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前幾期考點預測解析:
在更新這15個系列之前,我寫了關於以下7個問題的文章
1.關於更新考點預測解析的說明
2.筆試考試時間
3.筆試改革解析
4.中醫執業及助理單元分值預測
5.模擬卷做題分數分析及分值投票
6.機考指南
7.臨考心態
具體閱讀可點擊:
今天說一下中醫執業/助理中醫兒科學的考試情況。中醫執業第二天8.22下午考的第四單元分別是考中外、中婦、中兒,外婦兒的分值都是50分(以往是每門40分,第四單元加了傳染病和法規,今年外婦兒的分值增加了!),助理的話應該是第二單元,22號下午考,分值為25分。去年出現的A3型題,也在這三門臨床科目中出現,A3題型在外婦兒共9大題,一門3大題,1大題3小題,共27題。要注意各科目重點病的A3題出現。今年分值增加了,而且強調重臨床,A3題型還會有增加,預計4-5個A3題型,分值上升到12-15分。
這段時間的複習,尤其是外婦兒的複習,一定要分配充分的時間。對很多人來說,這三門是新鮮科目,每年翻車的考生除了大部分基礎不行沒把考試當回事的,就是外婦兒因為複習時間不夠導致考的很不理想的。
關於中醫外科學的學科概況:外科辨病、婦科選方是各自的特色,相對而言,兒科病和內科病較類似。兒科是外婦兒中複習起來較為容易上手的,兒科學的選方和一些疾病其實和內科病很像,在兒科的考試中,要突出兒科病的特點,所以包括其中兒科學基礎是重點,包括涉及到兒科特色的章節:新生兒疾病、兒科傳染病和兒科其他疾病,其中兒科傳染病是重點。比如2019年考兒科考了出疹的順序:水痘、猩紅熱、天花,麻疹出齊的表現在手足心疹。比如頓咳和急喉風的聲響等,這是重點,小兒母乳餵養、牛羊乳餵養大便情況(2019年二試考)也是兒科非常有特色的地方,都是需要重點注意的地方。
科目的重點還是肺、脾、心肝、腎系兒科相關病證,這幾單元,和中醫內科病相似的,可以對比記憶。同時需要抓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在選方上小兒和內科學中病證相同時,有的並不是內科的方,需要照顧小兒臟腑嬌嫩、病變迅速等特點而選用別的方。
具體而言,兒科每個疾病的兩個重要的環節,不管是疾病的病因病機還是疾病的辨證論治,比如肺系的感冒、咳嗽;脾系的洩瀉、便秘,心肝的汗證、癇證,腎系的水腫等代表疾病,可以和內科對比學習,當然要注意兒科的特點,比如感冒因為小兒小兒具有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肝火易亢的生理特點,易出現夾痰、夾滯、夾驚的兼夾證;脾胃系洩瀉,除了常證和內科很相似,因為小兒脾常不足,會出現變證,氣陰兩傷和陰竭陽脫的情況等等情況。總之是常(對比內科)+變(小兒特點)的情況,這樣複習起來就輕鬆一些。
關於中醫外科學的複習策略:兒科的複習,最主要遵循我上面說的,就基本吃透了兒科,要抓小兒的生理、病因、病理特點,生理上要注意顧護小兒臟腑嫩,肺、脾、腎的不足的特點;病因上要注意易外感、食傷的特點;要注意病理易病易傳易變易趨康復的特點,在治法和在用藥上各方面兼顧,構成中醫兒科的特色,能夠和內科區別。在背方的過程中,其實能做到,選擇題可以排除幹擾選項,能作對題目,有較高的把握就可以,和實踐技能相比,這對背病證方的要求輕鬆了很多。
中醫兒科學2020年改革情況,相對其他幾門臨床科目來說,改革比較大,不管是總論還是疾病的增刪情況,調整都比較多,如小兒的體重、身高情況今年的計算公式有變化,其他的也有稍微的變化,具體在筆記中有體現。疾病的增刪調整,主要在脾系疾病刪除原病貧血改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等於規範了病名);新增了「腹痛、便秘、」兩個疾病(可以和內科類比學習)。 其他的疾病變化主要是針對細目知識點的調整和完善,重點沒什麼變化,具體大綱改革變化有:
共性調整:將細目要點中的「發病特點」,均改為「概述」;
將細目要點中的「診斷要點」,均改為「診斷要點與鑑別診斷」。
具體變化:
兒科學基礎:「小兒年齡分期」中將「年齡分期的標準及臨床意義」改為「年齡分期的標準及特點」;新增「兒科辨證概要」。
肺系病證:「乳蛾」中新增「概述」;「哮喘」中新增「其它療法」
脾系疾病:「口瘡」中「藥物外治」改為「其它療法」;刪除原細目「貧血」;新增「腹痛、便秘、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三個細目。
心肝病證:「夜啼」中刪除「預防與調護」;「汗證」中增加「預防與調護」;「癇病」中增加「西醫治療」。
腎系病證:「水腫」中增加「西醫治療」;「水腫」中原「辨證論治」改為「水腫常證與變證的辨證論治」;「尿頻」中原「辯證論證」改為「泌尿系感染及白天尿頻症候群的診斷要點與鑑別診斷」。
傳染病:「麻疹」中原「辨證論治」改為「麻疹順證與逆證的辨證論治」;「奶麻」中刪除「預防與調護」;「丹痧」中原「辨證論治」改為「丹痧的診斷要點及出疹性疾病的鑑別診斷」,增加「西醫治療」;刪除細目「傳染病單核細胞增多症」變更到第十單元「其他病證」中;「頓咳」中增加「西醫治療」
其他病證:「紫癜」中「辨證論治」改為「過敏性紫癜與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診斷要點與鑑別診斷」,增加「西醫治療」;將「傳染病」中「傳染病單核細胞增多症」變更到此單元。
2020年中醫執業筆試各科目及分值分布預估
(目前預測單元分布及分值,僅供參考,最終以考試試卷為準)
2020年中醫助理筆試各科目及分值分布預估
(目前預測單元分布及分值,僅供參考,最終以考試試卷為準)
2020年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兒科學》 50分
第一單元 兒科學基礎 - 8 -
第二單元 胎兒期保健 - 2 -
第三單元 新生兒疾病 - 2 -
第四單元 肺系病證 - 8 -
第五單元 脾系病證 - 8 -
第六單元 心肝病證 - 6 -
第七單元 腎系病證 - 4 -
第八單元 傳染病 - 8 -
第九單元 蟲證 - 1 -
第十單元 其他疾病 - 3 -
2020年中醫助理醫師《中醫兒科學》 25分
第一單元 兒科學基礎 - 3 -
第二單元 兒童保健 - 1 -
第三單元 新生兒疾病 - 1 -
第四單元 肺系病證 - 4 -
第五單元 脾系病證 - 4 -
第六單元 心肝病證 - 3 -
第七單元 腎系病證 - 2 -
第八單元 傳染病 - 4 -
第九單元 蟲證 - 1 -
第十單元 其他疾病 - 2 -
中醫兒科學的衝刺複習,要抓住兒科概述兒科特點+兒科特色病的辨證論治+兒科重點病特別是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對照筆記,通讀全文,可以掌握兒科至少90%的內容。中醫兒科學具體展開如下。
//////////
第一單元兒科學基礎需要掌握記住的東西很多,本單元出題大概在6-8分。其中小兒的生長發育(重點,2-3分),小兒生理、病因、病理特點,兒科診法概要(重點,3-4分)是本單元的重點,是必考內容。小兒年齡分期標準要掌握,注意兩次發育高峰和各分期的臨床意義,各期容易出現的意外和疾病。小兒生長發育,體格發育各項衡量指標及其計算要重點掌握,可以考2-3分,今年兒科數值計算有變化,去年2019年考了呼吸血壓脈搏和小兒年齡的關係,現在考試重心有一定的轉移,不再是每年再算身高、體重了。身高(>2歲75+7n)和體重(368,0.7/0.25/2,半歲和1歲分界)改了,注意囟門遲閉及頭圍大於正常的臨床意義(解顱:腦積水、佝僂病),凹陷、凸起為——陷虛(陰傷液竭)凸實(熱熾氣營)。牙齒:乳牙20顆,2歲以內:牙齒數=月齡-4(或6),6歲左右出第一顆。呼吸脈搏血壓2019考了:呼吸愈快、脈搏越快、血壓愈低。感知運動語言發育主要記住:出生伸欠哭哇哇,二三抬頭笑認媽,四五翻身笑出聲,六七會坐學咿呀,八九爬行叫媽爸,一歲開步說短話。發育個體差異大,綜合衡量判斷佳。本部分2分左右。小兒的生理、病因、病理特點要求掌握,生理特點理解稚陰稚陽(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和純陽(生機篷勃,發育迅速)的含義;病理特點表現為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肺、脾、腎),髒氣清靈、易趨康復。這裡考1分左右。兒科四診特點主要掌握關於兒科特徵性診法、囟門、大便、聲音、指紋等,兒科診法尤其重視望診。望診望形態中注意五遲五軟、前囟及眼窩凹陷的意義。審苗竅分察舌(弄舌、吐舌、草莓舌的意義)、察目(寐時眼瞼張開而不閉,流口水,是為脾虛氣弱之露睛)、察鼻、察口(口瘡、鵝口瘡)、察耳、察二陰等。辨斑疹需要結合兒科傳染病單元具體疾病,掌握各種傳染病的斑疹特點,如麻疹、風痧、水痘等區別,非常重要。疹細小狀如麻粒,潮熱3-4天出疹,同時見麻疹黏膜斑或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壯熱,膚布疹點,舌絳如草莓察二便注意果醬色常為腸套疊、洗肉水為尿血,注意母乳餵養、牛羊肉餵養大便情況。察指紋在中診重點強調過:浮沉分表裡,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紋達指尖,稱透關射甲。聞診特點及臨床意義注意咳嗽聲(2019年考到):咳聲嘶啞如犬吠者,常見於白喉,急喉風;伴雞鳴樣回聲者為頓咳(百日咳);啼哭聲嘶,呼吸不利者為急喉風。問診特點及臨床意義注意2歲以內問嬰兒實足月齡,夏季熱的表現,睡中玠齒(蟲積)、睡中露睛(久病脾虛)、睡中磨牙(胃氣不和)的臨床意義。注意按診結合望診掌握常見症狀、體徵的臨床意義。兒科脈診一息6~7至為常脈。注意按頭顱的情況,之前反覆提到。兒科辨證概要今年新加入的知識點,主要結合臨床疾病設題,一般不單獨考。兒科治法概要掌握兒科常用內治法的用藥原則:治療要及時,正確和審慎;處方輕巧靈活;注意固護脾胃;要重視先證而治。新生兒用藥為成人量的1/6,乳嬰兒用1/3,幼兒用1/2,學齡兒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最後注意外治法及對應的適應症。 第二單元胎兒期保健一般考1-2分,重點在母乳餵養的方法、優點、注意事項和斷奶時間和新生幾種特殊生理狀態(馬牙、乳房隆起、假月經、螳螂子的表現)。母乳餵養咋正常足月新生兒出生半小時內就可開奶,8~12個月時可以完全斷乳。添加輔食的原則: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 第三單元新生兒疾病一般考2分左右,包括胎怯、硬腫症、胎黃,其中胎黃是本單元的重點病。助理只要求胎黃這個疾病。胎怯(胎弱)相當於西醫的低出生體重兒。一般體重低於2500g身長<46cm,早產兒胎齡未滿37周,病變臟腑在腎、脾,病因是先天不足,注意其辨證選方。硬腫症的主要表現是低體溫和皮膚硬腫,注意其診斷標準,治療原則:溫陽散寒(參附湯)、活血化瘀(當歸四逆湯)。胎黃是重點病,相當於新生兒黃疸,注意鑑別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首辯)。病理性黃疸診斷:膽紅素>221mmol/L,出現早(24h 內)、發展快、3 周不消退、病情重、退而復現。治療以利溼退黃為基本原則,辨證選方是本單元最重要考點。中成藥(茵梔黃)和西醫(藍光)治療也要注意。 第四單元肺系病證分值在6-8分,一共六個疾病,其中感冒、肺炎喘嗽、哮喘是重點病,注意和內科病區別。感冒易出現夾痰(肺)、夾滯(脾)、夾驚(肝)的兼夾證,注意夾痰、夾滯、夾驚兼證的證候、治法、用藥是考試的重點。乳蛾以咽痛,吞咽困難(熱毒壅結咽喉)為主要症狀,治療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為基本治療原則,選方一般了解。咳嗽多發於冬、春季,病位在肺,常涉及脾,基本治療原則宣通肺氣,、辨證選方注意參考內科咳嗽病。肺炎喘嗽是重點病,以熱、咳、痰、喘、煽為主,冬春季多見。基本病機是肺氣鬱閉。治療上,重在辨常證和變證,辨證論治治法和選方是絕對重點。哮喘多發於春、秋,發作的機制,在於外因引動伏痰,痰氣相合。注意哮喘的診斷鑑別是重點,與咳嗽變異性哮喘(抗哮喘藥物診斷性治療),辨證論治是重點。反覆呼吸道感染1—3歲嬰兒最常見,注意其診斷要點和鑑別診斷,辨證論治需要掌握。 第五單元脾系病證也是重點單元,一般考6-10分左右。一共九個病,增加了腹痛和便秘;其中洩瀉、積滯、疳證、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於重點病。鵝口瘡(狀如鵝口,又名「雪口」,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發育新生兒)要注意和口瘡鑑別,病位在心脾,辨證論治治當清火,辨證論治要掌握。口瘡(黃白色潰瘍,疼痛流涎,或伴發熱為特徵,稱「口糜」或「燕口瘡」,好發於嬰幼兒)病位在心脾胃腎,主要和白喉、殘留奶塊鑑別,辨證論治:清熱瀉脾清心脾,虛火上浮知柏地。洩瀉是兒科重點病(重症:10次以上,脫水陰虧表現),病位在脾胃,病機是脾虛溼困,辨證論治中常證重在辯寒熱虛實;變證重在辯陰陽,治療原則以運脾化溼為主,選方是重點,要注意和內科對比,特別要注意變證的選方:陰傷人參烏梅湯,陽脫生脈救逆湯。厭食的病機是脾胃失和,納化失職,要注意和疰夏(春夏劇,秋冬瘥)鑑別,治療以運脾開胃為主,選方要掌握。積滯要注意和厭食鑑別,厭食長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一般無脘腹脹滿、大便酸臭等症。積滯久病脾胃傷,會導致進一步加重變成疳證。本病治療以消食化積、理氣行滯為基本原則,注意辯證選方(乳消食保)。疳證是本單元最重點的病,是兒科特色病和多發病,包括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其主要病變臟腑在脾、胃。疳的含義常考,在病機:「疳者甘也」—小兒恣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成疳,在症狀:「疳者幹也」—氣液乾涸,形體消瘦,面黃髮枯作為解釋。注意眼疳、口疳、肺疳、骨疳、疳腫脹的臨床表現。本病治療原則以健運脾胃為主,注意疳氣、疳積、幹疳證的特點,辨證常證、變證的選方是要求掌握的重點。新增加了疾病:腹痛和便秘,都可以參考內科病來學習。腹痛治則調理氣機, 和中緩急,辨證論治要掌握。便秘注意和先天性巨結腸和機械性腸梗阻鑑別,辨證論治要掌握。貧血規範了病名改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常見病,本身貧血種類多,這裡講代表常見病),辨證論治:六君歸脾左右歸。注意使用鐵劑治療,一般用硫酸亞鐵口服,同時口服維生素C有助吸收,服用至血紅蛋白達正常水平後2個月左右再停藥。 第六單元心肝病證一般考6分左右,一共七個病,重點病包括汗證、驚風、癇證等。夜啼主要因脾寒、心熱、驚恐所致,脾寒腹痛是導致夜啼的常見病因,要注意辨證選方。汗證多由體虛所致,補虛是其基本治療法則,要注意不同出汗的病機不同,汗證的辨證選方是重點。病毒性心肌炎(3-10歲多見)要掌握其診斷要點(輔助檢查),辨證論治需要了解,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一般需休息3~6周,重者宜休息6個月~1年。(並發心力衰竭後,應臥床休息 3-6 個月。)注意力缺陷運動障礙(以注意力不集中,智力正常)以虛(先天稟賦不足)為主,治療原則以調和陰陽為主。抽動障礙病位主要在肝,與心、脾、腎密切相關,肝風內動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徵,治療以平肝息風為基本原則。驚風是本單元重點病,臨床抽搐時的主要表現:搐、搦、掣、顫、反、引、竄、視,古人稱之為驚風八候。急驚風(痰、熱、驚、風四證具備,高熱、抽風、神昏為表現)的病位在心、肝,多見於3歲以下嬰幼兒。以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神志昏迷為主要臨床表現。慢驚風的病位在肝、脾、腎,治療大法應以補虛治本為主,急、慢驚風的辨證論治的治法和選方需掌握。癇證注意和內科病比較,多發於4歲以上,臨床表現突然僕倒不識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肢體抽搐,驚叫喉中發出異聲,常見病因為驚、風、痰、瘀,辨證論治選方是重點。注意西醫的處理:癲癇持續狀態選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第七單元腎系病證考4分左右,一共四個疾病,水腫是其中的重點病。水腫的基本病機是水液泛濫,注意鑑別腎病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為主,且伴低白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浮腫多為指陷性)和急性腎炎(以血尿為主,浮腫多為非指陷性)單純型腎病:全身水腫+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為必備;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鏈球菌感染史+浮腫+尿少、血尿+高血壓+其他重症。治療原則:利水消腫,辨證選方是絕對重點。尿頻和遺尿(以溫補下元、固攝膀胱為主)需要掌握辯證選方,特別是遺尿。五遲、五軟是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的病症(五遲:指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五軟: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病位在肝脾腎,治療以補為治療大法,辨證要求掌握。 第八單元傳染病是兒科特色病重點病,一共八個病,其中麻疹、風疹、水痘、丹痧、痄腮、奶麻又是本單元的重點病。一般考8分左右,重點要求掌握各病的特點,診斷要點和相互鑑別。周圍血象
丘疹自耳後髮際,3天左右出齊。疹退後遺留棕色色素斑、糠麩樣脫屑白細胞↓
淋巴細胞↑
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較麻疹細小,疹出後1-2天消退。疹退後無色素沉著,無脫屑白細胞↓
淋巴細胞↑
玫瑰色小斑丘疹,24小時布滿全身。疹退後無色素沉著,無脫屑白細胞↓
淋巴細胞↑
細小紅色丘疹,皮膚猩紅,自頸、腋下、腹股溝開始,2-3天遍布全身。疹退後無色素沉著,大片脫皮白細胞↑
中性粒↑
麻疹(感受麻疹病毒,見麻疹黏膜斑)冬春季多發,6月-5歲兒童多發,病程:發熱→出疹→消退、糠麩脫屑、色素沉著。主要病變在肺、脾兩髒,論治上首先判斷證候順逆,治療原則以透為順,以清為要,故以「麻不厭透」「麻喜清涼」為指導原則,辯證選方是重點。麻疹患兒,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併肺炎者延長隔離至出疹後10天。後續6門中醫執考考點梳理,重點解析盡請關注接下來的更新!
【本文由公眾號醫心者說原創內容,作者:康康,尊重知識和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如有需求、意見或建議,請微信聯繫我們:kl732741917。
微信:kl732741917/k73274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