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們正在用英語交接班 甘菊萍 攝
每日甘肅網5月7日訊(西部商報記者 甘菊萍)每天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核磁科的晨班交接,總會被新來的患者誤以為是在排電視節目,或是有外國專家前來參觀。事實上,該科室的英語交接班,已經在科主任張莉的力推下實行了5年。
據了解,醫生早晨的交班制度是每天工作的起點,患者、器械情況等是必須交班的內容。本來對於使用什麼語言交班,並沒有強制性要求,不過,5年前,在科主任張莉的力推下,這個科室開始嘗試推行英語交班制度。為什麼要全科飆英語?近日,記者專門對話了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核磁科主任張莉和該科室醫生任燕。
記者:為何要在核磁共振室實行英語交接班?
張莉:2006年,我在北京301醫院進修,當時老師解讀一些疑難病例時用的是英語,而我卻聽不懂。而且在晉職稱、學術交流、去美國訪問學習時都是用英語進行交流,此外在搞科研、查文獻時也是用英語,我看不懂,隨之英語成了我交流學習的屏障,所以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努力學習英語,從公共英語到專業英語,不懈的堅持使我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交流學習中也不再是我的屏障。
通過學習英語,從我自身看我覺得幫助挺大的,所以從2013年開始,我主張我們科室的醫務人員嘗試學習英語,先從公共英語再到專業英語。在工作日內的每天早上8時,實行英語交接班;8時05分——8時50分,進行專業學習和交流,內容是基礎醫學知識、影像疑難病例讀篇、影像前沿知識的學習、經典病例回顧和臨床多學科交流等;8時50分——9時30分,是集體英語學習時間,聽、說、讀,重點是醫學英語,讀一些英文文獻。
記者:全科室人員都學英語,這對你們的日常工作有多大的促進作用?
張莉:開始學習時,是覺得有些枯燥,記不住,但是這是科室的一種學習制度,必須堅持,講課的科室醫生都是輪流排班。時間長了都覺得收穫比較大,枯燥感消失了,到現在已經堅持了5年,全體人員都堅持下來了。這種學習一是幫助科室全體人員成長,二是促進他們學習進步。
我們核磁室的設備都是進口的,各項說明都是英文,如果不會英語就很難理解其性能與操作手法。尤其是在設備出現故障時,界面上出現的全是英文,如果不懂英文,你就無法得知其故障原因,等把工程師邀請過來檢修也要幾天的時間,而患者的病是耽誤不得的。現在科室全體人員都會英語,設備出現故障時,能及時知曉故障原因,通過和工程師進行電話溝通交流,及時排除故障,大大縮短了檢修時間,及時為患者服務。
記者:英語知識對患者的病情診斷有幫助嗎?有沒有記憶深刻的案例?
張莉: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一位患者就是:當時這位患者被診斷為惡性腫瘤,臨床診斷要進行手術,但是從影像學上看和臨床診斷有些不一樣,所以我就開始查文獻,和臨床醫生進行探討,在科裡進行討論。通過查閱文獻,我覺得該病例和一經典病例相符合,於是做了相應的檢查,最後未做手術只是進行了藥物治療,現在患者身體狀況很好。而這一切都是基於英語的學習,如果不會英語,在查閱一些文獻和讀解疑難病例時,就不會找出和此病例相符合的經典病例,就無法從影像學分析其病因。
記者:作為科室的一員,談談你對科室實行英語交接班以及英語的學習的看法。
任燕:通過堅持學習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對我幫助很大,對工作也是受益匪淺。平日裡工作很忙,對學習都是零散的,尤其對英語的學習都是有始無終,科室實行英語交接班和堅持學習英語,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方式。
通過學習,現在我們科室的醫生不論是英語的交流還是讀解疑難病例,都很流暢。
記者:以後這項制度還會堅持嗎?
張莉:會一直堅持下去的,因為這對科室以及醫務人員的進步都有很大的幫助。通過英語的學習,推動了我們科室的進步,在蘭州市三縣五區醫院的影像學科室中,我們醫院的影像學被評為重點學科,這也是我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