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很精簡,但卻飽含著農民深深的智慧。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既生動有趣又含義豐富,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世,每個俗語的背後都是人們認真的總結。農村老人常說到的這句「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就是其中的一句,大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來解說一下這魚不蒜的主要意思,從字表面上的意思來說,就是煮魚的時候不要放蒜。因為在吃魚的時候,吃的就是一個鮮字。這也是魚自身特有的味道。
大家都知道,蒜是一種調料,能夠增加食物的香味。如果一條新鮮的魚,非要去放蒜的話,那到也未嘗不可,只不過是香味掩蓋了魚本身的鮮味。自然失去了原汁原味,而食物原汁原味才是真正美味。
以前農村汙染少,河道和池塘裡的水清澈,各種魚蝦腥味比較少,農民朋友把捕撈上來的魚直接放鍋裡煮,而不需要放任何香調料,吃起來那才一個爽。現如今,雖然農村比城市汙染少得多,但也沒以前的魚好吃。因為現在魚幾乎都是靠飼料和各種添加劑養大的,吃起來也不是一個味。就連生長在河道裡的野生魚,都還有一股怪怪的味。如果不放蒜的話,根本沒法吃!因此,在以前農村裡面吃魚,農民朋友是不會放蒜的。而現在由於是經濟時代,人人都一個利字當先,造成食物本身的味道大不相同,我們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
「羊不姜」就是在煮或燉羊肉的時候,不放生薑。人人都知道,生薑這東西是辛調料,既可以增加食物的辛辣味,又可以避開食物的腥味。現在很多人在做羊肉的時候,都會放一些姜,因為羊肉的羶味很重,如果不放姜的話,會影影響口感甚至難以下咽。但在農村地區,農民朋友是不會放生薑的!因為農民朋友都認為生薑是上火燥熱的東西,而羊肉又十分的滋補,是冬季滋補的好食材。食材雖好,但補過頭的話會流鼻血。如果在羊肉裡面放生薑的話,這補的流鼻血還上火,豈不是給自己過不去?所以,一般農村人在燉羊肉的時候,都不會放生薑,於是也就有了這句俗語。
而「牛不韭」這句話就更加好理解了,我們都知道牛肉吃起來很有嚼勁,口感也很好。但牛肉跟羊肉一樣,都有滋補作用,而韭菜同樣有著滋補的作用,只是兩種食物營養成分和滋補方式不同而已!更何況韭菜吃了也容易上火。如果兩者放在一起去炒的話,上火不說,怪怪的味道會嚴重影響口感。因此,兩者也不適合搭配在一起。
總之,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這句俗語講的是食材之間搭配的問題。農村就是天然的聚寶盆,各種食材應有盡有,對於食材之間的搭配,我們儘量去保持它們之間的原汁原味!當然,現在追求食物的口味口感的人特多,也不在乎怎麼樣去搭配,但還是要了解食物自身的特性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