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民間借貸合同無效,具體如何認定?

2020-09-19 法律春秋F

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一)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2020年8月最高院修訂民間借貸司法解釋時,將上述條款修改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取消了高利轉貸和借款人事先知情的限制條件,將套取金融機構轉貸的情形,一律按照借款合同無效認定。

借貸合同無效的法律結果是雙方相互返還,即借款人返還借款本金,出借人返還已收取的利息。出借人不僅收不到利息,還要向金融機構支付貸款成本,虧錢是必然的。因此,借貸雙方尤其是出借人,一定要對此有清晰的認知,以確保自己行為的合法性。

一、金融機構貸款的範圍

在我國金融機構是指持有金融牌照,從事資金融通業務的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保險公司、信託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它們都持有銀監會發放的金融業牌照,從這些機構獲取的貸款,依法被認定為金融貸款。

實踐中還有大量的小額貸款公司,雖然持有省級政府金融辦發放的小額貸款業務牌照,但不屬於國家認可的金融機構,因此,小額貸公司發放的貸款屬於民間借貸,不屬於金融貸款。

另外,部分P2P網貸平臺與金融機構合作放貸,平臺作為助貸機構提供中介服務,金融機構與借款人籤訂借款合同,這種情況下發生的網貸,也屬於金融貸款。

二、套取金融機構貸款的表現形式

套取貸款在主觀方面一般都是故意為之,最常見的就是虛構貸款用途,提供虛假資料,取得貸款後逃避監管,將資金挪作他用。或者合法取得經營貸款、消費貸款後,未嚴格按照貸款用途使用,擅自將一部分資金挪作他用。

信用卡套現也屬於典型的套取金融機構貸款,因為並未發生真實的交易,持卡人通過向第三方支付手續費的方式套取了銀行資金。信用卡取現則要區分情況,透支取現是銀行提供的小額現金借款,屬於金融機構資金;而溢繳款取現則不屬於套取銀行資金,因為溢繳部分屬於持款人存在卡內的資金。

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情況,除導致借款合同無效之外,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比如關於騙取貸款、惡意透支信用卡、高利轉貸、非法經營等方面的禁止性法律規定,行為人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出借人有金融貸款未清償的情形如何認定?

如果金融貸款已經用於約定用途的,比如購房按揭貸款已經支付給開發商了,出借人將自有資金借給他人的,則不屬於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即便出借人存在逾期未歸還金融貸款的情形,其自有資金也不能認定為是套取的銀行資金。

如果金融貸款未用於貸款合同約定用途,出借人也無法證明已經用於其他合理用途的,則在其未清償金融貸款之前對外出藉資金的,可以推定為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行為,尤其是轉貸利息高於金融貸款利息時。當然,轉貸認定有額度限制,不超過出借人未清償的金融貸款本金部分,超過部分則應按照有效合同處理。

相關焦點

  • 最高法: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 民間借貸合同認定為無效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今天(8月20日),最高法發布《關於修改<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決定》,其中明確: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的出借人,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的,應當認定無效;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
  • 最高法: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 民間借貸合同認定為無效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今天(8月20日),最高法發布《關於修改<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決定》,其中明確: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的出借人,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的,應當認定無效;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認定為無效。
  • 最高法發文明確: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行為無效
    中新網北京8月20日電 (朱晨曦 張素)中國最高人民法院20日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明確,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 最高法:嚴格限制轉貸行為,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屬合同無效情形
    8月20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明確,嚴格限制轉貸行為,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屬於合同無效的情形。
  • 套取銀行貸款高息轉貸「借雞生蛋」合同無效
    從金融機構套取信貸資金後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從而賺取利息差,這種「借雞生蛋」的民間借貸行為是否有效?日前,豐澤法院審結了這麼一起案件,判決該民間借貸行為無效。案情出借30萬元收取利息18萬元原告是胡某一,被告是蘇某。
  • 民間借貸新規實施:哪些借貸合同將被認定無效?3種無效情形詳解
    民間借貸新規已經開始實施。「新規」中,對於民間借貸合同認定無效的情形,也作出了具體規定。(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二)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三)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的出借人,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的;(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於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六)違背公序良俗的。
  • 民間借貸新規實施:哪些借貸合同將被認定無效?3種無效情形詳解
    本文導讀:民間借貸新規——最高法《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簡稱「新規」)已於2020年8月20日開始實施。那麼,按照新的規則,哪些借貸合同將被認定無效了呢?……大家好,我是胖乎律師。民間借貸新規已經開始實施。「新規」中,對於民間借貸合同認定無效的情形,也作出了具體規定。
  • 套取金融機構資金有償出借給他人的借款合同為無效合同
    前幾年民間借貸席捲全國,很多人把銀行貸款或者刷信用卡套出來的錢借給他人以謀取高額利息。但是隨著這幾年的借貸公司的倒臺,各種各樣的民間借貸·案件湧向法院。在這些民間借貸案件中有一類比較特別的民間借貸案件就是用信用卡套現出來的資金借給他人這種行為是否有效呢?
  • 民間借貸迎來新局面  「職業放貸人」「轉貸」將認定無效
    其中明確: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的出借人,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的,應當認定無效;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認定為無效。
  • 套取銀行承兌匯票借貸,借貸合同是否無效?
    △圖片來源於網絡【案件回顧】A公司虛構交易從某銀行套取銀行承兌匯票100萬元現B不願償還利息,故想要主張該借貸合同無效。【法律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民間借貸規定」)第九條之規定,民間借貸可以以票據作為出藉手段,且法律並無其他禁止性規定,故以銀票出借這一行為本身並不導致合同無效。
  • 【原創·普法漫畫】套取信用卡資金轉貸他人,合同無效!
    -----近年來,不乏投機分子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後本案郭靖將信用卡交由楊康使用,要求楊康償還本金及按月利率2%計算的利息,本質上屬於「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他人」,屬套取信用卡資金轉貸他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第一項,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 民間借貸新規已實施,大量借款合同可能被認定無效!
    二是套取金融機構轉貸,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認定為無效,刪除了「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要件。一方面,本次將原規定中合同無效情形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修改為「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放寬了無效的認定標準。另一方面,將原第三款修訂為「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無效,進一步凸顯法律對轉貸行為的否定性評價,旗幟鮮明地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 民間借貸新規:無效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涉嫌犯罪
    民間借貸新規:無效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涉嫌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修正)》(法釋[2020]6號,以下簡稱《民間借貸新規定》)第十四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二)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
  • 6種民間借貸合同法院應認定無效
    ——最高法民一庭副庭長劉敏    修改後的規定第十四條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1    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    ▲註:這一條在修改之前,是「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 民間借貸新規已實施,大量借款合同可能被認定無效
    二是套取金融機構轉貸,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認定為無效,刪除了「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要件。一方面,本次將原規定中合同無效情形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修改為「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放寬了無效的認定標準。另一方面,將原第三款修訂為「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無效,進一步凸顯法律對轉貸行為的否定性評價,旗幟鮮明地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 這些民間借貸合同無效,收了利息要返還!
    根據最高院2020年8月18修訂的《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借貸規定」),以下幾種情形的民間借貸合同無效: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只要出借人的資金來源於銀行貸款,則無論出借人是否謀取利差,無論借款人是否知情,該類借款合同一律無效。
  • 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案件大幅攀升 北京二中院提四點預防建議
    「2015年至2020年9月,二中院及轄區基層法院所受理的案件中,當事人提出出借人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主張的共68件,呈現出『雙遞增』現象。」在11月6日召開的新聞通報會上,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所謂「雙遞增」,一是當事人主張出借人存在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情形的案件逐年遞增;二是法院認定出借人確有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行為的案件逐年遞增。
  • 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發布6種民間借貸合同法院應認定無效
    ——最高法民一庭副庭長劉敏 修改後的規定第十四條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1 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 ▲註:這一條在修改之前,是「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 高利轉貸手法揭秘,新規下合同高息無效還會追究刑事責任
    「另外,部分擔保機構對轉貸持放任態度,只求撮合借貸以獲取擔保費用,不對出藉資金來源進行審查,在擔保機構為借款人提供擔保的情況下,出借人認為自己的債權有充分保障,更加放心地進行轉貸,擔保機構客觀上對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發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上述人士表示。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材料顯示,涉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案件中出借方均為自然人。
  • 北京刑事辯護劉高鋒律師:無效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涉嫌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修正)》(法釋[2020]6號,以下簡稱《民間借貸新規定》)第十四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二)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三)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的出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