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愛上博物館愛上傳統文化

2020-12-23 人民網重慶視窗

十一月二十一日,唐馨在講解「壯麗三峽」展覽。記者 趙迎昭 攝\視覺重慶

  沒成為三峽博物館志願講解員之前,唐馨最大的愛好是逛商場;加入該館志願者團隊後,她仿佛走進了一個充滿無限魅力的新世界。「如今,我90%的休息時間都花在和博物館有關的事情上。」11月21日,唐馨講解完「壯麗三峽」展覽後對重慶日報記者說。

  做志願者的這5年,唐馨逐漸愛上了博物館。在她看來,博物館已不僅僅是保管文物的場所,更成為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自我增值的重要渠道,這一城市文化客廳已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喜愛。

  走馬觀花的觀眾少了

  唐馨是位從事工程設計近20年的工科生。她工作在成都,家在重慶,博物館成為她雙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唐馨和博物館的故事要從2015年說起。是年春,她在網上看到三峽博物館招募志願者的消息。那一刻,她心動了。

  「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常常在下班後逛商場消磨時間。我時常想能不能嘗試一個新領域,讓自己變得更加充實呢?」唐馨說,就這樣,她通過培訓、考核等環節成為三峽博物館一名講解志願者。

  在2015年之前,唐馨僅參觀過一次三峽博物館。成為志願者後,讓觀眾看懂文物,成為她的責任。

  「我講解的第一個展覽是『歷代錢幣』,拿到講解詞之前,我甚至連中國歷史朝代順序都搞不清楚。」唐馨說,她買來《中國貨幣史》等書籍系統學習,還向志願者前輩請教。久而久之,知識儲備多了,講解時變得自信很多,「讓觀眾感受到文物的溫度,我覺得好興奮啊。」

  「5年前,主動邀請觀眾聽講解常常會被拒絕。」唐馨說,如今走馬觀花的觀眾少了,「在展廳招呼一聲,觀眾就會聚攏來,從眼神中能看出他們非常渴望了解歷史文化知識,有部分觀眾甚至成為了我的『鐵桿粉絲』。」

  高品質臨展多了

  層出不窮的臨時展覽彰顯出一座博物館的特色和活力,是吸引觀眾的一大「法寶」。

  近幾年,三峽博物館舉辦的臨展數量和質量在不斷提升。通過講解高品質臨展,唐馨從中感受到更廣闊的世界、更厚重的文化。

  2017年舉辦的「走進長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題展」是唐馨首次講解臨展。「我發現大溪文化先民製作的陶器中,很多器型延續至今,和我們如今使用的陶瓷造型近乎一致,頓時覺得歷史是可親可感的。」唐馨笑稱,每一場臨展已經成為她「充電」的機遇。

  2018年,由三峽博物館等西南地區五省區市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展覽舉行。通過講解這一臨展,唐馨迷戀上了青銅文化。

  「講解展覽前,我除了參觀『盛筵』,還到多家博物館學習青銅文化,常常從早上開館待到下午閉館。」唐馨感嘆,「由於準備時間過長,只講了五六場『盛筵』,還沒過癮。」

  此外,她還赴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等收藏青銅器的重鎮學習,並給志願者夥伴們作青銅器分享會,被夥伴們稱為「專家型志願者」。

  博物館承擔著引導和培育高尚社會風尚的社會責任,不少觀眾通過聆聽講解愛上了博物館,愛上了優秀文化。有位近70歲的北京女士聽了唐馨講「文明之海」展覽後,每到一座城市前,總會諮詢唐馨當地哪座博物館值得逛;得知唐馨要在南京博物院和觀眾分享文物,一對重慶母子專程前去學習。

  由於工作在成都,唐馨常去打卡當地博物館。前不久,她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欣賞了「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感受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給文博愛好者帶來的福利。

  更多文物「活」了

  「三峽博物館前段時間舉辦的『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推出了很多文創產品,實用又美觀,我買了不少送給親朋好友。」唐馨發現,近幾年,該館在推出新展時,總會同時推出配套的學術講座、文創產品、社教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讓優秀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更多文物因此「活」起來。

  如「盛筵」展覽推出了青少年兒童教育活動、視聽導覽、「巴文化的起源與變遷——從『盛筵』展覽說起」講座等活動,讓觀眾享受了一道立體的文博盛宴。此外,三峽博物館還推出故宮講壇系列講座,邀請著名專家來渝分享傳統文化之美,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觀眾的心靈。

  目前,唐馨已參觀了53座著名博物館,她還有更大的夢想。「我希望這個數字突破200。」她說,通過一件件器物,她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傳承至今並不斷創新發展的,「只有深刻理解過去,我們才能明白自己從何而來。」

  本報記者 趙迎昭

(責編:陳易、張禕)

相關焦點

  • 愛上中國文化 英國「預熱」中國春節
    原標題:愛上中國文化 英國「預熱」中國春節若想在一個歐洲城市充分感受中國春節的精彩和熱鬧,那麼就請到倫敦來。 隨著中英之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英國人愛上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展演活動日益豐富,中文學校越開越多,記者不經意間就能碰到一兩位會說中文的英國朋友。再過不到半個月,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就要來臨,兩國文化團體抓住這一機會,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意在以中國春節為契機,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
  • 博物館,就這樣愛上了你
    讓全疆的博物館主題多樣,展品多元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把人們帶回到半個多世紀前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走進這裡,能感受到第一代軍墾人艱苦創業的精神,非常震撼。」湖南遊客李爽說。如今,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已成為石河子的「會客廳」,每年吸引大批海內外遊客前來參觀。
  • 「金種子」工程讓中小學生愛上傳統文化
    今年以來,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在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多形式、多舉措順應時代潮流,實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金種子」工程,精心精細培育祖國花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呵護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 最近,銀川市很多中小學的學生們都迷上了傳統戲曲,京劇、黃梅戲等經典唱腔經常在校園裡迴蕩。
  • 走進博物館 愛上內蒙古
    近日,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學員開展了「走進自然博物館,愛上壯美內蒙古」暑期實踐體驗活動。通過參觀、體驗、學習科普知識等方式,讓孩子們博覽內蒙古自然資源、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發孩子們熱愛、探索科學的熱情,了解自然的奧秘、了解動植物世界等。
  •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讓孩子從小愛上中國文化,做地道的中國人!
    不想錯失讓孩子學習的機會,就要帶著孩子一起多讀書!今天,小編給您推薦一套廣受學校推薦、家長好評、孩子喜愛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自教育部語文教材改革以來,書中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被愈加重視。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和三年級都有傳統節日方面的內容和課外活動。(三年級《語文》教材關於傳統節日的內容。)很多家長都說:「自打孩子上了三年級,經常有傳統節日的課程和作業。」
  • 愛上博物館①—巨野國寶之精雕細琢玉劍飾
    愛上博物館①—巨野國寶之精雕細琢玉劍飾 2020-05-29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如何讓你的孩子愛上博物館?其實博物館也可以很好玩
    逛博物館是好事,強烈推薦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不怎麼愛逛?其實是不知道如何逛?在初印象的驅使下漸漸遠離博物館如何正確打開逛博物館的第一步呢?話不多說,直接來~ 1. 讓孩子愛上博物館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導,挑他感興趣的場館或展項,如果孩子沒有喜歡的項目,就選取家長喜歡的項目出發,以自己的興趣引起孩子對項目的興趣。
  • 越來越多國人愛逛博物館
    原標題:免費開放近九成 互動活動吸引人 越來越多國人愛逛博物館(十三五·中國印象(21))  「古代錢幣是這樣演變來的呀!」  「原來書畫家文徵明小時候字也寫得不好看。」  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博物館近日舉辦的「博物館教育之夜」活動中,吳中區寶帶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陳文韜了解了不少歷史知識和名人故事。2個多小時的活動裡,近300名小學生分組參與展廳尋寶、製作紀念幣、文物拼圖遊戲、博物館課程等,在手腦結合的互動體驗中感受吳文化的內涵。  吳中博物館今年6月正式開館,定位「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綜合體」。
  • 西媒:越來越多中國人愛上西班牙火腿
    來源:參考消息網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導西媒稱,雖然越來越多中國人成為西班牙火腿愛好者,但直到不久前西班牙火腿製造商才獲得授權向中國出售部分豬肉類製品。帶骨火腿、西班牙香腸、豬排等西班牙傳統美味很快將被端上中國人的餐桌。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4日報導,2018年11月,中國和西班牙籤署了多項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一項旨在擴大西班牙對中國出口的豬肉類製品範圍的協議。擴大後的出口範圍涵蓋帶骨火腿、豬前腿肉等多種豬肉類製品。
  • 越來越多的人愛上「舌尖上的旅行」
    美食真人秀節目扎堆螢屏,旅遊+美食線路受追捧越來越多的人愛上「舌尖上的旅行」□本報記者 王楓林去年一檔美食真人秀節目《十二道鋒味》開播後,觀眾們不僅饞涎於謝霆鋒精心製作的各類美食,連節目的取景地也備受追捧。這股風在今年颳得更盛、也更接地氣了。
  • 退休居民捐贈千餘冊書籍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閱讀
    「把閒置的書籍傳遞給需要它的人,本身就是對書本價值的升華。」汪宏華說。汪宏華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從小就喜歡讀書。汪宏華說,那時候的書籍異常珍貴,一本普通圖書可能都要花上好幾角錢,對於一個月只有幾元錢工資的家庭來說,閱讀開銷成本巨大,只有少數父母願意花錢為孩子購買課後讀本。「我父母本身也是非常喜歡閱讀的人,從小就教育我,讀書讓人眼界開闊。」
  • 我用了半年時間,讓4歲的娃愛上了博物館!
    所以如何讓孩子愛上博物館,並且從中收穫些有用的東西呢?我的好朋友北大才女、4歲女孩的媽媽史詩帶女兒已經走過全球N個博物館,在大英博物館裡,她的女兒可以在某一處寶藏前觀展一個多小時,各種琢磨,依然意猶未盡,小小年紀的她會提出要求第二天繼續逛博物館……所以我請來她和大家具體分享一下如何用半年的時間讓孩子愛上博物館,文章很全面,也給到了爸爸媽媽們非常實用的方法和建議!
  • 《你是我的命中注定》:析翊愛上嘉欣的表現越來越多,不止吃醋了
    可大部分人表現的是:「這傢伙雖然不對,但我還是喜歡」。又或者是「雖然不太正確,但還是很甜」。其實觀眾這樣矛盾也很正常,畢竟人沒有絕對的壞和絕對的好,王析翊跟陳嘉欣和安娜三個人的關係,看上去處理不當,或者說是對安娜不當。但慢慢發現,他其實是對的。
  • 越來越多國人愛逛博物館:免費開放近九成 互動活動吸引人
    免費開放近九成 互動活動吸引人越來越多國人愛逛博物館(十三五·中國印象(21))「古代錢幣是這樣演變來的呀!」「原來書畫家文徵明小時候字也寫得不好看。」
  • 走進自然博物館 愛上壯美內蒙古
    學員們參加了趣味生動的《內蒙古中生代居民》和《恐龍皮膚猜想》科普活動課程8月4日清早,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小學員們戴好口罩、拎上小水壺,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跟著老師走進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來到了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通過參觀展覽、互動體驗,學習科普知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 親子閱讀與博物館旅行,愛上臺北的另一個理由
    此次來臺北,剛好遇見陰雨來襲,氣溫驟降,街道上形色人眾,有人套上羽絨服,有人還穿著涼鞋。小巷屋前大多有小院,幾株綠植,隔著柵欄可以窺見累累的厚葉上的雨滴。父母寒假帶孩子來臺北,自然不是為了「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雨季時,安排一天室內行程,倒是不錯選擇。小米老師為大家推薦的地點是:位於重慶南路二段51號的信誼好好生活廣場,幾十米旁的郵政博物館,少卻舟車勞頓。
  • 人民網評:激活「文化基因」愛上中國春節
    如今,反思過節方式的單調、蒼白甚至惡俗化傾向,媒體、商家及公眾的文化修養與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補課。我們豈能眼睜睜地讓浩蕩的中國氣派、豐富的文化信息精氣神,被一個「吃」字填滿、一個「錢」字主宰?把個月白風清的雅事,弄成焚琴煮鶴的荒唐,豈不讓人扼腕?作為中國人,除了洗不白曬不黑的黃皮膚,剪不斷理還亂的黑頭髮,在多元的世界裡,我們還能擁有什麼獨特的「身份識別」?
  • 眾多知名藝術家現場寫生創作《愛上北外灘》
    2020年12月上旬,為充分展示虹口區北外灘歷史文化底蘊和城市形象宣介,由中共上海市虹口區委宣傳部、中央數位電視國學頻道上海中心以及中視文旅藝術研究院聯合推出的《愛上北外灘》名家寫生、創作活動正式啟動。
  •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愛上旅遊 愉悅身心
    目的地多是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攀枝花公園、新山梯田等景點,或是去往涼山、麗江等地。「我們自己出去旅遊,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大家一起出發,熱熱鬧鬧的,還有人講解。」楊維林說。「京和號」專列列車長馬紅軍介紹,乘坐旅遊專列出行既定時、定點、定線路,又具有安全性、舒適性、私密性,還可以一票到底、一線多遊,讓遊客一路觀景、一身輕鬆。 65歲的李洪莉自打退休起就愛上了旅遊。這次新疆之行是她和老伴第二次乘坐旅遊專列出遊。「我們不希望時間安排太緊張,選擇火車,一路走走停停,不用拎著行李到處顛簸。」李洪莉說。 價錢適中,質量也要得到保障。
  • 越來越多國人愛逛博物館(十三五·中國印象(21)
    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博物館近日舉辦的「博物館教育之夜」活動中,吳中區寶帶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陳文韜了解了不少歷史知識和名人故事。2個多小時的活動裡,近300名小學生分組參與展廳尋寶、製作紀念幣、文物拼圖遊戲、博物館課程等,在手腦結合的互動體驗中感受吳文化的內涵。 吳中博物館今年6月正式開館,定位「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