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常模和量表,這些名詞是心理測量學的專業術語,對於許多不了解的人會感覺一頭霧水。
最近這幾天,有很多人諮詢我關於心理測量的常模是怎麼一回事,這裡我給大家科普一下。
先說常模。常模是一種供比較的標準量數,由標準化樣本測試結果計算而來,它是心理測驗時用於比較和解釋測驗結果的參照分數標準。按照樣本的大小和來源,通常有全國常模、區域常模和特殊常模,根據具體應用標準和分數特徵,還有百分位常模、標準分常模等。
對測驗編制者而言,常模的選擇主要是基於對測驗將要施測的總體認識,常模團體必須能夠代表該總體。
舉個例子。
研究大學生的價值觀問題,其一般總體就是大學生,樣本的選取則必須根據總體的性質,如:性別、年齡、專業、家庭背景等,找一個有代表性的樣本來代表目標總體,滿足所有條件後,才可稱為常模樣本,才真正具有代表性。
這裡面會有常模分數,通常就是施測常模樣本出來後,將受測者的原始分數按一定規則轉換出來導出分數。
如:EPQ,艾森克人格問卷的分數,按照心理測驗的記分方法,我們會得出該受測者的分數是這樣的:E=18,N=14,P=10,L=16。
這些分數是什麼意思呢?這些分數是原始分數,就是受測者做的問卷,反應與標準答案相比較而直接獲得的測驗分數。
然而光有這些原始分數,沒有多大意義。如上面我們所說的,E=18,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E在EPQ問卷裡代表的是內外向,但是E=18代表什麼,它表示內向還是外向,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轉換成為導出分數。
也就是下面我所展示的這個圖。
這是成人各量表原始分數轉換成導出分數的量表,大家看就很清楚,導出分數具有一定的參照點和單位,實際上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測驗量表,它與原始分數等值,又可以進行比較。從原始分數轉換為導出分數時,既要根據原始分數的分布特點,又要按照現代統計方法的基本原理,才能轉換出等單位、帶參照點的有意義的導出分數。
看到這,有些人會有疑問了,計算分數怎麼搞得這麼複雜,直接算出原始分不就行了嗎?直接做評估不也行?
這就錯了。
之前我們說了,常模的選擇主要是基於對測驗將要施測總體的認識,要考慮的問題時,現有的常模團體哪一個最合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成人做量表和孩子做量表,原始分的分數一樣,會有可比性嗎?當然不能,因為常模團體不一樣,群體也不同。
受測者的分數,必須與合適的常模做比較,而且有時能夠適合的常模團體不止一個。
因此常模非常重要,沒有常模以及常模團體的精確取樣,那麼心理測量的分數就沒有實際意義,在對應的常模及團體性質之下做出的分析,才具有合理性,否則你做出來的問卷分數去評估就沒有太大價值。
這也是我為什麼反覆強調,來訪者不要自己去做問卷自己去評估,這些都是不科學的,不要在網上隨便答個問卷,就說自己有抑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反而這會加劇自己的心理負擔。
常模說完,我再說量表。
量表是什麼?所謂心理測量,本質是根據某一法則在一個定有單位和參照點的連續體上把事物的屬性表現出來,這個連續體稱為量表。
拿SCL-90量表為例。
裡面有頭疼、發抖、食慾差等各種各樣的選項,這些叫做「項目」,也就是這些症狀所呈現的特點。而在項目之上,具有十個因子,有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
比如軀體化因子,包括1、4、12、27、40、42、48、49、52、53、56和58。
而這裡面,根據上面我截的圖,會有1是頭疼、4是頭昏或昏倒、12是胸部疼痛等,這些因子和項目是互相對應的。心理測量以後,我們會算出一些分數,比如軀體化1.37,強迫1.62等,這些是量表原始分算出來的。
算出來以後,就要根據相應的常模來進行對比,繼而得出相應的客觀數據。
這裡再次強調,個人在測驗中所得到的原始分數並不具有任何意義,只有將它與其他人的分數或常模相比較才有意義。
常模和量表的關係在於:常模的功用,是給測驗分數提供比較的標準,即提供某一標準化的樣組在某一測驗上的平均分數和分數的分布情況。常模是否可靠,關鍵是看有沒有一個有足夠數量的有代表性的受測者樣本。
看到這,大家應該明白常模和量表的關係是怎麼樣了吧?所謂常模就是提供一個依據的保障,是量表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道具。
打個比方,你考試考了100分,這個100分厲不厲害,光看分數看不出來。你得在一個群體裡面去比,在201班,50個學生裡面沒有一個考100分,你考了100分,因此你很厲害;而在202班,班上40個學生,有25個都考了100分,那麼你的100分,就顯得微不足道。
當然,這種比較還不全面,還得考慮試卷的難度係數、年級、科目等客觀因素把它算進去,得出一個數據,那麼你100分是處於哪個位置,就很一目了然了。
工作中,當所要測量的群體很小,將所有的人逐個測量,其平均分便是該群體最可靠的常模。如五個學生,70分、75分、80分,85分、90分,這個80分就是可靠的常模。
然而當群體較大時,因為時間和人力、物力的限制,只能測量一部分人作為總體的代表,這就會出現取樣是否適當的問題,若無法取得有代表性的樣本,將會使常模資料產生偏差,進而影響對測驗分數的解釋。
簡介
王明燦,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貴州樂達源心理諮詢中心,壹心理問答專欄籤約作者,微信公眾號wmc19870405。
合作夥伴:若杉,心理諮詢師,已出版作品《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公眾號:若杉生活(Rosan_life),預約微信:ruoshan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