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村有一句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這句話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在做魚的時候不能加蒜、炒牛肉時不能放韭菜、烹飪肉類不需要加生薑。在過去的農村,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次魚的,所以在做魚的時候,人們就想把魚的本味給保留下來,如果放了大蒜的話,就會把魚原有的味道遮蓋住,吃的時候就會品嘗不到魚的味道了,所以做魚是最好不要加入大蒜。
各個地放烹飪美食時的搭配,不是沒有它的道理。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存在就是合理"。但各地的飲食習慣離不開當地的風物氣候條件,如果非要統一要求就沒有道理了,做菜時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
為什麼有""眾口難調""這個成語,因為各地追求的口感不同,做菜的方法會有不同,忌口的配伍也就不同。飲食習慣與地域差異有關。不同的地方氣候不同,飲食習慣會有不同。比如海邊的福建人吃魚,吃的就是魚的鮮美可口,一定是要少加佐料吃魚的本味,其實有鮮味就有腥味在。
而在邊疆地區卻要另當別論。飲食習慣受當地少數民族飲食傳統及氣候的影響,喜歡酸辣,吃魚要吃的是鮮香味,一定就要加蒜才行。大蒜的辛辣味可以很好地去除魚本身的腥味,大蒜還具有殺菌消毒的功效。當地人吃魚,除了清燉不放蒜,紅燒、油炸魚、水煮等,大蒜絕對是必不可少的調料。甚至還可以分別加入醃菜、酸筍、番茄等各種可以奪腥味的配料,才覺得吃起來美味可口。
所謂「牛不韭「是指在吃牛肉的時候不和韭菜一起。其實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韭菜大補的熱性食材,牛肉也一樣,兩者一起會加重身體上火的機率。但是在生活中,牛肉和韭菜同時食用是非常常見的,有些地方還有韭菜牛肉餃子呢?這完全要看當地人的飲食習慣。
各地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及風格,比如八大菜系,再比如南北差異,吃法不同,做法就會有不同。就像"肉不姜"這句話,如果吃肉不用生薑,那肯定是不行。我們這邊做肉必須要用。生薑,不僅可以去除肉的腥味,還可以提香提鮮,是做肉必備的調味品。無論煮、炒、燉,一定少不了姜。
所以農村這句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只是過去的一句俗語而已,並不適合所有的地區。
最後總結了一下幾點:1、炒肉菜很少放姜,如果很少做菜的你,不要冒險放姜。2、燉肉,燉排骨是一定放姜的,因為肉多,放姜塊起到很好的肉腥味。3、北方和南方做菜方式略有不同,以上都是以北方為例,我是北方人。
當然,個體不代表全部。放不放?有沒道理?取決於當地的飲食習慣,飲食文化,最終取決於個人的喜好!個人的觀點!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