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北京現代在國內整體市場表現處於頹勢中,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上一代家族式的大嘴造型並不符合國人的審美。而挽回局面的最好方式就是更換全新外型風格,10月25日上市的第七代伊蘭特就為我們展示了最新的造型,變得尤其前衛和時尚,而且充滿運動氣質,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同時,經典的「伊蘭特」名稱回歸,也會勾起很多人的回憶,畢竟這是曾經在中國乃至全球都創造過奇蹟的車型。11月,第七代伊蘭特的銷售了11861臺,首月即破萬的銷量讓人看到它強勢回歸的潛力。近日,我們對2021款240TGDi TOP旗艦版(下稱伊蘭特)進行了試駕,來看看它是否有持續熱銷的可能性。
外型設計——「參數動力學」造型風格有耳目一新之感 足夠前衛和運動
伊蘭特最早於2003年引入中國市場,當時為第三代車型,在經歷伊蘭特(三代)、悅動(四代)、朗動(五代)、領動(六代)共四代車型後,基於i-GMP平臺的第七代產品回歸伊蘭特本名,更具親和力。不同於第十代索納塔對國產車外觀的諸多調整,伊蘭特基本延續了海外版的造型,以前衛、運動的造型一改之前樸實形象。
設計理念以「Sensuous Sportiness(感性運動)」為基礎,並提出「Parametric Dynamics(參數動力學)」為關鍵詞,具體到這幅前臉上便是帶有豐富楔形元素的中網,內部多個平行四邊形被斜條分割,顯然線條都是經過嚴密的參數化設計,看起來很複雜但又很規律,有著難以言表的美感。另外,中網與頭燈也是自然融合,兩者的造型風格也是統一的。牌照框下方布置了大尺寸毫米波雷達模塊,風鏟狀的底裙顯得非常精神。
從這個角度看,頭燈與中網是渾然一體的,甚至部分燈組都融入到了網格中,顯得很巧妙。蜿蜒上挑的頭燈造型單獨看有些怪異,下方很尖銳但上方又圓滑,不過把它於中網整體看又感覺很自然。燈組內的近遠光燈都採用了LED光源,日行燈同樣是LED。側腮部分配備有帶真實通風效果的進氣口,採用並不多見的折面內凹造型,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在i-GMP平臺全新架構下,伊蘭特車身比例有了新的變化,比起上代車型(領動),新車的前懸縮短、軸距加長、車身重心降低、發動機蓋後移,搭配溜背式車身,營造出更為修長、低趴的運動姿態。細心的朋友或許早已發現了車身三條銳利折線勾勒的「Z」字型腰線,這是設計師為伊蘭特精心定製的「精神標籤」,堪稱同級中工藝最為複雜的腰線。車身採用雙色碰撞,採用了黑色塗裝的A、B柱與車頂和雙色拼接的C柱,營造出懸浮車頂的效果。C柱黑色內凹部分「七道鋒芒」與「第七代車型」呼應,算是設計上的小彩蛋。
車身尺寸長寬高分別為4680/1810/1415mm,軸距為2720mm。與上代車型(領動)相比,長度、寬度和軸距分別增加了70mm、10mm和20mm,車身高度則有35mm的降幅,整體實現了更長更寬更低趴的運動化走向。與合資競品相比,幾何尺寸優勢顯著,尤其是長度和軸距,寬度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高度是最低的,從姿態上看運動氣質很明顯。
外後視鏡採用全黑造型,加入折角元素,與整體風格統一。外殼設有LED側轉燈和側置攝像頭,360°全景影像僅在頂配車型上搭載,支持電動調節、摺疊、加熱和鎖車自動摺疊功能。
門把手為車身同色,黑色按鍵為駕駛位無鑰匙進入模塊,如果做成隱藏式會更顯檔次。這臺車還具備藍牙鑰匙功能,可通過手機APP對車輛開/關鎖,帶來出行新體驗。
除入門車型(205/55 R16),全系均配置規格為225/45 R17的前後輪,「鑽石切割」造型的雙色輪轂同樣也符合「Parametric Dynamics(參數動力學)」理念,顯得尤其有設計感。匹配的是主打靜音和舒適性的耐克森N'priz CX SH6系列輪胎。
折角與折面元素在尾部也大量出現,營造出出色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傾斜的尾窗與上翹的尾翼流暢的融合,尾燈部分則處於內凹最低點,這與常規設計是反向而行。貫穿式尾燈兩側燈組內部豐富的楔形元素再次突顯了設計理念。尾廂蓋邊緣增加了小尾翼降低風阻,底部採用了單邊雙出排氣管布局,對於喜歡對稱的朋友而言(比如侃弟)會感覺不適。
尾蓋邊緣的小尾翼、尾部的「240T」標識、底部擴散器造型和單邊雙出的排氣管布局,這些都是1.4T車型的專屬。
車廂布置——「駕駛為中心」理念 雙10.25英寸大屏與時代同步
車廂內部,伊蘭特布局風格與第十代索納塔接近,遵循以「駕駛為中心」的理念,中控臺部分向左側傾斜,擋杆臺也是環繞布局,讓駕駛員成為車廂絕對核心。配置方面也誠意十足,利用雙10.25英寸大屏、飛機式擋杆、64色氛圍燈、手機無線充電等,營造出科技氛圍,這套內飾比起上代車型(領動)進步很多,比很多合資競品都要出色。中控臺的頂部採用了搪塑軟質材料,下方是硬塑料。門板上方也是軟質材料,扶手處為皮質,用料在合資中算是比較厚道的。
多功能方向盤採用了較為少見的四輻造型,皮質包裹觸感較為細膩,但盤徑偏細握感不算飽滿,直徑很合適。頂配車型方向盤的功能比較豐富的,增加了換擋撥片和方向盤加熱,兩側橫輻多功能控制為按鍵與撥杆組合,操作邏輯清晰,其中左側主要控制多媒體、右側主要控制駕駛輔助系統。
除個別入門車型(3.5英寸),全系都配置了10.25英寸全液晶儀錶盤,並提供三套主題顯示,不過只是圖形上的變化,如果增加色彩的變化會更帶感。在切換駕駛模式時,儀錶盤會有少許的色彩變化,提供了舒適、經濟、運動和智能共四種駕駛模式。
四種駕駛模式整體的背景色相同,僅錶盤指針刻度有少量變化,這個有點太湊合了。SMART(智能)模式比較有趣,該模式下系統能夠根據當前駕駛習慣來自適應調整模式,比如深踩幾腳油門,系統認定你在進行激烈駕駛,會自動切換至運動模式,而當平緩行駛一段路程後,系統又會切換回舒適模式。
除個別入門車型(8英寸)外,全系配置了10.25英寸中控屏,搭載了與百度聯手打造的第三代智能網聯繫統,不僅內置有QQ音樂等娛樂資訊,更能實現「車家互控」功能,在車裡就能啟動家裡的空調、掃地機器人等電器,而BLE藍牙鑰匙更可實現手機開/鎖車門、啟動車輛等功能。系統的操作邏輯和我們的智慧型手機很接近,非常容易上手,UI界面則顯得有些平淡,但深色主色調對於駕駛者的幹擾較低。
中控屏下方的控制面板集成了多媒體+空調功能,全觸控方式讓操作變得更加順滑,同時讓車廂變成更整潔,數位化和科技感營造的比較到位。對於盲操作不夠便利的問題,要適應語音控制,系統支持多媒體、導航、電話和空調的語音控制。
擋杆臺也是全新布局,居中布置的飛機式擋杆成為主角,右側的傾斜扶手將擋杆臺分割成為駕駛員專屬的空間,體現了「以駕駛為中心」理念。擋杆前方配備有開放式手機儲物格,設有兩個USB接口和12V電源,還配備了手機無線充電功能。
布置在擋杆臺的車輛功能按鍵不多,僅有駕駛模式、駐車雷達、電子手剎和自動駐車四個功能,更多功能布置在方向盤左後方,包含大燈高度調節、自動啟停、胎壓設定、併線輔助和ESP關閉。
中央扶手箱開口較大,內部空間並不規則但深度足夠,具備相當的儲物能力,搭配前方兩個水杯槽,整體還算便利。
前排座椅採用仿皮包裹(入門車型除外),皮質偏硬、內部填充物較飽滿,坐墊和靠背擁有充分的側向支撐,整體支撐力很充分,邊緣的紅色縫線為座椅增添了運動氣息。功能上,主駕駛座椅支持前後、靠背和高低(2向)電動調節,副駕駛則僅支持前後、靠背手動調節,前排座椅均配備有加熱功能。
後排座椅同樣採用仿皮材質,坐墊和靠背之間的角度合理,坐墊長度充分,靠背有一定的側向支撐,整體的承託性充足。空間方面,侃弟身高175cm,腿部約為兩拳,頭頂空間為一拳,橫向坐滿三個成年人也不顯擁擠,空間表現在同級中處於上遊水平。功能方面也比較完善,配置有三個可伸縮式頭枕、帶兩個水杯架的高位翻折扶手和地臺式空調出風口,並配置有一個USB接口。
除入門車型,全系都配置了電動天窗,如果能夠在高配或頂配車型上搭載全景天窗就更好了,哪怕是以選裝形式提供,畢竟這是國人很喜歡的配置。
尾箱兩側輪拱凸起佔據了部分橫向空間,整體呈內窄外寬造型,常規狀態下擁有474L的容積。通過上方小拉杆(紅框所示),可將後排座椅按4:6比例完全放平,不過該功能僅1.5L和1.4T頂配車型(旗艦版)支持。地板下方配備了非全尺寸備胎,以便不時之需。
駕駛與體驗——動力輸出較平順 駕乘偏向舒適 中速內靜謐度不錯
動力方面,伊蘭特提供1.5L自吸和1.4T渦輪增壓兩款發動機,前者最大功率為84.5kW(115Ps)/6300rpm,最大扭矩為143.9Nm/4500rpm,匹配CVT無級變速器;後者最大功率為103kW(140Ps)/6000rpm,最大扭矩為211Nm/1400-3700rpm,匹配7速DCT雙離合變速器。其中1.5 MPI發動機採用了突破性的CVVD技術,配合車身輕量化,能夠實現4.9L/100km的超低油耗。不過,我們此次試駕的是1.4T車型,這臺發動機相比之前採用了全新調校,有10馬力的提升。
此次試駕路線由市區開往郊外,全程大約40公裡,在經歷了市區的短暫擁堵後,便開始了全高速路段的駕駛。這臺1.4T發動機在起步階段的動力輸出並不直接,感覺踩下油門有個短暫的停頓,隨後動力才會釋放出來,仿佛是雙離合變速器接合速度不夠快,也有可能是人為設定,防止誤踩油門。不過一旦車輛動起來,發動機的低扭輸出比起之前還是有提升,雖然談不上暢快,也夠正常的提速,而且轉速接近2000rpm,會有一小波動力湧現的感覺,此時感覺加速要輕快很多。再往後,動力的持續性能夠保持到4000rpm,動力輸出顯得較為線性和平穩。從車速角度看,這臺車從10km/h到80km/h的區間加速都稱得上爽利,而且變速器在此區間也能平順的從2擋過渡到6擋,轉速控制在2000rpm上下,帶來更經濟的油耗。在80km/h之上,加速就略感吃力,上到120km/h就需要一點耐心了。整體來看,這套動力非常適合市區中速路段。
在運動模式,擋位會保持得更持久,轉速會拉得更高,當然動力響應也更直接點,加速的感覺確實要好不少。當然,也可以利用撥片換擋把轉速保持在3000rpm上下,以獲得更充裕的動力儲備和更敏捷的響應。不過,以上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總體來說伊蘭特即使是1.4T動力也並沒有很強的運動感,與它運動化的外型略有差距,更偏重日常使用的平順和舒適感。說到舒適性,就是它的強項了,方向盤的分量較為輕盈、油門和剎車踏板的阻尼也比較小,駕駛這臺車感覺根本不費力,即使女生也能開得很自如。行駛中,我們發現這臺車有個很有趣的功能,就是兩側的盲區影像,在變道前打起左右轉向燈,儀錶盤左右圓盤分別會顯示兩側後方視野,確保安全變道超車,對於新手來說非常友好。
底盤採用前麥弗遜獨立式+後扭力梁非獨立式的懸掛組合,前置前驅布局。由於採用了更低的重心和更寬的車身,直線行駛的穩定性較為出色,底盤對於平直道路上細小振動的處理也很到位,保留了一定的路感傳遞至座椅,但也不會很瑣碎。不過在經過減速帶和坑窪路面時,懸掛的吸振和濾振能力就顯得不夠從容了,略顯生硬,並有多餘的晃動。NVH表現也有可圈可點之處,發動機本身的減振和隔振做得不錯,行駛中發動機的存在感並不高,在80km/h時速內風噪和胎噪控制的也比較到位,有一定的高級感,不過在超過這個車速後,胎噪和風噪就能被感知到,顯得不那麼高檔了。整體來看,這臺車對於市區中速範圍內行駛品質的標定和調校是下了一些功夫的,對於高速行駛則相對薄弱。
侃弟點評:
第七代伊蘭特在外型上的變化真的讓人很難拒絕,確實會給人怦然心動的感覺,無論整體還是細節,做得都非常用心,而且原創度和新鮮度都很高。車廂也做到了雙大屏、大空間、簡約化布局,並強調駕駛位中心,配置給的也很足。不過,這臺車在駕駛感覺上卻並沒有把運動和操控感放在首位,而是以舒適性為主,更適合日常代步和家庭出行。這種風格有一個成功的前例就是日產軒逸,伊蘭特以這種方式回歸市場應該也不會差到那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