不要相信提前查分、
  • 學會這些備考技巧,執考通關無憂(下)
    前幾日,藥師在線與大家分享了黃坤老師的文章《學會這些備考技巧,執考通關無憂(上)》(點擊藍字可回顧文章),許多同學表示受益匪淺,今日將繼續與大家分享黃坤老師總結的備考技巧,希望對正在備考的你有所幫助。在複習備考中有些知識點的術語比較難記憶,這時候就可以通過知識點與實物進行聯想的方式來掌握。
  • 2020年中醫執業筆試15門科目分值分布預測
    這裡提醒一下師承和確有專長考中醫執業/助理的,西醫內科不考,但是分值主要分配在診斷學基礎和傳染病學上。2020大改革,中醫執業增加了四大經典,如官方指導考生手冊得知:2020分值分布為中醫四大基礎分值為140分,中醫四大經典為20分,中醫臨床分值為300分,中醫執業西醫部分為120分,倫理法規各10分,總分為600分。
  • 2019中醫及中西醫執考實踐技能相關說明及答疑
    先看一下2019中醫及中西醫執考實踐技能複習備考說明,裡面主要交代三站分別考什麼的詳細內容
  • 2019中醫執業—07中婦考點預測解析
    也有可能分值進一步增加,到50分左右一門,可能縮減中醫基礎的分數,但是中醫基礎四門是臨床課程的基礎,在臨床課程也有反映。中醫婦科學的學科特點突出婦科的經帶胎產雜五大類疾病,考試特點是辯證型(簡單)和選方劑(新、難)為主,並且突出辯證易選方難。中醫外科的特點我在之前一篇說的是重病輕證。證型在辨虛、實、寒、熱、瘀、痰,特點都更突出,病位不離肝腎,所以辯證簡單。
  • 2021年執業藥師《中藥綜》考點細化
    考點5.八法的分類及其適應證,注意和解少陽屬於和法,回陽救逆屬於溫法。第六章 中醫內科常見病的辨證論治考點1.第七章 中醫外科常見病的辨證論治考點1.中醫外科病證的辨證論治中各證候的方劑選用,其中粉刺(尤其是肺經風熱證)、痔為常考點。重點解讀:粉刺-肺經風熱證-疏風清肺-枇杷清肺飲-黃連上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