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小時候的那個經典「謊言」:媽媽為了把魚肉省給孩子吃,說自己愛吃魚頭。等小孩長大,把自己不要吃的東西塞過來說:「媽,你最愛吃魚頭了。」
太多的社會新聞告訴我們,父母窮盡家庭條件養育孩子,卻養出了「窮人家的富二代」,他們啃老,自私,還覺得這一切理所應當。
為什麼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父母付出越多,孩子越覺得無所謂?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90%的行為習慣源於模仿,而他們最愛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然而,在以家庭為中心的家庭,父母卻把自己變成了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睡的保姆,孩子從小在家庭裡學習到的不是感恩,而只是考慮自己。當他們長大了,父母越說「我們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孩子就越厭煩。
另外一方面,以孩子為中心家庭的孩子,當他們融入集體或者和別人相處時,往往表現得自私,不考慮對方感受,總覺得我在哪裡都應該受到最好的待遇,張揚跋扈,往往處理不好人與人的關係。
因此,不妨對孩子「壞一點」。其實就是以平常心對待孩子。比如說,餐桌上最好的那塊肉不應該留給孩子,而是留給今天特別辛苦的人。爸爸可以說:「寶寶你看,媽媽下班之後又給我們做了一頓好吃的晚飯,這塊肉是不是該留給媽媽呀?」再比如不要隨意地給孩子買價格昂貴的衣服或者玩具,對於孩子,給予較基礎的生活質量保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作為一個辛辛苦苦賺錢的成年人,最貴的東西應該買給父母和自己,至於小孩子嘛,安全耐用就好。想要最好的?那是要靠自己去賺的。
不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更懂得感恩。有家長表示擔心:不被視為家庭的中心,小孩會受傷害嗎?答案是不會的,平時公平的家庭行為會讓孩子慢慢了解到,家不是以他為中心的,而是以原作為中心的,他反而更能擺正心態。現在社會有很多啃老族,自己早就成年了卻不好好工作整天伸手要錢,父母想著終究是自己的孩子,忘記了自己賺錢的艱辛,一再縱然孩子。不知不覺把孩子培養成社會的寄生蟲,一聲嘆息。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都是為了你」這幾個字,家長要引導孩子:「我們賺錢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順便把你帶大。」家長養育孩子是責任,但不要把天平都傾向於孩子,我們一起生活,一起成長。只有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感恩父母。
我們總是把孩子視為珍寶,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留給他們。孩子們心安理得的享受著一起卻總是不滿足。請平等公正地對待孩子,讓孩子體會到生活的困難與艱辛,才是對孩子最好是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