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埋首制定政策到挺近大國博弈一線,劉鶴,這位曾長期任職於國內頂級智囊機構的新任副總理,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在不少西方媒體眼中,不常露面的劉鶴是「中國的薩默斯」,讀懂他,篤定切中未來經濟脈搏。
從幕後到臺前,學者劉鶴研究成果頗豐,副總理劉鶴卻謹言慎行。從劉鶴推薦的九本「重量級圖書」中,我們可以窺見這位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非常重要」的經濟智囊內心的憂思。
經濟監管將告別「慈心央媽」
作為經濟大國的操盤手,劉鶴曾為《21世紀金融監管》一書作序。該書也的確重磅——三位作者都就職於荷蘭央行;譯者張曉樸和序言作者劉鶴都是中國經濟界重量級人物,且都曾獲孫冶方經濟學獎。
在不甚長的序言中,劉鶴的觀點闡述得非常鮮明:
對美國金融危機,劉鶴認為是「源於人類對風險的無動於衷和錯誤判斷」。他借用莎士比亞的話:「錯誤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自身。」他非常明確地指出,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意味著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嚴重失調,認為放任金融自由化、複雜金融創新走向極致是導致危機的重要誘因。
對金融監管,他認為不能只靠風險提示或道義勸說,要「長牙齒」。監管機構要能夠在危機的關鍵時刻做出不同於市場的獨立判斷,而不是被市場的意志所左右。他表示需不斷完善監管手段和工具箱,運用壓力測試等手段提高監管的前瞻性。
對未來監管行動,他給出的明確路線是:敢於質疑、能夠說「不」,拒絕監管上的「父愛主義」,提高依法監管的執行力。
由此可以斷定,未來的經濟領域監管,尤其是金融監管,無疑是嚴格而迅速的。「央媽」今後極有可能再不給不聽話的金融機構「輸血」,相反還有可能讓違規企業永遠退出市場。
此外,劉鶴還作為總執筆編撰了《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這本書對2008年金融危機和1929年大蕭條的發生、演變和影響進行比較研究。從這兩本書來看,劉鶴傾心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預防未來危機發生。
投資拉動讓位新發展模式
劉鶴作序的另一本書是《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這本書的作者彭文生畢業於南開經濟系,在央行研究生部、伯明罕大學斬獲碩士、博士學位;曾就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香港金融管理局、巴克萊資本、中金公司。同樣,他也獲得過孫冶方獎。
在這份序言中,劉鶴詳述了中國在未來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定位——在繼續發揮全球製造中心作用的同時,逐步扮演全球市場大國的角色。他表示,中國廣大中低收入者將逐步轉變為中等收入者,依託其消費能力,中國亦將成為國內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他還提出預防「中等收入陷阱」,描述了高層設定的城市化模式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路徑。
劉鶴曾長期在國家計委工作,參與了「八五」計劃、「九五」計劃、「十五」計劃和「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編制,同時還是十六屆三中、五中、六中全會,十七大,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文件重要執筆人,已為3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起草經濟講稿。他還讓「頂層設計」一詞火了起來。
深諳經濟發展規律、熟悉國情的劉鶴除了為書作序,還通過書評薦書達意。《博士咖啡:中國經濟真實增長的故事》出版於15年前——正式中國經濟騰飛初期。劉鶴在該書書評中,對過熱的投資拉動潑了冷水:我們應該看到一個大國的經濟僅僅靠政府投資拉動是非常有限的,更為關鍵的是要啟動民間投資。他提出,政府要作為一個有遠見的預見者來指導全社會的發展,作為一個非常聰明的監管者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這些見解無疑是本屆政府重要的經濟政策之一。
「大部頭」揭秘大趨勢
如同2012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推薦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樣,劉鶴力薦的書,也大多是經典名著。而這些「大部頭」中就藏著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走勢的大趨勢和大秘密。
《經濟發展理論的十位大師》也是劉鶴曾經作序推薦的經典著作,他還參與了該書的翻譯。劉鶴認為:該書所記錄的早期發展理論開拓者的思想和經歷,對今天研究發展問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他說,從實踐的角度看,今天的世界在很多方面尚未跨越當年這些大師的預言。
在點評《國家為何會失敗》時,劉鶴說,阿西莫格魯2012年的這本新著,展示了包容性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對一國在歷史的關節點上能否抓住機會、實現躍升的關鍵性作用。
劉鶴還公開推薦過《大國的興衰》。這本書主要從經濟的角度分析1500年以降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的興衰,以及在興衰過程中,對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響。劉鶴說,創新是高於一般經濟道理的大道理,如果對此有懷疑,建議拜讀《大國的興衰》。
此外,《中國經濟新方位》、《走向「十三五」:中國經濟新開局》也是劉鶴推薦或參與撰寫的,不同讀者想必也能從中悟出不同的感觸。
趨勢前瞻者與政策預研者
1987年離開學校,劉鶴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他在此期間就開始站在國家的高度,主筆撰寫《中國產業政策的初步研究》報告。1988年調到國家計委(2003年改稱國家發改委)後,10年裡主持制定了11部國家產業政策。
進入國家計委後,劉鶴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問世。1998年他發表的《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動力源何在》提出:今後20年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很可能是小城市為吸納更多的人口進城而實現城市規模經濟的調整和競爭過程,10萬—20萬人口的上千個小城市會逐步形成氣候,與大中城市形成互補的城市網絡,這必然將派生出來巨額的投資需求並相應對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構成發生影響。
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公布,學者認為,其中的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增強中小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等內容與劉鶴當年的觀點是一致的。
1998年6月,當時的中國經濟正處於通貨緊縮狀態。劉鶴和經濟學家樊綱在北京木樨地一家小快餐店商討決定發起50人論壇的組織工作。論壇的宗旨是,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改革的重大問題獻策獻力。
在「50人論壇」2015年年會上,樊綱指出,「十二五」期間,政府選擇一些產業加以扶持的政策是不成功的,集中上馬造成了產能過剩。樊綱建議更多實施普惠式的政策,鼓勵各行各業應用和發明新技術。之後,神州大地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潮,一個個創業成功典型,成為了激勵一代人奮進的目標。
資料綜合:環球人物、人民網、新浪財經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長安街知事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