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官方呼籲給國民英文名「正名」,反對者擔心導致文化倒退

2020-12-11 界面新聞

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呼籲,希望各國主要媒體機構在報導日本人的姓名時,遵循與中韓寫法一樣的「先寫姓,後寫名」原則。

據日經新聞網報導,河野太郎在記者會上表示,海外新聞機構應避免「名+姓」的稱呼方式,以和日語相同的「姓+名」的順序拼寫。

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例,現在是按照歐美「先名后姓」的習慣被寫為「Shinzo Abe」,河野太郎提到,很多國際媒體報導中韓領導人姓名時都是按照「先姓後名」順序書寫,比如韓國總統文在寅是「Moon Jae-in」,「首相安倍晉三也希望用同樣的順序表示」。

2016年11月,安倍在紐約出席路透新聞工作者對話會。背景板以「名前姓後」的方式打出了「Shinzo Abe」。事實上,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國語審議會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先姓後名」的拼寫建議,但沒有獲得廣泛採用,即使在文部科學省內部同樣如此。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說,自己的名片上,英文姓名仍是名在前姓在後,「令人遺憾」,今後將以身作則,在正式場合徹底改為姓在前名在後。

柴山表示,文部科學省將再次向中央政府機關、地方政府、教育機構、媒體等傳達這個建議,改變日本人英文姓與名的前後次序,把姓放在前,名放在後。

同樣在2000年,韓國政府也提出了「先姓後名」的拼寫要求。據韓聯社報導,要求提出後的十年間,有72.5萬名韓國人依法改名。2012年,韓國政府在倫敦奧運會前發布了官方指導意見,要求首先以傳統的姓氏文化風格對其運動員姓名進行翻譯。

「每個韓國人改名字似乎都是一件小事,」指導意見寫道,「但當所有匯集到一起時, 就形成了大韓民國的國家形象。」

而關於日本「正名」的理由,河野表示,現在進入全新的令和時代,日本也即將迎來二十國集團大阪峰會、2020年東京奧運會等重要國際活動,日方認為2019年或者2020年是改變寫法的時機。

不過,一些政府官員對這樣做態度謹慎。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21日在記者會上說,應該考慮眾多因素,包括習慣;體育廳長官鈴木大地呼籲,應聽取民眾意見再定奪。

對於日本政府這一呼籲,多數日本網民在社交網站上表示支持。有人說「學英語的時候經常被姓名順序搞暈」,「之所以有『姓名』這個詞就是表明了順序」。同時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為什麼不能遵守國際規則?」

另一方面,安永諮詢日本子公司的合伙人小林信子認為,對名字的拼寫變化或許是在傳遞一個信號,曾「脫亞入歐」的日本打算「退出西方世界」。小林說,日本人在上世紀90年代就融入了西方文化,名字順序的改變也體現了日本文化的多元。就好像人們可以自如地使用刀叉,也可以用熟練地用筷子吃飯。

在東京做翻譯工作的德日混血石川幸子說,這個轉變意味著文化倒退。她擔心,這個提議更多是出於政治因素,而非對文化的尊重。

目前,安倍對這個提議還未給出任何回應。不過,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對於「正名」的老生常談,「我們需要考慮很多因素」,然後再提出政府建議。

相關焦點

  • 兩大京劇院欲為京劇正名 改英文譯法為"Jingju"
    昨天,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傑透露,國家京劇院與北京京劇院將聯合發出一項倡議,呼籲全國各京劇院為京劇正名,將劇院名稱中對京劇的英文譯法從「Peking Opera」更改為「Jingju」。  倡議:讓京劇翻譯對位  「Peking Opera」的叫法源自西方,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成為全世界對京劇約定俗成的英譯。
  • 日本人念名字要「脫歐入亞」
    英文網站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英語名字經常沒有固定書寫順序日本政府6日決定,修改官方文件中日本人英文姓名的書寫順序,由「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不再遵循英語世界的表述傳統——對日本人來說,這是個微妙的改變。當年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了「脫亞入歐」可謂費盡心思。
  • 印度「正名」運動:伊斯蘭還是印度教風格,印度城市為何熱衷改名
    以前,我們說起過日本人名字的正名運動,2019年5月,日本時任外相河野太郎(現任日本行政改革擔當大臣)表示,國外媒體在報導日本人的姓名時,希望可以使用「先姓後名」的方式書寫。比如說,首相菅義偉一般被寫成「Yoshihide Suga」,日方希望未來能更正為「Suga Yoshihide」。
  • 《泰晤士報》認為北伐戰爭導致中國陷入混亂,呼籲各國出兵鎮壓
    《泰晤士報》等媒體對此給予了強烈的關注,相關報導對國民大革命持否定態度,認為北伐戰爭導致中國陷入混亂,呼籲各國出兵鎮壓,批評日本政府所採取的對華妥協政策。英國報刊認為中國已經陷入了內亂,這是因為獲得了蘇聯支持的國民政府發動了北伐戰爭,並激發了中國人的排外情緒,讓人覺得爆發了第二次義和團事件。
  • 日本人英文姓名或要「脫歐入亞」
    日本政府將推動改變日本人姓名英文寫法習慣,從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向中國、韓國等亞洲鄰國看齊。圖片來源:東方IC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21日說,文部科學省將再次向中央政府機關、地方政府、教育機構、媒體等傳達一個諮詢委員會大約20年前所提建議,改變日本人英文姓名的前後次序,把姓放在前,名放在後。
  • 日本人英文姓名習慣或要「脫歐入亞」
    日本人英文姓名習慣或要「脫歐入亞」惠曉霜日本政府將推動改變日本人姓名英文寫法習慣,從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向中國、韓國等亞洲鄰國「看齊」。日本人的英文姓名通常按照英文習慣,名在前姓在後,如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英文寫作Shinzo Abe。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21日在記者會上說,文部科學省將再次向中央政府機關、地方政府、教育機構、媒體等傳達一個諮詢委員會大約20年前所提建議,改變日本人英文姓與名的前後次序,把姓放在前,名放在後。
  • 又搞「護照正名」,曾經的民進黨人揭露「臺獨」戲碼
    張孟崇:綠營其實不在乎華航是否能夠真的改名,只要過程中能夠凝聚選民支持,把反對者都貼上不愛臺灣的標籤,製造對立和仇恨,便有利民進黨永久執政。趁著臺灣捐贈口罩等防疫物資,島內「獨派」掀起一波「正名潮」。(事實上,物資箱上明明寫著「臺灣能幫忙」的英文大字)「時代力量」拋出的「華航更名公決案」以及鼓吹「臺獨」的「基進黨」人陳柏惟拋出的「護照更名公決案」,已經排入17日臺灣「立法院」的討論事項,其中前者是要求華航改名,去掉英文中的「CHINA」字樣,後者則是把「中華民國護照」的英文改為TAIWAN,同時變更英文名為「(Republic of)Taiwan(臺灣共和國
  • 蔡英文民調持續溜滑梯 反對者數量首次超支持者
    蔡英文民調持續溜滑梯 反對者數量首次超支持者 2016-11-3042.6%,反對者首次超過支持者。  據臺灣《中國時報》29日報導,臺灣民意基金會自蔡英文上任後,每個月都會針對蔡英文聲望以及當時社會關注議題進行民調。蔡英文上任之初,臺灣民意基金會首次民調顯示,蔡英文有近7成的支持度,不過僅7個月,支持蔡英文的民眾佔41.4%,反對者達42.6%。這項民調自「5·20」後首次出現「死亡交叉」,不贊同蔡英文的民調數字首度超過支持者。
  • 學者呼籲中國龍英譯名放棄Dragon改用Loong為其正名
    黃佶昨天在接受新民網採訪時介紹說,根據許多中國語言學者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龍」在被引入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世界時,被錯誤翻譯成了在《聖經》中代表魔鬼、撒旦的「Dragon」一詞。黃佶推斷,當時的翻譯者可能只考慮到了「Dragon」和「龍」在外形的相似之處,而沒有考慮到中國文化中代表吉祥喜慶的「龍」和基督教文化中代表邪惡、誘惑的惡獸「Dragon」之間的重大區別。黃佶告訴新民網,「Dragon」和「龍」的錯誤互譯沿用至今,直接導致了中國龍在西方世界被誤解和歪曲。在當代西方社會,「Dragon」經常被用來形容悍婦、壞脾氣的人、赤字、火災、甚至恐怖主義。
  • 伊朗小學禁止教授英文 擔心文化入侵
    伊朗小學禁止教授英文 擔心文化入侵時間:2018-01-08 19:1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伊朗小學禁止教授英文 擔心文化入侵 據英國《衛報》報導,周六,一名伊朗高級教育官員稱,該國已禁止在小學教授英語課程。
  • 學者呼籲中國龍英文譯作Loong
    黃佶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根據許多中國語言學者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龍」在被引入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世界時,被錯誤翻譯成了在《聖經》中代表魔鬼、撒旦的「Dragon」一詞。  Dragon與龍的錯誤互譯  既然兩者形象不符,為什麼龍會被翻譯成「Dragon」呢?
  • 楊達 | 儒家文化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民教育路徑
    摘要: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民教育路徑受到儒學、國學和蘭學的綜合影響,特別就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儒家文化而言,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啟到1879年明治政府起草《教學聖旨》,其在國民教育路徑中的影響得到重塑;而到1890年《教育敕語》頒布,其對國民教育路徑產生更為強烈的影響。
  • 禪文化造就了日本,探討日本國民文化中的禪意
    禪宗以外的佛學各流派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的範圍,幾乎僅僅限於佛學生活,只有禪宗超越了這個範圍,這是意義深遠的事實。禪深入到國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層次中。--鈴木大拙在日本,禪已經遠遠的超出了佛學範疇,而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 北京官方發布中餐飯菜英文名 金華的地方菜該叫什麼
    北京官方發布中餐飯菜英文名 金華的地方菜該叫什麼 2012年03月15日 14:52:44   浙江在線03月15日訊Chicken without sex(還沒有性生活的雞)的童子雞;Drunk crab(喝高了的螃蟹)的醉蟹;Four glad meat
  • 看點 日本以「臺灣正名」分化兩岸
    核心提示:臺灣不是一個國名,而日本方面從政府到民間卻屢屢拿它來作文章,這不是「正名」,而是「反正名」,其撩撥兩岸關係的居心昭然若揭
  • 美國餐飲界亞裔人士掀起為中餐正名風潮
    美餐飲界亞裔人士掀起為中餐正名風潮【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甄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9日稱,美國餐飲界的一些亞裔人士正掀起一股為中餐正名的風潮。長期以來,外界認為中餐普遍使用味精,而食用含味精的食品會引發所謂「中餐館症候群」,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這些參與「正名」活動的人士表示,上述觀點毫無科學依據,不僅過時且含有種族主義傾向。
  • 韓國要更改國產醬油英文名 為了擺脫日本影響
    原題:韓要改國產醬油英文名據韓國《朝鮮日報》4日報導,韓國一家食品企業將韓國產醬油的英文名從「Soy sauce」改為「Ganjang」,此舉是為了擺脫日本醬油的影響,宣傳韓國醬油的「優秀和味道」。樸進善表示,隨著日餐風靡全球,日本和其他地區生產的醬油都被稱作「Soy sauce」。但韓國醬油無論是原料還是製造方法以及味道,與日本醬油完全不同,因此有必要採取「區別化戰略」。另外,韓國餐飲界呼籲儘快把能「代表韓國的酒」推向世界。
  • 日本高調重提英文名改序,專家:是回歸亞洲表現
    據澎湃新聞5月24報導,日本政府日前向國際媒體提出一項請求,希望將首相安倍晉三姓名的英文表述,按照日本人名的順序翻譯成「姓·名」的形式,即:「安倍晉三(Ade Shinzo)」,而不是按照歐美「名·姓」的表述方式寫成「晉三安倍(Shinzo Abe)」。
  • "宮保"後人為中餐英譯正名 "沒有性生活雞"成歷史
    3月中旬,北京市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民講外語工程組委會出版了中英對照的《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共為2158道中國菜和部分西餐「正名」。這本書可謂順時而生——據外事辦的統計,2008年以來北京市會講外語的人口數達到總人口數的35%,隨著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北京越來越多的餐館也開始提供英文或中英文對照菜單。
  • 日本緊急事態「晚了一周」 專家:無強制力,寄望國民「恥文化」
    據日本NHK電視臺6日報導,安倍晉三當日表示,基於眼下東京、大阪等城市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激增、醫療現場陷入危機的現實考慮,專家諮詢委員會建議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日本政府計劃7日正式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並召開記者會詳細說明。報導稱,根據疫情形勢發布緊急事態宣言需要滿足2個基本條件:第一,疫情可能對國民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傷害;第二,疫情可能導致全國性快速蔓延,給國民生活、國民經濟造成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