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月1日)上午,在上海浦東新區辦稅大廳,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財務人員從申報專窗接過一張環境保護稅稅票,這是我國環境保護稅開徵以來開出的首張稅票。
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財務人員接過上海市開出的首張環境保護稅稅票。
今年1月1日,我國首部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作為按季申報的全新稅種,環保稅於4月1日在全國範圍迎來了首個徵期。環境保護稅按月計算、按季申報繳納。那麼,環境保護稅都由誰來交?交多少?居民個人如果排放了汙染,是否需要繳稅?
環境保護稅開徵 各地開出首張稅票
昨日上午,在上海浦東新區辦稅大廳,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財務人員從申報專窗接過一張環境保護稅稅票,這是我國環境保護稅開徵以來開出的首張稅票。
據媒體報導,目前福建省泉州市地稅局辦稅服務廳也已設立了申報諮詢服務專區。「簡單填寫完申報表,只需幾分鐘,便完成了錄入和開票,整個流程十分便捷。」昨日上午,卡丁(福建)兒童用品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柯遠梅領到了福建省首張環保稅稅票。
「首張環保稅稅票的開出,標誌著環境保護費稅制度轉換在基層順利落地。」福建省地稅局財產行為稅處處長張錦珊介紹,除了加強申報期的保障服務,稅務部門還將運用公益廣告、小視頻、微電影等形式開展廣泛宣傳,為納稅人普及環保稅背景知識和詳細操作流程。
在北京密雲,北京特驅希望飼料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王虎來到辦稅大廳。在簡單的申報手續之後,他順利收到了北京市第一張環保稅稅收繳款書。「待公司辦完手續後,我們將把這張完稅證明捐贈給北京稅務博物館,以此表達我們踐行綠色稅制、依法依規納稅的決心。」王虎說,「如今企業的環保意識正在與日俱增,我們也願意為降低環境汙染、留住綠水青山盡一份力。」
「環保稅正是著眼於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承載著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任。」北京市密雲區副區長範永紅表示,密雲作為北京市生態涵養區之一,肩負著為北京市保護一盆清水的特殊使命。做好環保稅徵收工作,對密雲來說尤其重要。
什麼是環境保護稅?
環境保護稅也稱環保關稅,亦作綠色關稅或生態關稅,是一種為保護自己本國環境,對有汙染行為的國際貿易收取的一項稅款。
環境保護稅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最先提出的,他的觀點已經被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接受。歐美各國的環保政策逐漸減少直接幹預手段的運用,越來越多地採用生態稅、綠色環保稅等多種特指稅種來維護生態環境,針對汙水、廢氣、噪音和廢棄物等突出的「顯性汙染」進行強制徵稅。
而荷蘭是徵收環境保護稅比較早的國家,為環境保護設計的稅收主要包括燃料稅、噪音稅、水汙染稅等,其稅收政策已為不少發達國家研究和借鑑。此外,1984年義大利開徵了廢物回收費用,作為地方政府處置廢物垃圾的資金來源,法國開徵森林砍伐稅,歐盟開徵了碳稅。
2015年6月,中國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環境保護稅(徵求意見稿)》。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施行,標誌著中國有了首個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稅種。依照規定,環保稅按季申報繳納,2018年4月1日至15日是環保稅首個徵期。
「環境保護稅的收入規模並不大,排汙費改稅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籌集財政收入,而在於通過稅收槓桿,引導排汙單位減少汙染物排放,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財稅領域落實的重大舉措,環境保護稅的開徵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
居民個人排汙要納稅嗎?
據綠色會(ID:lvsecycjh)了解,領取首張環保稅稅票的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財務人員表示,環境保護「費改稅」後,企業因汙染物排放量低於國家標準,享受到了稅收優惠。本應交9400多元,減免近600元後,實際繳納稅款是8800多元。那麼除相關企業外,居民個人排汙是否需要納稅呢?
對此,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表示,《環境保護稅法》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汙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
居民個人不屬於稅法規定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因此,無需繳納環境保護稅。此外,機動車、鐵路機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動汙染源排放應稅汙染物,暫免徵收環境保護稅。也就是說,私家車等汽車排放的尾氣不用繳納環境保護稅。
除了個人,企業事業單位等也有不用繳稅的「豁免」之處。《環境保護稅法》第四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兩種情形,不屬於直接向環境排放汙染物,不繳納相應汙染物的環境保護稅:一是向依法設立的汙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排放應稅汙染物的。二是在符合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設施、場所貯存或者處置固體廢物的。
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司長蔡自力表示,在政策上,《環境保護稅法》強化了三個政策導向,「鼓勵清潔生產、鼓勵集中處理、鼓勵循環利用」。
除了鼓勵「集中處理」的豁免外,還有鼓勵「清潔生產」的減免。即根據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汙染物、水汙染物濃度值低於國家和地方規定排放標準的程度不同,設置了兩檔減稅優惠。納稅人排汙濃度值低於規定標準30%的,減按75%徵稅;納稅人排汙濃度值低於規定標準50%的,減按50%徵稅,「以發揮稅收優惠的正向激勵作用」。
哪些企業要交環保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規定,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汙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當繳納環境保護稅。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直接向環境排放汙染物,不繳納相應汙染物的環境保護稅:
(一)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向依法設立的汙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排放應稅汙染物的;
(二)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符合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設施、場所貯存或者處置固體廢物的。
環境保護稅法的總體思路是由「費」改「稅」,即按照「稅負平移」原則,實現排汙費制度向環保稅制度的平穩轉移。法律將「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汙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寫入立法宗旨,明確「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汙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納稅人,確定大氣汙染物、水汙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為應稅汙染物。
在稅收徵管方面,環境保護費改稅後,徵收部門由環保部門改為稅務機關,環保部門配合,確定了「企業申報、稅務徵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徵管模式。同時,環境保護稅收入全部作為地方稅收入,納入一般公共預算。
該繳多少環保稅?
計稅依據方面將應稅汙染物的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其中大氣汙染物、水汙染物按照排放量折合的汙染當量數確定;固體廢物按照固體廢物排放量確定;噪聲按照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分貝數確定。
具體到稅額標準將以現行排汙費收費標準作為環境保護稅的稅額下限,規定大氣汙染物稅額幅度為每汙染當量1.2元-12元;水汙染物稅額幅度為每汙染當量1.4元-14元;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稅額為每噸5元-1000元;噪聲按超標分貝數,稅額為每月350元-11200元。
據專業人士分析:以年產值5000萬元為基準的中型類製造企業為例:
每年度需繳納大氣汙染物稅額,累計約6-12萬元;
需繳納水汙染物稅額,累計約8-15萬元;
需繳納鋸末,粉塵,化工垃圾等固體廢物稅額,累計約15-30萬元;
而需繳納噪聲稅額,累計約為每月5000-2萬元。
綜上所述,這家生產企業的年度環保稅額,應該在30-70萬元。
各省市有權調高稅額標準嗎?
蔡自力表示,環境保護稅通過構建「兩個機制」,發揮稅收槓桿作用,形成促進環境保護的長遠制度安排。
一是「多排多徵、少排少徵、不排不徵」的正向減排激勵機制,環境保護稅針對同一危害程度的汙染因子按照排放量徵稅,排放越多、徵稅越多;按照不同危害程度的汙染因子設置差別化的汙染當量值,實現對高危害汙染因子多徵稅。二是「中央定底線,地方可上浮」的動態稅額調整機制。
原先排汙費實行中央和地方1∶9分成。為促進各地保護和改善環境、增加環境保護投入,環境保護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環境保護稅還以現行排汙費收費標準作為稅額下限,規定大氣汙染物稅額和水汙染物稅額為每汙染當量1.2元和1.4元,地方政府可在此標準的10倍範圍內進行調節。
據各省公開資料,除了遼寧、吉林、甘肅等10個省份外,我國近2/3省市調高了應稅汙染物稅額標準。特別是京津冀地區,普遍對應稅大氣汙染物和水汙染物確定了更高的適用稅額。
其中,北京、天津市應稅大氣汙染物適用稅額分別為每汙染當量12元、10元,應稅水汙染物適用稅額分別為每汙染當量14元、12元;河北省將主要汙染物稅額標準按地域分為3檔,分別按照環保稅法規定的最低標準的8倍、5倍和4倍執行,其他汙染物全省執行統一標準。
京津冀周邊省份也執行較高稅額標準。如河南省應稅大氣、水汙染物適用稅額分別為每汙染當量4.8元、5.6元,為環保稅法規定最低標準的4倍。
費改稅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嗎?
目前全國各地稅務機關共識別認定環境保護稅納稅人26萬多戶,實行「企業申報、稅務徵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徵管模式。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認為,環境保護稅是一種從量稅,即汙染物排放越多,繳稅越多,汙染排放成本也越高。
「生產效率低、汙染排放多的企業將繳納更多稅額;但生產效率高、汙染排放少的企業可從中獲得好處。」李志青說,環境保護稅實則是在對不同企業進行「甄別」,甚至是「分化」。「最終,稅負差異造成價格差別或生產規模差異,好企業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提高了,壞企業被擠出市場。」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研究員許文同樣認為,環境保護稅屬於調節性稅種,徵收不是為了取得稅收收入,主要是發揮其對企業的調控作用,通過稅收機制倒逼高汙染、高能耗企業轉型升級,進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其生態和社會意義遠大於財政意義」。
「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優化生產工藝,減少汙染物排放,提高環保處理設施運行效率的動力。」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有關人員說。
「網際網路+稅務」
環境保護稅法是我國首部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作為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改革後第一個通過費改稅新增的地方稅種,環保稅承載著助力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功能。今年以來,國家稅務總局會同財政、環保等部門為環保稅首個徵期做了多方面準備工作,進一步確保稅制平穩轉換。
目前全國各地稅務部門核心徵管系統、網報系統均已部署上線,共識別、認定、採集了24萬多戶環保稅納稅人的基礎信息,聯合環保部門組織培訓4600餘次。同時,各地稅務部門已陸續開展現場諮詢、1 2 3 6 6熱線諮詢等,以多種渠道為納稅人開展納稅輔導。
蔡自力司長表示,為充分保障環保稅納稅申報平穩有序,各地辦稅服務廳廣泛增設了環保稅申報專窗、綠色通道。除前往辦稅服務廳辦理業務之外,納稅人也可以在網上辦理環保稅申報,充分享受「網際網路+稅務」帶來的便利。【編輯:王碩 /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科技日報、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