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為媒增進文化交流 日本茶道裡千家講習會在瀋陽舉行

2020-12-11 瀋陽圖片故事

11月18日,日本茶道裡千家講習會在瀋陽舉行。

此次活動由日本國駐瀋陽總領事館、遼寧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共同主辦,瀋陽工業大學承辦。

茶道演示 供圖 日本國駐瀋陽總領事館
茶道裡千家大連同好會講師宋巖講解茶道 供圖 日本國駐瀋陽總領事館

在活動現場,茶道裡千家大連同好會講師宋巖介紹了裡千家茶道文化。

裡千家茶道是日本知名茶道流派之一。茶道裡千家大連同好會是一個致力於在中國推廣裡千家茶道的團體,曾在東北大學、遼寧大學、瀋陽師範大學、黑龍江大學、吉林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做過多場茶道講座。

嘉賓現場品茶 供圖 日本國駐瀋陽總領事館

日本國駐瀋陽總領事館首席領事杉田雅彥在致辭中表示,2020年被日中兩國政府確定為「日中文化體育交流促進年」,隨著信息產業科技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是,只要一部手機就什麼都可以實現的今天,通過一杯茶,重新審視『敬人感謝』的茶道精神是非常有價值的。」杉田雅彥說。

相關焦點

  • 天津「裡千家茶道短期大學」日本留學生畢業
    中新社天津三月二十日電 天津商學院「裡千家茶道短期大學」第五屆日本留學生畢業典禮昨天舉行。  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劉勝玉會見了日本茶道裡千家家元千宗室先生。他說,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天津裡千家茶道短期大學又一期日本留學生畢業,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又一成果。
  • 明治維新150年︱被激活的文化:日本茶道走向世界
    今天,人們談論日本文化,一般都會提及茶道。茶道與武士道、柔道、花道以及現代的動漫等一起,已成為日本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並在國際文化交流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茶道是日本古來就有的嗎?作為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通的沏茶、喝茶行為,緣何會與「道」牽連在一起,上升為「茶道」?
  • 4場茶事裡的日本茶道——貴船左源太川床料理
    日本是唯一仍舊在學校裡舉行和教授茶道儀式的國度。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 學而時習「知」|004 淺述日本抹茶史
    裡千家前家元鵬雲斎大宗匠講「學習茶道有道、學、實三方面,如果只有道,沒有學習實踐,那麼還是愚昧無知的。」  當代人習茶與時俱進、因材施教。傳承但不僵硬,尊古法卻不反對求知,茶道是生動而活躍,能與當代對話,能與現代人親近。茶道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說又廣又深,如果不求學識,也不在生活中去實踐,僅僅禁錮在道場的每周稽古,或者每月稽古,也是深深的不足和十分缺乏效果的學習方法。
  • 8月18-22日 金華雲空間 日本茶道裡千家【入門課程】
    師資陣容授課老師一律畢業於【茶道裡千家】日本京都總部,持有總部頒發教授茶道的資格。 2. 上課安排每天兩課,5天共12課。  茶道歷史簡介,2. 基本禮法,步法,手法, 3. 盆略點前,4. 基本薄茶,5. 基本濃茶。最後一天下午審核。通過審核的學員有機會報讀下一級課程。
  • 日本香川縣舉辦文化交流 中國留學生體驗茶道
    日本香川縣舉辦文化交流 中國留學生體驗茶道   中新網8月30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茶道源自中國,卻在日本得到了更大發展。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中日文化交流中斷很長時間之後,南宋時期才開始重新交流,宋朝的抹茶經過來華學習的僧人重返日本,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為茶道形成期。到了江戶時代以後就是茶道的成熟期了。我們按這個時間線索來講述,比較容易看明白些。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非但如此,"茶"在歷史文化形成的過程當中,甚至形成了一種"道"。即為"茶道",從廣義上講這種茶道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深刻的飲食文化。但是它又不僅僅如此,在"飲茶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它逐漸與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產生融合,吸收了他們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慢慢的"茶道"文化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 日本茶道匠心之旅,餐桌上體驗日本文化
    一場日本茶道匠心之旅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為客人奉茶之事。它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我們當晚體驗到的茶道叫抹茶道,表演者為塚早苗,她是花道池坊教授。4歲就開始學習表千家茶道,是表千家宗匠直屬門人。她旁邊還有一個日本美女充當翻譯和助手,在她的指導下,我們跟著了解了抹茶衝泡的過程和品茶的一些禮儀。
  • 日本茶道體驗:一期一會,喝一碗一生一次的抹茶
    到異國旅行的時候,除了瘋狂的吃喝玩樂,也有不少人喜歡加插一點能體驗當地文化的行程。而說到要體驗日本文化的話,小編認為最不該錯過的大概就是來一場日本茶道體驗,喝一碗只為你一人而沏的茶。▋日本茶道小知識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之一的日本茶道經過多年的發展分為各種不同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千家」,即表千家、裡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當中又以裡千家最為活躍。根據流派的不同,沏茶動作及使用的道具等也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哪一流派,永遠不變的是他們一直堅持的茶道精神。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唐朝時期,國內外交流密切,國內又處於茶文化鼎盛的時期,茶文化的傳播也十分快速。而當時中國茶葉傳入日本,據確切史料記載,是由佛教徒將中國茶葉傳入日本,因而日本茶道的形成與我國佛教的傳播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中國佛教傳到國外,受影響最深刻的便是日本。公元6世紀,佛教已從中國經百濟傳入日本,並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成為當時兩國間交流最重要的內容。
  • 日本茶道基礎課程班招生(10月8日-17日)
    此句在9世紀的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雪月花三事被定格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至極審美高點。香道有雪月花組香,茶道有雪月花之事,花道有雪月花之體。北京雪月花茶道立足讓茶道回歸故裡之理念,用中國語言中國視角中國方式解讀傳播日本茶道,重視理論講解,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導入椅式教學。
  • 日本茶道的研習是探尋茶百戲的重要途徑
    唐貞元年間武夷山一帶開始生產點茶、茶百戲的原料研膏茶,茶百戲已初步形成,首先在茶人中流傳。宋張舜民在《畫墁錄》記載:「貞元中常袞為建安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茶」。宋代是茶百戲在閩北發展的鼎盛時期,在茶人、文人、道家等各階層普遍流傳,茶百戲也受到朝廷大臣蔡襄(留下《茶錄》等著作和詩文)等人推薦給朝廷,成為皇帝和大臣舉辦茶會的重要內容。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後
    意在钁頭邊」,「吃茶去」等。禪師為啟發參禪者自修、自悟,不僅趙州從諗和尚,其他很多禪師也常用「吃茶去」這句話來打斷參禪者的提問,引導他們自己參扣思考。順便提及,日本茶的種植和普遍飲用,正是在宋元時期由日本的求法僧從江浙禪寺傳入的。後來興起茶道,至今盛行不衰。
  • 國際修禊茶文化節漳浦舉行 兩岸茶道表演成亮點
    王羲之《蘭亭詩序》:「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後來逐漸成為人們春日到水邊飲宴遊玩的文化節日。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不少漢唐宋明詩文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天福茶博物院在規劃時,繼承傳統,特此設計建起蘭亭、唐山瀑布、曲水流觴溪,為文人雅士提供品茗交流的活動場所。  年年三月三,今年不一般。由於日韓友人的積極參與,甲申天福修禊茶文化節顯得更為絢麗多採。
  • 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者——千利休
    三千家指的是表千家、裡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官休庵)。三千家在明治以後才開始興盛,在明治之前的江戶時代,利休門下的弟子以遠州流、石州流等較有勢力,這些流派作為面向將軍、大名的茶道,影響力很大,但在明治之後逐漸被三千家取代。明治時代提倡四民平等,將軍、大名、武士階層逐漸沒落,原本為町人茶道的三千家,自然成了全國的茶道中心。因為三千家的先祖是千利休,所以千利休才會如此出名。
  • 這位來自臺灣的姑娘在杭州致力於中日茶道文化交流
    在以本次特展為契機舉辦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會上,茶文化專家餘紀萱與活動參加者們分享了兩國茶道文化的特色,以歷史為切入點,紹了中日茶文化的淵源,以及兩國茶文化發展至今的歷史脈絡,並現場點茶邀請大家共同品嘗。餘紀萱(左一)分享了中日茶道文化特色邂逅茶道十餘載 結緣「日本茶道之源」大徑山1989年,餘紀萱出生於臺北,高中畢業後到日本求學,在京都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
  • 日茶道展演進浙江師範大學:學日語文化 強民間交流
    原標題:日茶道展演進浙江師範大學:學日語文化 強民間交流 左手託杯,右手輕轉,兩圈過後,茶杯花紋面背臉向外,空白面則朝嘴而抿,先嗅茶香、觀茶沫,再細品三口半的抹茶滋味,輕拭杯沿茶漬,又將茶杯逆時針旋轉兩圈,將茶杯按花紋面遞還茶師…… 近日,日本裡千家流茶道終生師範、正教授山岸芳子一行五人來到浙江師範大學
  • 尋訪曜變天目碗:博物館裡的日本茶道軌跡
    因目擊了曜變天目的神奇,日本文人的研究和記載倒是很多。東山文化是千利休之前的日本茶道文化,吸取了許多宋朝茶文化的精髓,使用茶具很多傳自中國,稱為唐物。當時東山文化的代表足利將軍的身邊人能阿彌所寫的《君臺觀左右帳記》裡面就記錄,曜變天目是「建盞內無上之品,天下稀有之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