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懶懶
說起來關於鴨肉的吃法,還真道出了南北方之間的差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好像北方人只愛吃「烤鴨」,而南方人關於鴨子的吃法卻很多:鹽水鴨、老鴨粉絲湯、子姜鴨、薑母鴨、燒鴨等等。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說:國內的飲食文化實在是太豐富了,對於吃貨來說,想要吃遍天下美食,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我上學時,關於吃鴨肉,還在同學那裡鬧過笑話:宿舍姐妹晚上夜聊時,最後免不了說到美食上面,而來自天南海北的室友開始針對地方美食聊個不停。而說到鴨肉的時候,閩南的室友說:我最喜歡媽媽做的「薑母鴨」了,每次回家媽媽就會殺一隻鴨給我吃,在學校一想起來媽媽燉的鴨,就口水直流。而從中原小鄉村地帶出來的我很狐疑地說:「鴨肉還能燉著吃?我們家養鴨都是為了吃鹹鴨蛋,從來不吃鴨肉,吃過的鴨肉只有烤鴨。」南方的室友們都開始笑話我:「你到底錯過多少美食呀?」
而後來跟室友一起回她家玩的時候,還真的有幸品嘗到了「媽媽味道」的「薑母鴨」,跟我想像中的完全不同:家養的鴨鴨肉比雞肉肉質更緊實,而因為在燉至過程中充分吸收了姜的味道,吃起來特別鮮美。
而關於薑母鴨,每一位泉州媽媽都有自己的見解,而室友的媽媽堅持的也是之前老一輩教給她的經驗,而我還在旁邊跟著她學了個「皮毛」。關於薑母鴨,看阿姨製作,而室友在旁邊解釋,大概的步驟是這樣的:
1. 準備三斤的番鴨,洗乾淨,剁成小塊備用;準備大概500克的老薑,洗乾淨,切成片備用。其它的調料有:麻油、香葉、生抽、老抽、桂皮、米酒、冰糖。
2. 鴨肉焯水:鍋裡添水之後,把鴨肉和幾片姜放入鍋中,開火燒開,撇去浮沫,然後把鴨肉撈出來控幹水分。
3. 煸炒鴨肉:而在煸炒鴨肉之前,很關鍵的一步:麻油煎薑片。把鍋燒熱之後,趁著熱鍋涼油,用麻油(也就是芝麻香油)把薑片小火煸炒出香味,煸至薑片微黃;然後把焯好的鴨肉放入鍋中爆炒,炒到鴨肉脫水出油,而呈現出微黃的狀態;放入八角、桂皮、香葉翻炒一下;加入生抽、老抽調味道。
4. 等到鴨肉和調料炒出香味時,加入米酒和適量的清水沒過鴨肉。先用大火燒開,然後改成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左右,中途加鹽調味。
出鍋之後,滿屋飄香,而咬一口鴨肉,軟爛但又很有嚼勁,再加上姜的味道加持,別有一番風味。怪不得室友常常念叨媽媽做的鴨肉,比外麵食堂的飯菜實在是好上太多倍了。
冬天,我們吃鴨肉除了吃烤鴨之外,也不妨給家人來份閩南「薑母鴨」,冬天吃口用姜燜至的鴨肉,可以驅寒,暖了胃,也暖了心。
---
關注【獨一無二的媽媽味道】,給孩子做飯不發愁,每個人都能成為厲害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