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缸中之腦悖論:存在就是群體性共識
下面是我很久以前寫的文章,再次發出來,是看到很多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維中不能自拔,自我感知自我抽象也是很多人對存在的理解,但我認為這僅僅是認知存在的原始階段,事實上,人類作為高度社會化動物,對於人類,存在其實是一種「群體性共同認可」,而不是只是自我感知,自我認可。可以說,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裡,有一個隱含的假設,那就是群體性共同認可,信息的獲得不是個體意義上的,而是群體意義上的。當你不看月亮時,月亮仍然存在。當群體都不看月亮時,月亮才真的不存在。
經常在網上看到缸中之腦的文章,有各種奇談怪論,有的和有神論結合起來,有的和玻爾茲曼大腦結合起來。缸中之腦是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中闡述的假想: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有關這個假想的最基本的問題是:「你如何擔保你自己不是在這種困境之中?」缸中之腦猜想帶出來兩個問題:首先直觀地,我們可以看出,「缸中之腦」的假設,是以現有的部分科學理論為基礎的。但是,這個問題的懷疑論本質可以藉由其他思想實驗來闡發,所以這個懷疑論本質上是和經驗科學無關的。比如,莊周夢蝶,笛卡爾的懷疑論,都指出了同樣的懷疑論,但兩者都沒有以現代科學作為基礎。第二個,當以承認「缸中之腦」為真來進行推理時,這個問題是無解的,那是因為當思考者這麼做時,他將更有可能成真的依據來源投放到了「未知領域」,因而不論怎樣,人都無法徹底推翻這樣帶有懷疑論色彩的問題。
無論是非基因信息的符號系統,還是基因信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群體性,必須達到一定數量,這個「種群」才能成為物種存活延續。缸中之腦悖論:基因如果變異只出現在個體,不能快速複製傳播到多個個體,這個變異基因無法形成種群。人的意識也是一樣。只有形成群體性意識,才有意義。人類從基因信息飛躍到用非基因進行智慧信息的傳播,但是核心不會變:確保智慧信息具有群體性的穩定性,因為非基因信息更具突變性,所以群體性的必須保證的約束條件之一。很多類似悖論其實就是個體感應與群體感應之間的矛盾而產生。
人類的發展是依賴不斷積累的實際經驗進行的,這些實際的不同的個體的經驗在彼此參差交錯中形成「群體性經驗」,群體性經驗可以用「非基因」信息的形式進行傳播,如語言、文字、數學或者其他符號體系等等。非基因信息相對基因信息傳播,是智慧信息傳播的飛躍,保證了生命在基因信息傳播具有穩定性基礎上,又有很好突變性。相當於延伸、傳播了生命的智慧信息,這一點上和基因信息作用是一樣的。同時又能加快縮短進化時間,即加速實現信息熵減。
不是群體性感應,而只是個體感應信息,那很有可能是迷信、偽科學,如某人說被外星人綁架了這種事件,即使對於那個人說是「真實的」,但群體不認可,也可以認為不存在。個體感應僅僅存在於宗教中、哲學中。群體性感應才是人類經驗認知(如中醫、戰爭論)和近現代科學的來源。
用群體性感應為標準重新來看笛卡爾普遍懷疑、莊周夢蝶、還有缸中之腦等,一切就會清晰起來。假如所有人都認為人們感應到的信息是虛幻的,那麼即使是真實的也可以認為是虛幻。如果某個個體或者少部分群體感應是虛幻的,但是主流群體並不是認為是虛幻的,那麼只能跟隨主流認知。
很多思想悖論其實就是個體感應與群體感應之間的矛盾而產生,而群體性感應是人類生存前進的源動力,任何人,包括任何很牛的人,都不能偏離。所有思想(包括猜想,也包括科學。觀測也是意識的一種),都不能離開人而獨立存在,更不是人的某些個體的感應。
存在,就是群體性共識。
這裡面,我們分析一下,500年前,人類是不知道有引力波的,現在都知道有引力波,那麼引力波是不是存在,實際上,對於500年前的人類來說,引力波真的不存在,但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引力波就是存在。
質疑有兩種:一種是隨意質疑我們學到的、聽到的知識,這種質疑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基礎,只是不符合他個人的觀念,不符合他的習慣。還有一種質疑,是經過理性分析,如邏輯推理、新的觀測信息等,對原有知識的質疑。如伽利略通過邏輯推理,認為亞里斯多德的重鐵球比輕鐵球下落快不符合邏輯,這些質疑就有理性思維的基礎。愛因斯坦說的上帝不擲骰子,其實後來證明是錯的。當然你也可以質疑量子力學,但如果這種質疑僅僅是不符合你的認知觀念,這種質疑其實沒什麼意義。
2、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這個問題,我想人類出現文明以來能夠延續近萬年經驗和智慧積累,肯定比提問者和很多回答者有更好的點子。最怕回答者都是紙上談兵,說來說去就那些東西:古人用柳絮毛皮之類的過冬。
我們知道,北方以前沒有暖氣和空調的時候,冬天的房間裡也是非常溫暖的,比現在上海冬天房間裡開空調還要有更好的感覺,因為有「火牆」,配套的是火炕。
考古上,在長安遺址中就發現了火牆的類似結構,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火炕,在兩千年前《詩經·小雅·瓠葉》有云:「火炕曰炙」。意思是舉物放在火上燒炙,與後世的火炕不盡相同。
估計實際上這個火炕的歷史會更長。據記載,火炕最初是用黃泥砌成的,後來慢慢發展成石頭、磚,又發展成水泥板,用火燒熱的石頭或黃土釋放出最溫暖、自然、安全、適合人體的熱量,同時給人體補充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在《新唐書》中也有類似記載。傳統中醫學理論認為,常接地氣可以平衡陰陽,是人體養生的最佳方法。
現在也很多農村地區沿用古人的智慧,灶臺與火炕相連,火炕與火牆相通,在做飯時,把灶內的熱量充分發揮,抗寒保暖,是古人高超智慧的體現。
區塊牛,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社群生態系統。項目發起人通過創建實施基於社群的產品或服務的品牌傳播、產品銷售,可以快速啟動運營基於社群的商業或者非商業項目,並通過區塊牛做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內容確權化、數據資產化、交易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