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好心的倏忽與混沌之死

2021-02-07 西嶺雪

《老子》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然後用一整部《道德經》來說明真正的道理是不可說的。《莊子》則用一整部《南華經》告訴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什麼都別做。並以結末的渾沌之死來力證了這一宇宙至高法則。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外篇《秋水》中,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便是形容遊魚之敏捷靈速,。

但在這裡,莊子卻巧妙地將倏忽一詞分開,分別做了兩海兩帝的名字,暗指潮汐的變換無窮,轉瞬即逝。

不論南海還是北海,都有潮漲潮落,汛息萬變。然而位於兩者之間卻是一片穩定的中央大陸,其帝名為渾沌。渾沌,又寫作混沌,相傳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宇宙間模糊一團,稱為混沌之世。這位中央之帝名為渾沌,意思是長得囫圇團兒,像個大肉球,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什麼都沒有,但是心地卻好。倏忽二帝每每在他的地盤上聚會,他總是熱情接待,好吃好喝地侍候。久而久之,倏和忽不好意思了,說咱倆總是在渾沌老兄這裡蹭吃蹭喝,這不合適啊,得想個辦法報答一下。什麼辦法呢?倆人交換完潮汐情報後,又接著開會討論報恩方案,最後達成一致協議:人人都有七竅,雙眼能看,雙耳能聽,鼻子呼氣,嘴巴吃飯。偏渾沌卻什麼都沒有,太可憐了。不如我們試著幫他開竅吧。

從倏忽的角度來解讀,這說的是好心辦壞事。因為倏忽若不多事,渾沌便不會開竅而死。從渾沌的立場來看,則是每個人都應當安於本分,保持本來面目就好。七竅玲瓏,何如天真無邪。所以老子主張「復歸於嬰兒」。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用現代雞湯學的解讀方式,則可以引申出很多人生道理,諸如:萬事萬物各有其特性與規律,不要憑主觀判斷來影響或改變它……而結合莊子內篇七章所有的道理來看,則是在強調世間沒有什麼比保持精神更重要,心智的開發只會造成對本質的幹擾,純然如一心無外物才是最高境界,所有自以為聰明的開竅行為都是莫大的傷害。所謂「抱樸見素」,天地之初也罷,人生之始也罷,大道本是渾然一體的,無是非,無始終,無邊界,無心無欲,而開闢鴻蒙,打造情種,使得世事多變,人生多欲,才是惹禍的根源。所以再有人為你提供人生指南良好建議,教導你怎樣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丈夫,好妻子,好領導,好員工……的時候,你不妨給他講講倏忽們的故事,然後大喝一聲:ps :《西嶺雪講論語》微課仍在進行中,申請入群聽課費100元,報名諮詢七彩浮萍。

相關焦點

  • 國學簡史| 莊子·應帝王:混沌是怎麼死的?
    不讀東魯書,不知西來意。德不孤,必有鄰。歡迎收聽《童音同緣,瀚羽相隨》國學品讀節目第26期:莊子·應帝王:渾沌之死。
  • 可莊子偏偏喜歡沒有七竅的人,老子也喜歡
    莊子就講了這麼一個關於人七竅怎麼來的故事,告訴世人他多麼留戀沒有七竅的人。一、一個關於七竅的故事《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地球劃分為南海、北海和中央,南海帝王名叫倏,北海帝王名叫忽,中央帝王名叫渾沌。中央帝王混沌這裡是倏和忽經常相會的地方,每每來到中央之地,混沌都對倏和忽盛情款待。
  • 【原創】渾沌之死--《換個角度看莊子》系列文選
    我們換個角度來來看這個寓言故事就會發現,莊子實際上是在談一種「渾沌之死」的認知現象。討論這種現象是一項重大的科學發現,其價值遠遠超過虛幻不實的所謂莊子帝王術,甚至與帝王術沒有一毛錢關係。
  • 佛教:做好事,也需要智慧,不能「好心做錯事」
    《莊子》中有段神話故事:南海、北海、中央三個地方的帝王,名字分別叫倏、忽、和混沌。混沌對倏和忽特別好,總是熱情地招待他倆。倏和忽特別感動,想回報混沌。他倆看到混沌沒有正常人的「七竅」,於是好心好意地幫混沌每天鑿開一個「竅」,七天以後,「七竅」鑿成,混沌也死了。「倏忽」這個詞也在後世流傳開來,成了「倏忽大意」的意思。
  • 一日一讀《莊子》:渾沌之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 應帝王》翻譯:南海的帝王名字叫作「倏」,北海的帝王名字叫作「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渾沌」的居地相遇,渾沌對待他們二人非常友好,「倏」與「忽」二人就商量著如何去報答渾沌的恩情,他們說:「人都有七竅,眼睛用來看(外界),耳朵用來聽(聲音),嘴用來吃(食物),鼻子用來呼吸(空氣),唯獨渾沌沒有七竅,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七竅吧。」
  • 倏忽造句和解釋_倏忽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倏忽(shū hū)。近義詞有:忽然,猛然,遽然。頃刻。指極短的時間。[楊沫《青春之歌》:「他走進一條小胡同裡,倏忽不見了。」]倏忽在教材中的例句:1、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後嫋嫋,到了頭髮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痒痒的感覺。
  • 中國神妖大全之《混沌》: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兇之一
    據《左傳》記載,四兇分別是渾敦(混沌)、窮奇、饕餮,以及檮杌。由於混沌是古代神話中的形象,因此關於它的長相併沒有一致的說法。不同的書籍記載,其外形、外貌都有所不同。在《山海經》中,混沌被描述成是一隻神鳥。形狀像一隻袋子,顏色紅得像赤色的火焰,有六隻腳,四隻翅膀。混沌雖然沒有臉,卻能夠辨別歌聲、識別舞蹈,說它就是帝江。在《莊子》中,混沌被描述成統治中央的天帝。
  • 《莊子》之成功者大境界――明心見性
    莊子《應帝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這兩海中央有個大帝叫渾沌,儵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在一起就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呼吸,唯獨混沌沒有,是個大肉球,我們為他鑿開七竅吧。
  • 享受「混沌」的世界
    原標題:享受「混沌」的世界   你認識混沌嗎?你了解混沌嗎?如果還不清楚,就一起來看看這本《混沌》吧。
  • 親子讀神話|混沌·盤古·化生萬物:創世神話
    開天闢地之前:混沌的故事世界最開始是什麼樣子的?神話中往往將世界最開始的樣子描述為「混沌」,那麼什麼是混沌呢?混沌說的是創世之前,世界不分明、不清晰、不分離的狀態。神話中「混沌」也實實在在是一個天神的名字。混沌是天山上的一隻神鳥,形狀像一個黃色的袋子,紅紅的像火一樣。混沌有六隻腳,四隻翅膀,沒有五官,但卻懂得唱歌跳舞。還有一種說法,混沌是崑崙山上的一種獸,長得像狗,四隻腳都有長長的毛;也像熊,只是沒有熊一樣的爪子。混沌有眼睛但是看不見;有腿但是走不動;有兩隻耳朵,卻也聽不見。然而心裡卻明白所有的事情。
  • 莊子一日一章之達生
    餘於2018年11月底舉辦莊子讀書小組學習群,邊讀邊悟,將讀書所感,記錄如下以備參考。《莊子》外雜篇鑑於非莊子所著(個人淺見),故一日一章速讀之,其中不合莊子要義之部分(或不合,或個人理解不到位),暫時以刪除線標註。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的負能量?還是莊子的大智慧?
    很多人從表面上理解,直接翻譯成:聖人不死完,有大惡的壞人們就不會消亡。似乎一個社會出現壞人,都是因為有聖人作怪呢。要是如此,我感覺這句話真是有滿滿負能量了,但它能流傳兩千多年,還是作為莊子的核心思想在被人討論,絕對不會是那麼簡單的。今天就稍微來掰扯掰扯這句話。這句話是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中。
  • 上古四大兇獸之混沌
    混沌,即渾敦。其狀如犬,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有兩耳而不聞,有腹無五臟,行走而足不開。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史記.五帝本紀》有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混沌。」 神異經云:「 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 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 沒想到吧,他們都曾瘋狂迷戀莊子,甚至有人覺得讀他能治病
    面對世界的荒謬、社會的黑暗、民生的疾苦,莊子並不高居上遊,脫略塵世,也不去同流合汙,而是在與眾生同遊共處之中,堅持自我的價值取向,實現精神對現實的超越。他所秉持的,既不是真正的入世,也不是純然的出世,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遊世。如果我們把天才思想家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猶如北鬥之類的恆星,終古如此地照臨著遙夜;一類像劃破夜空的流星,在劇烈的摩擦中發出耀眼光華,倏忽消逝。
  • 天才的莊子發明了「六齊」理論,帶我們看透人生,走向逍遙之境!
    莊子認為,人是可以達到逍遙之境的,也許身體無法達到,但精神可以。世界可以桎梏身體,卻無法限制人的靈魂。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認識世界的方式,莊子告訴我們,通過「心齋」「坐忘」的修煉方式,可以讓人達到逍遙之境,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
  • 【學生習作】由莊子思想說開去
    而在為人處事方面,莊子又主張順應自然、尊重客觀規律。我在讀完《混沌之死》後深有感觸。其中,混沌象徵未被開發的自然,而倏和忽卻不弄清楚本質和道理,就隨著主觀判斷雷厲風行地做事,以至於開了七竅的混沌死去。莊子巧妙地用此來表明自己「清淨無為」、「順應自然「的思想,應根據實際情況、深思熟慮後再做事。若是根據混沌自身的情況,即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就不會有這樣一個不盡人意的結果。
  • 《莊子》筆記(乾)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①
    按: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是校園裡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七度獲選臺大優良教師她開設的線上課程熱門程度居全臺之冠
  • 新書推薦丨楊立華:我讀《莊子》
    隨著文本和思想闡發的次第深入,我們將會看到《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思想與概念展開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無跡的結構安排,看似偶然實則必需的敘述方式。基於這樣的認識,以最莊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看似細小的文本起伏就成了當然的選擇。 關於莊子,我們所知甚少。所能做的,不過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而已。
  • 《莊子》經典30句,值得靜心品讀!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時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等方面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