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臺灣東吳大學副教授曾泰元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做題為「《牛津英語詞典》裡的漢語詞」的報告。這場報告為「辭書:匯聚文化精華 推動國家進步——新中國成立70周年辭書成就展」系列講座的第三場。此次活動由中國辭書學會主辦,上海市辭書學會、上海市編輯學會、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承辦。
曾泰元先生是國際著名辭書學家茲古斯塔先生的高足,近年來致力於研究英語世界對漢源詞的吸納與釋義。
2018年底,曾泰元先生發現並公布了《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收錄了add oil(加油)。這一發現,引起廣泛熱議。此後,他全面統計了《牛津英語詞典》所收錄的漢源詞,並製成詞表。這次講座中,他分享了他的研究方法,展示並簡要分析了統計詞表。
曾泰元先生表示,依據視角、釋義的不同,對《牛津英語詞典》中漢語詞的統計結果也會不盡相同。他向聽眾介紹了他的統計原則:1.漢語詞計入原則:音譯,如wuxia/武俠、hutung/胡同;借譯(逐字翻譯),如potsticker/鍋貼=pot(鍋)+stick(黏貼)+er(後綴);雙語混合詞(漢語成分+英語成分),如Peking duck、taikonaut/中國太空人(taikong/太空+ astronaut/太空人)。2.排除原則:源自少數民族語言,在漢語中代入未深者排除;非直接源自漢語者排除,如tofu/豆腐(英語直接從日語吸收)、kaolin/高嶺土(英語直接從法語吸收);相對自由的翻譯排除,如Moon Festival/月亮節、trigram/卦。3.研究方法:以《牛津英語詞典》在線版(OED online)為工具,從Etymology(詞源)、Language of Origin(語源)和Definition(釋義)三個方面進行考察檢索。依據以上原則,曾先生統計出的詞表收詞約500個,他將這些詞分為25類,詳見下圖:之後,曾先生分別展示各類詞表,並對其中部分詞語做了簡要說明。
講座過程中和講座後,曾先生還同觀眾就部分漢源詞的翻譯、計入標準等進行了熱烈討論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