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一日,唐馨在講解「壯麗三峽」展覽。記者 趙迎昭 攝\視覺重慶
沒成為三峽博物館志願講解員之前,唐馨最大的愛好是逛商場;加入該館志願者團隊後,她仿佛走進了一個充滿無限魅力的新世界。「如今,我90%的休息時間都花在和博物館有關的事情上。」11月21日,唐馨講解完「壯麗三峽」展覽後對重慶日報記者說。
做志願者的這5年,唐馨逐漸愛上了博物館。在她看來,博物館已不僅僅是保管文物的場所,更成為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自我增值的重要渠道,這一城市文化客廳已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喜愛。
走馬觀花的觀眾少了
唐馨是位從事工程設計近20年的工科生。她工作在成都,家在重慶,博物館成為她雙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唐馨和博物館的故事要從2015年說起。是年春,她在網上看到三峽博物館招募志願者的消息。那一刻,她心動了。
「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常常在下班後逛商場消磨時間。我時常想能不能嘗試一個新領域,讓自己變得更加充實呢?」唐馨說,就這樣,她通過培訓、考核等環節成為三峽博物館一名講解志願者。
在2015年之前,唐馨僅參觀過一次三峽博物館。成為志願者後,讓觀眾看懂文物,成為她的責任。
「我講解的第一個展覽是『歷代錢幣』,拿到講解詞之前,我甚至連中國歷史朝代順序都搞不清楚。」唐馨說,她買來《中國貨幣史》等書籍系統學習,還向志願者前輩請教。久而久之,知識儲備多了,講解時變得自信很多,「讓觀眾感受到文物的溫度,我覺得好興奮啊。」
「5年前,主動邀請觀眾聽講解常常會被拒絕。」唐馨說,如今走馬觀花的觀眾少了,「在展廳招呼一聲,觀眾就會聚攏來,從眼神中能看出他們非常渴望了解歷史文化知識,有部分觀眾甚至成為了我的『鐵桿粉絲』。」
高品質臨展多了
層出不窮的臨時展覽彰顯出一座博物館的特色和活力,是吸引觀眾的一大「法寶」。
近幾年,三峽博物館舉辦的臨展數量和質量在不斷提升。通過講解高品質臨展,唐馨從中感受到更廣闊的世界、更厚重的文化。
2017年舉辦的「走進長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題展」是唐馨首次講解臨展。「我發現大溪文化先民製作的陶器中,很多器型延續至今,和我們如今使用的陶瓷造型近乎一致,頓時覺得歷史是可親可感的。」唐馨笑稱,每一場臨展已經成為她「充電」的機遇。
2018年,由三峽博物館等西南地區五省區市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展覽舉行。通過講解這一臨展,唐馨迷戀上了青銅文化。
「講解展覽前,我除了參觀『盛筵』,還到多家博物館學習青銅文化,常常從早上開館待到下午閉館。」唐馨感嘆,「由於準備時間過長,只講了五六場『盛筵』,還沒過癮。」
此外,她還赴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等收藏青銅器的重鎮學習,並給志願者夥伴們作青銅器分享會,被夥伴們稱為「專家型志願者」。
博物館承擔著引導和培育高尚社會風尚的社會責任,不少觀眾通過聆聽講解愛上了博物館,愛上了優秀文化。有位近70歲的北京女士聽了唐馨講「文明之海」展覽後,每到一座城市前,總會諮詢唐馨當地哪座博物館值得逛;得知唐馨要在南京博物院和觀眾分享文物,一對重慶母子專程前去學習。
由於工作在成都,唐馨常去打卡當地博物館。前不久,她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欣賞了「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感受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給文博愛好者帶來的福利。
更多文物「活」了
「三峽博物館前段時間舉辦的『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推出了很多文創產品,實用又美觀,我買了不少送給親朋好友。」唐馨發現,近幾年,該館在推出新展時,總會同時推出配套的學術講座、文創產品、社教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讓優秀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更多文物因此「活」起來。
如「盛筵」展覽推出了青少年兒童教育活動、視聽導覽、「巴文化的起源與變遷——從『盛筵』展覽說起」講座等活動,讓觀眾享受了一道立體的文博盛宴。此外,三峽博物館還推出故宮講壇系列講座,邀請著名專家來渝分享傳統文化之美,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觀眾的心靈。
目前,唐馨已參觀了53座著名博物館,她還有更大的夢想。「我希望這個數字突破200。」她說,通過一件件器物,她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傳承至今並不斷創新發展的,「只有深刻理解過去,我們才能明白自己從何而來。」
本報記者 趙迎昭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