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菜是一個廣義的飯食概念,不管是農家種植的蔬菜,還是地裡挖的野菜,或是樹上開的花兒,只要拌上麵粉,蒸熟能吃,就統稱「蒸菜」。但名稱也細分,即蒸什麼菜就叫蒸XX,如蒸白菜、蒸白蒿、蒸槐花等等。
可作蒸菜的食材很多,春季有白蒿、地菜、苜蓿、榆錢、桐花、槐花等;夏秋有芹菜、豆角、茄子、大蔥等。我小時候,街上有專賣羊肉包子的店鋪,因為羊肉包子需要用大量的大蔥作輔料,而且用的都是蔥白,所以店門外經常堆一大堆鮮蔥葉。這時,就有人來揀,回家蒸蔥葉吃。到了冬季,能做蒸菜的蔬菜有白菜、蘿蔔、洋芋等。豬肉蒸白菜已成為韓城有名的小吃,洋芋礤礤也成當下餐桌上的新寵。
同樣是蒸菜,但韓城人對春季的蒸菜特別鍾情。尤其是蒸白蒿,已成家家必食之餐。白蒿是一味中藥,藥名茵陳,有保肝利膽、抗炎鎮痛解熱之功效。按中送五行理論,肝屬木。春天,是樹木發芽季節,接天人合一的說法,這時人的肝火也正旺。胃屬土,木克土。肝火一盛,勢必影響了脾胃的正常運行。為了平抑肝火,我們的前人就採取了食療的方法。到地裡挖些白蒿,拌上麵粉,蒸成蒸菜吃,既可當一餐,亦可當一藥。所以開春以後,就有三三兩兩的婦女,到田野裡去挖白蒿,農貿市場也有人專賣。
如果說吃蒸白蒿是為了祛病防病的話,那麼吃蒸榆錢、蒸槐花、蒸桐花就具更深一層的保健意義。樹木經過一個冬季的漫長積聚,其巨大能量便在春天來臨之時迸發出來,豐富的營養就蘊藏於其花朵之中。因此,在這時採些花朵吃,不僅是圖味覺的享受,更是以天地之精華,補人身之元氣的一種極好措施。
吃蒸菜,有時是為了品嘗味道,有時便是為了處理多餘的食材。過去農家多數自己都種些菜,到了收穫旺季,吃不完、賣又花不來,於是,就地消化,部分曬成乾菜儲存,部分蒸成蒸菜吃,闢如豆角、茄子等。更有一種是出於無奈和充飢。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是口糧「低標準」時期。當時社員還在生產隊的集體食堂裡吃飯。由於缺糧,就掐些苜蓿嫩葉拌豆腐渣蒸著吃,口感和味道實在難以表述。本來,苜蓿是生產隊為牲口種的飼料。後來,以佔糧田為由,將其全部剷除,種上了糧食。但糧食還是不夠吃。為了提高產量,就又增加紅薯種植面積,收穫季節,每家都能分到不少紅薯。
紅薯要當主糧吃,不外乎三種吃法:除了蒸紅薯塊當早點外,其他辦法之一就是將紅薯礤成片,曬乾,碾面,做紅薯面餄餎吃;之二就是礤成絲,蒸成紅薯蒸菜吃。但不管那種吃法,吃一兩次還可以,吃得多了,一聞到那味,就反胃。因為那是真正的原生態的紅薯蒸菜。沒肉沒油作副食,佐餐只能調點醋、鹽、幹辣子面的混合物,聞著、吃著總是那股紅薯味。沒有經歷過那段生活的人,很難體味到其中的味道。
在韓城的生育習俗中,嫁出去的女兒生育第一胎,在臨產前十天左右,娘家母親要給女兒送肉餡「角子」,一為看望,二為給女兒滋補身體。但送角子十天半月後,還不見女婿報喜,於是就油炸「棗疙瘩」二次看望。「早疙瘩」寓意「早生」。如果二次看望之後還遲遲未生,娘家母親就要跑第三回。這一次拿的就是蒸菜(按節令,有什麼菜就蒸什麼菜),寓意「正在…」。如果蒸菜送後還數日不生,當娘的就再不能去了,只能在家焦急地等待。這種情況,屬生育中的個例,出現的機率相當小。但從這事例中可以看出,蒸菜在韓城民俗中還充當了重要的角色。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