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在浮躁的年代裡,一本好書就能讓人避開塵世的喧囂,文字中所散發出的濃鬱墨香,浸潤心田,給人以靜謐,給人以靈動。讀書更講究環境與心態,靜心既是讀書的前提,也是讀書的結果。人只有在靜下心來時才能讀好書、讀懂書,才能在書中覓得一處精神世界的桃花源。
靜心讀書,是不少文學巨匠的「最愛」。守得心靜如水的他們,著寫了膾炙人口的精品。老子在周王室任守藏室史期間,靜心攻讀了千言萬篇,使思想不斷升華,寫出了千古流傳的《道德經》。翻開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文句言簡意奧,篇篇揭示了老子深邃的哲學思想。「清靜以為天下正」,說的是人遇事要心靜如水,清心寡欲,學會捨得,懂得放棄,不為一時之利所誘,不為一己之名所累。靜以修身,怡情綿長,心底無私,歷久彌堅。
《荷塘月色》同樣是一篇教人以靜的佳作。讀此篇,可看到朱自清獨坐荷塘邊,月色映照在碧水之中,耳邊蛙聲低吟,荷花幽香迷人。靜靜月夜產生了溫馨意境:「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真可謂景中有情,情中有意,令人流連忘返。那滿池的荷香,滿目的柔情,使讀者浮想聯翩,意猶未盡。一詞一句透出靜與美的意境,可謂妙筆生花。
雖然文人墨客靜心讀書是平常之事,然而普通人要做到心無雜念、心靜如水卻是真的不容易。當代人讀書,往往是在閒暇之餘鬧中取靜,只有心無旁騖才有可能把文字讀到心裡。青年毛澤東為了練就在嘈雜環境中靜心讀書的本事,專門跑到熙熙攘攘的鬧市讀書。毛澤東的成功,一部分要歸功於他的靜心,用比別人更靜的心態,讀比別人更精的書。一個人倘若靜不下心,讀書往往就變了味,縱使文章意味深長也從中汲取不了絲毫精神養分。心懷煩躁就沒有辦法領會到書中的精髓,更無法獲得知識和哲理帶來的喜悅和生活的啟迪。
讀書是一個提高思想境界、開闊自身視野的過程。煩躁之人,往往是一葉障目,缺乏思考的耐心,品味不到字裡行間透露的道理。靜心之人,不受外界環境、事物的幹擾,不受世俗的偏見,求得深入其中,把心神融入書中,有如身臨其境,這樣才能感受至深,領悟深刻,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真正的意圖,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最終獲取書中內容的真實價值。
諸葛亮《誡子篇》有云:「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可見,唯有靜心讀書,方可致遠,方可明志;唯有靜心讀書,方可在嘗遍艱辛後收穫心靈的滿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人生真諦的道路無比坎坷,只有讀書可以使我們駛入寧靜的心靈港灣,拂去心靈的塵埃。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靜坐於屋中一隅,捧得一本名著,一字一句地咀嚼,一行一列地回味,暢遊於古往今來大文豪們構築的精神世界。此時,縈繞在靈魂深處的不再是世間的瑣事,而是那經久不衰的書香。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