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社會福利政策

2020-12-17 中國臺灣網

 

  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福利政策

 

  1965年4月由臺灣當局「行政院」頒布,主要內容是將社會救助列為主要的社會福利措施,使一些因個人不幸或其他社會,經濟、政治乃至自然環境因素而淪為貧窮者,能夠依賴政府或福利機構救助,繼續生存。

  

  社會福利工作的五點指示

 

  臺灣社會福利措施之一。1966年7月8日,蔣介石發布指示,1、解決實施都市平均地權以來的問題;2、社會福利機構應救濟最困難的人;3、臺灣省計劃過於繁瑣,應當集中,不要把日常社會工作當作福利工作;4、工作以都市為重點,做好5大都市(臺北、基隆、高雄、臺中、臺東)工作,省政府監督各縣;5、貧民救濟所設在貧困區以救濟貧民。

  

  臺灣低收入戶(貧戶)

 

  按照臺灣1965年頒布的《臺灣省社會救濟調查辦法》規定,對貧困戶界定如下:一級貧困戶——全家人口均無工作能力,無收益,平時靠救濟為生;,二級貧戶——全家人口中有工作能力者未超過總人數的四分之一,而其家庭總收入未超過全家最低生活費用二分之一;三級貧戶——全家人口中有工作能力者未超過總人數三分之一,而其家庭總收入未超過全家最低生活費用三分之二者(最低生活費用,按1967年臺灣政府規定,每人最低生活費為新臺幣200元)。1978年,為適應臺灣地區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將標準修正,按照修正後的「臺灣省社會救助調查辦法」規定,所謂低收入,指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未超過最低生活費用者。其最低生活費用由臺灣省政府參照前一年公布的家庭每人平均所得三分之一範圍內確定,有以下條件者可向鄉鎮區公所申請教助,報請各縣市府核定:1、全家人口均無工作能力,無收益及不動產,不靠救助無法生活者;2、全家人口中有工作能力者未超過三分之一,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每人每月未超過最低生活費用三分之二者,特殊情況特殊處理。1981年最低生活費標準訂為新臺幣1300元。根據有關統計,臺灣低收入戶自1967年的109478戶(634095人)減少到1979年的25765戶(108667人)。從其分布看,工業化都市化程度較高的臺北、臺中、臺南、桃園等地,低收入戶人口比例小。而雲林、南投、花蓮等工業化程度低的縣市,低收入戶人口比率相對較高。相對應的,低收入戶人口的教育程度也較低,健康狀況較差。

  

  臺灣「老人福利法」

 

  臺灣老人福利方面的政策性法規。1980年1月制定頒布,同年4月發布施行細則。辦法有21條,施行細則有27條。規定了老人年齡上的定義,老人福利的主管機構及其業務內容、老人福利機構的設立、專業人員、以及為老人提供醫療、交通、社會參與等方面的服務等。

  

  窮困老人社會救助

 

  臺灣的老人福利措施之一。分為實物救助和現金補助兩種。實物救助,有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及特殊醫療服務等。現金補助標準則因地而異,「臺灣省」和高雄市是以一般家庭平均所得三分之一為標準,臺北市則以家庭收支調查平均經常性支出40%為標準。由於補助並不隨所得和支出的變動而調整,致使補助金普遍偏低。

  

  臺灣老人醫療制度

 

  臺灣老人的一種福利制度,由疾病預防、機構服務以及醫療輔助三者構成。在疾病預防方面,有老人病防治、健康檢查、巡迴義診、居家護理(老人保健室)、老人健康訪問等。在機構服務方面,有一般醫院、衛生所、療養機構、養護機構等。在醫療輔助方面,有退休公務人員疾病保險、退休公務人員配偶疾病保險、老人傷病醫療優待、低收入老人免費醫療等。

  

  老人傷病醫療費用優待辦法

 

  臺灣老年人醫療福利措施之一。臺灣「衛生部」頒布。主要內容是70歲以上的老人無論在公立、私立醫院都可免付掛號費和住院保證金,其他醫療費用則根據醫院及醫療性質,給予5至8折優待。但大部分私立醫院並未完全按照規定實行。

  

  老人健康檢查項目及方式

 

  臺灣老人醫療福利措施之一。由「內政部」頒訂。規定了老人進行健康檢查的項目和辦法。但由於一般老人並不願意接受健康檢查,所以利用率相當低。

  

  老人精神福利制度

 

  臺灣老人福利政策之一,包括敬老活動、文教活動、休閒活動和志願服務活動四項。敬老活動主要有敬老免費乘車、敬老午餐、敬老遊園會、敬老禮品、長壽楷模和老人團體的表揚等。文教活動,主要有長壽學苑、專題演講、作品展覽、才藝競賽以及長壽叢書的編輯等。休閒活動主要由各社區的松柏俱樂部(長壽俱樂部)推動,有室內彈琴、下棋以及室外的操拳、郊遊等。志願服務分為兩種,一種是為老人服務的「老人在宅服務」,以無人顧及且缺乏生活自理的老人為主要對象,一種是由老人提供服務的「長壽志願服務」,是由65歲以下身體健康並具有服務熱忱的老人組成。這項制度旨在促進老年人精神生活正常化。

  

  臺灣地區精神醫療人力體系

 

  臺灣的精神醫療人力體系以精神科醫師為主,還包括臨床心理醫師,心理衛生社會工作人員、精神科職能治療師以及精神科護理人員。臺灣精神科醫師總數約為168人(1981年統計),其中72人在臺北市,17人在高雄市,12人在臺南市,9人在臺中市。四大都市加起來佔了總數的65%多。從每萬人醫師人數比例看,臺北為0.33人,花蓮縣為0.26人,臺南市為0.22人,高雄和臺中都為0.16人,其他各縣市都在0.10以下,分布極不平均,與標準每萬人擁有一位專業精神科醫生師相距甚遠。其他方面人力配置更為缺乏,臨床心理師有58位,社會工作人員有32位,職能作業治療師有52位,但這三類人員都未被政府當作專業人員,因此,在人員培訓上困難極大。在臺灣,護理人員約為758人,其中有436人領有執照,其餘322人則是所謂的護理助理人員,與標準護理人員應是醫師的6倍也相差甚多。人力不足是當前臺灣地區精神醫療方面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臺灣的保健措施

 

  臺灣醫療福利措施之一。包括防疫、一般防疫、食品檢驗、衛生檢驗以及環境衛生等五項。

  

  臺灣省社會救濟調查辦法

 

  1963年由臺灣政府頒布。規定臺灣省各縣市依照該辦法統一辦理貧民救濟。貧民的條件也趨於一致,使零散的貧民救助略成系統。該辦法對貧困戶作了如下界定:一級貧困戶,全家人口均無工作能力,也無收益,平時靠救濟為生者;二級貧困戶,全家人口中有工作能力者未超過總人數的四分之一,而其家庭總收入未超過全家最低生活費用二分之一者;三級貧困戶,全家人口中有工作能力者未超過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其家庭總收入未超過全家最低生活費用三分之二者。1978年,根據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該辦法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而對一些名詞也稍作了修改,如將「貧戶」改稱為「低收入戶」等。根據新規定,低收入戶,指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未超過最低生活費用者。而最低生活費由臺灣省政府參照前一年臺灣政府新公布的家庭每人平均所得三分之一這樣一個範圍來確定。

  

  臺灣地區醫療網計劃

 

  臺灣「衛生署」於1986年7月頒布,並將「中老年人病防治計劃」併入該計劃而成。旨在積極推動中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一般醫院將設置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特別門診,基層衛生所將在各社區設立防治中心,並與一般醫院密切配合,相互協調,使病患者獲得完整而持續的服務。

 

 

相關焦點

  • 臺灣社福團體將走上街頭抗議社會福利倒退
    中新網香港4月11日臺北消息:臺灣社福及弱勢團體連成一氣,向民進黨當局發出怒吼,不滿陳水扁執政以後,臺灣依然看不到社會福利願景,甚至出現福利倒退現象;在陳水扁就職滿周年前夕的五月十日,他們將走上街頭,向新當局要求安定的生活環境。
  • 臺灣老人福利多 保障制度覆蓋全社會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等地均推出了一系列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優待政策。如5月1日起實施的新版《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圍繞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優待、家庭贍養等內容,方方面面保障老人安度晚年。  相較於大陸,臺灣地區的老齡化程度更高。有數據顯示,臺灣在1993年便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估計到2018年,臺灣將成為高齡社會,2025年則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因此,如何養老,不僅是個人思慮,還是臺灣社會最關切的話題之一。無論是臺灣當局還是臺灣各地方縣市,在老人福利政策的規劃方面,都絕對不敢怠慢。看完下面這些福利措施,你應該會覺得在臺灣養老是一個不錯的體驗吧。
  • 臺灣,新增產檢假、放寬有薪陪產假等福利政策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勞動部長」陳雄文昨說,新增產檢假、放寬有薪陪產假等福利政策,先前已和企業溝通,且經估算,僱主負擔都在合理範圍內。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昨天上午初審「性別工作平等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朝野「立法委員」提議將有薪陪產假由現行3天放寬至5天,並新增5天有薪產檢假;也有「立委」提議讓女性每年除了30天半薪病假外,可多請3天半薪的生理假,「勞動部」皆表態支持。
  • 臺灣東海大學參觀考察江蘇無錫社會福利中心
    中國臺灣網4月25日無錫消息 日前,臺灣東海大學曾華源教授等一行專程來到江蘇無錫市社會福利中心參觀交流,8位資深社會工作專家就社會工作、老年人照護、殘疾人福利、機構服務等作專題輔導,無錫市200餘名社會工作人員聆聽了講座,並分組進行座談交流。
  • 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18年專題式工作坊報名!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中國大陸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專業人員培訓計劃鑑於臺灣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多年來與中國大陸的實際接觸經驗,以及與地方社福、教育機構主管、工作人員及家長之交流結果,發現目前大陸相關機構人員及家長已有較多研習的機會接觸到特教相關的專業知識
  • 少生可以強制,多生需要福利:人口老齡化與生育政策
    針對全球人口老化危機的悲觀言論,作者採用1990 年代末西方學界興起對於該論述的批判觀點,認為這些隱憂其實都是對預測指標(人口推估、扶老比)與衝擊面(醫療保險、公共年金)的迷思,並以此觀點來審視對臺灣社會老齡化問題。作者通過文獻研究的方法,首先梳理了臺灣人口老化危機的相關論述;接著從批判角度檢視臺灣人口老化危機的迷思與事實;最後提出臺灣面臨老化社會的相關政策建議。"
  • 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18年專題式工作坊報名通知!
    >中國大陸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專業人員培訓計劃鑑於臺灣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多年來與中國大陸的實際接觸經驗,以及與地方社福、教育機構主管、工作人員及家長之交流結果,發現目前大陸相關機構人員及家長已有較多研習的機會接觸到特教相關的專業知識,但大多是基礎概念的理論性課程,鮮少有實際操作的演練
  • 社會福利政策的新基本原則:「看護四邊形理論」及其研究課題
    關 鍵 詞:社會福利政策/福利多元主義/看護四邊形  作者簡介:周維宏,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除了醫療保障和貧困救濟,如何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逐漸成了世界各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基本內容。發展進程不一的各國曾經在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過程中先後制定了從家庭主義到社會主義等不同的社會福利政策原則,那麼最新的福利政策原則是什麼?有沒有一種世界通用的基本原則?
  • 臺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18年專題式工作坊報名即將截止!
    >中國大陸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專業人員培訓計劃鑑於臺灣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多年來與中國大陸的實際接觸經驗,以及與地方社福、教育機構主管、工作人員及家長之交流結果,發現目前大陸相關機構人員及家長已有較多研習的機會接觸到特教相關的專業知識,但大多是基礎概念的理論性課程,鮮少有實際操作的演練
  • 我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關於社區服務、親職教育、社會福利政策...
    我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
  • 我國3歲以下兒童照顧政策的系統性構建——臺灣地區0~2歲兒童照顧政策的發展路徑及其啟示
    「缺少家庭責任的社會政策是殘缺的政策,既不能使人們獲得完整的福利,還會造成社會的過重負擔。」因此,積極支持並努力發揮家庭的照顧功能,與發展託育服務體系並不矛盾。(三)深化性別平等、兒童權利和社會投資視角的綜合考慮3歲以下兒童照顧政策,從表面上看,是一項僅指向3歲以下兒童福利的單一政策。
  • @臺灣人才,關於來榕創業就業最新最全的政策福利,你都get了嗎?
    >學習實習的900多人  臺灣專家庫入庫專家164人這些數據和福州市出臺的吸引臺灣青年和人才來榕創業就業的創新政策舉措密不可分跟著人社君看看有哪些吧!搭建兩岸學子交流平臺     近年來,福州市人社局舉辦海峽兩岸百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在榕社會實踐活動,每年7-8月暑假邀請清華大學、臺灣大學等海峽兩岸知名高校博士、碩士來榕參加1-2個月社會實踐;     同時,還邀請臺灣高校學生來榕實習實訓,向每位學生提供每月2000-3000元的生活補助
  • 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與社會政策創新發展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對我國社會福利制度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社會政策如何創新發展以適應與滿足新時代的要求,緩解乃至解決當下最迫切的民生問題,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擺在社會政策研究者和決策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擬對此做初步探討。
  • 臺灣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抬起頭,陽光灑到你的臉上
    臺灣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抬起頭,陽光灑到你的臉上 2017-07-1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崔美霖 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紹信都管用的推薦書。」尤其在現如今這個看臉的時代,不少人都去追逐著所謂的錐子臉、歐式大雙眼皮等一系列流水線上的作業,為的是看起來更加美麗動人。
  • 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理論反思與戰略轉型
    二、早期社會福利制度的形成機制   對中國補缺型社會福利制度進行研判,首先應當明確的回答早期社會福利制度為何會繼承民政福利的傳統模式,為何會將社會福利制度定位為一項補缺型政策,為何以收入維持為主的社會保險制度會取代收入與服務並行的社會福利制度成為我國現行的主導社會政策。
  • 加拿大社會福利概況
    「北美楓哥」在加拿大生活了一段時間,對加拿大社會福利制度有了一點了解,下面對我所了解的做一個簡單的闡述。1. 社會福利金。社會福利金是加拿大社會福利體系中的基礎,可以理解為我國的低保政策。加拿大的牛奶金是政府用於給十八歲以下的孩子的一個免稅福利。每一個孩子從一出生到十八歲都可以申請領取這筆補助。2017年加拿大經濟和稅收非常好,聯邦政府把額外稅收的1/3劃撥用在了兒童福利、社會福利、中小企業的減稅上,這意味著2018年的牛奶金上漲。
  • 惠臺政策是給臺灣青年的一個歡欣鼓舞的禮物
    最近兩年,大陸出臺了很多惠臺政策,多數與在大陸的臺灣青年息息相關。例如2017年出臺放寬臺灣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為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臺灣學生頒發學位證書、在大陸工作檯灣研究人員可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開放12省區市為臺灣居民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區、開放在大陸就業臺灣同胞平等享有住房公積金待遇及參加社會保險。
  • 從「社會身份本位」到「人類需要本位」:社會政策的範式演進
    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福利的供給內容和覆蓋範圍得到了不斷擴展,但仍然存在著福利制度碎片化、福利受益群體之間待遇殊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現實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政策發展進入新時代,民生導向得到進一步強化,並且隨著精準扶貧、健康中國等重大民生戰略的推行,社會政策開始在反貧困、健康等領域實現重點突破,社會政策的覆蓋群體和保障水平進一步擴展和提升。
  • 臺灣各縣市 , 為什麼會有戶口優惠政策 ?..
    據臺灣《人口政策白皮書》和「國發會」推估,到2025年臺灣人口將達到峰值(2374萬人),65歲以上人口比例約佔20%;此後臺灣人口將進入衰減期,到了2061年人口約為1837萬人,65歲以上人口比例約佔40%。
  • 臺灣民團質疑蔡英文住宅政策:不要為選票討好年輕人
    原標題:臺灣民團質疑蔡英文住宅政策:不要為選票討好年輕人   中國臺灣網8月16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蔡英文當局上臺後,多項政策爭議不斷,「行政院長」林全決定親上火線,16日與各界團體展開對話,屆時將上場與林全對話的崔媽媽基金會(協助弱勢民眾租屋的社團組織)執行長呂秉怡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