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生可以強制,多生需要福利:人口老齡化與生育政策

2021-02-15 社工前沿論文大推送

「摘要:在2015年6月發行的《東吳社會工作學報》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莊正中發表了題為《告別悲觀主義預言?試論臺灣人口老化危機的迷思與挑戰》的文章。針對全球人口老化危機的悲觀言論,作者採用1990 年代末西方學界興起對於該論述的批判觀點,認為這些隱憂其實都是對預測指標(人口推估、扶老比)與衝擊面(醫療保險、公共年金)的迷思,並以此觀點來審視對臺灣社會老齡化問題。作者通過文獻研究的方法,首先梳理了臺灣人口老化危機的相關論述;接著從批判角度檢視臺灣人口老化危機的迷思與事實;最後提出臺灣面臨老化社會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於臺灣人口老化危機的論述可分為預測面(少子女化趨勢、高齡化趨勢)與衝擊面(醫療支出、年金財務)。

一、少子女化趨勢

主要表現為:進入超低生育率期,臺灣近些年生育數量和從生育意願一直呈下降趨勢,已低於正常人口更替的最低標準,這將導致未來總人口數的銳減;缺乏經濟性移民,因為人口密度高,平均薪資水平偏低,國際化程度有限,臺灣無法有效吸引經濟性移民。

二、老年人口進入高成長期

主要表現為人口老化速度急又快,臺灣現階段的人口變遷始於日據時代中期(約1920年前後),至1984年時完成人口轉型,在短短不到七十年的時間,人口歷經劇烈的變遷,完成西方工業國家費時近兩百年的歷程;高齡化程度高,高齡老人人口增長速度快過於一般老人;扶老比快速上升,根據推算,在2014 年成為老年潮,以及高峰生育期出生人口在2020年開始邁入老年,將進一步加深未來年輕世代的扶養負擔。

三、醫療支出遽增

醫療支出的遽增主要表現為老年人醫療費用至少為非老人或全國平均值的三倍,老人平均醫療次數與費用較其他年齡層人口。

四、年金面臨財務危機

雖然臺灣社會安全制度經過一甲子的發展已漸趨完善,但老年經濟安全制度到了1980年後才有明顯的「福利擴張」,就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而言,臺灣約落後歐洲福利國家一個世代,因為長期受到政治力左右,現行各項年金方案普遍採取低費率、高給付的制度設計,使得臺灣年金制度面臨難以維繫的困境。

針對以上關於臺灣老齡化的危機的研究,作者認為依據扶老比來推論人口老化危機的論點有其局限性,對其結果必須審慎解釋。因為該指標忽略考量扶幼比下降趨勢、賦閒人口、老人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以及生產力的影響等因素;其次,雖然人口老化在本質上會逐漸推升總體醫療費用,但對醫療支出影響有限,因為人口老化造成之醫療支出上升是來自於「高臨終成本」,而非單純的年齡所致;另外,人口老化雖會提高年金支出,但只要透過與時俱進的改革,不必然會引爆年金財務危機。

一、提高生育率須對症下藥,包括提高福利預算,對寬鬆的《優生保健法》嚴格把關、提供完善的懷孕諮商、輔導及領養管等。

二、增加青壯人口的勞參率。勞參率的趨勢比老化速度對經濟扶老比更有影響力,提高中高齡勞參率,增加婦女的工作時數、提升低就業率群體的勞參率、獎勵年輕移民、提高年金的法定退休年齡,透過修法讓小學教育提早一年入學或是縮短高等教育與研究所教育的修業年限等生育步調政策,都將有助於提高總生育率,且減輕未來青壯年的扶養負擔。

三、提升生產力與經濟成長。藉由投資教育、訓練、終身學習等作法,將有助於提升勞工的生產力與薪資水平,減緩未來勞動人口日益減少的衝擊。

四、減少「無效醫療」。針對無效醫療資源浪費的情況,加強推廣長期照護與安寧療護,將可有效舒緩人口老化引發之醫療支出擴張。

五、去政治化的年金改革由於部分國家欠缺年金改革的行動,使改革的急迫性受大眾媒體關注。臺灣在邁入民主多元化的社會後,各種利益團體為爭取權益而紛紛崛起,導致年金改革舉步維艱,反觀,瑞典與南韓卻能夠透過年金改革使得制度可永續運作。其中,Kok & Hollanders(2006)認為,瑞典透過年金改革過程與年金制度的去政治化(depoliticised)策略,有助於改革的運作,如何從先進國家汲取避免政治影響力的機制與策略,將是臺灣未來推動年金改革的第一要務。

本文的主要研究發現有兩點:(1)由部分先進國家的經驗顯示,人口老化可能引發健保與年金的財務問題,但不必然會導致危機。人口老化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執政者的改革意願與能力;(2)面對臺灣在年金改革的困局與社會文化的差異,西方「樂觀」看待人口老化的論述,恐無法完全套用到臺灣社會。

臺灣地區的超低生育率一直頗受矚目,臺灣可說是世界最低的生育率的地區之一,目前臺灣也面臨超低生育率及接踵而來少子女化等問題,該文發現臺灣和南歐地區的人口和社會發展有雷同之處,遂對南歐情況進行了分析。

有學者認為超低生育率和社會自由主義和經濟去管制化有關,影響有二:提供女性在家戶之外的性別平等機會;兩性在日益競爭的勞動市場中能選擇避免風險。但是女性仍然承擔了家庭照顧的大部分責任,女性小心控制生育率,延後家庭組成時間或生育較少子女。

低生育率和國家福利政策息息相關,政府介入多元保障勞工就業和薪資,確保勞工可以照顧妻兒,此時僱主不需花費過多心力來照顧員工的家庭生活。如果年輕世代想維持經濟穩定,必須獲得較佳的工作,而換得良好工作依靠投資人力資本(教育),則延後了組成家庭的時間。

南歐國家的福利國家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如低度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預算偏重年金制度的支出、家庭是資源重分配的重要單位、女性承擔福利服務提供的責任等。有學者認為,福利社會與福利國家間,或在福利國家與市場間的特殊安排對個人的保障可能都少於家庭的貢獻,在福利國家受到經濟衝突時,女性則成為主要的福利服務提供者。

南歐國家的基本福利提供仍以家庭為主,女性為主要的照顧者,其中比較特別是親屬連帶的代間關係緊密。國家對家庭的需求是長期的漠視,當工作女性有兒童照顧的需求時,親屬網絡就立即發生功效,國家只有在家庭親屬關係皆失效的情況下才會介入。

其次,可以從青少年跟父母同住的比率來觀察南歐親屬連帶的家庭照顧方式。當代歐洲青年人有延長與父母同住時間的趨勢,其中南歐國家的離家時間最晚,這種趨勢的背後反映了教育年限的延長,加上剛畢業的青年人在勞動市場找工作不易,較難在短時間內擁有自己的房子,與父母同住可以減少祖屋成本,當然也可能延後了結婚成家的年齡。

所有先進國家中,女性仍然擔負大部分的兒童照顧責任,家務照顧工作可能某種程度限制了女性參與勞動市場。而當女性必須展現良好的工作績效,以維持自己的職位與社會資本,有時候只好在生育與工作之間做選擇,因為即使生了小孩,缺乏育兒支持的協助,兒童照顧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即是最直接面臨的難題。此時必須由國家發揮一定的角色來支持女性育兒問題。

然而南歐國家在轉型過程中這種角色仍是缺乏的,家庭被視為一個主要福利輔助性制度,女性則被賦予要承擔主要就的照顧責任。因此,這也充分說明在後工業社會下,家庭主義性越強烈的國家,較容易呈現低生育率、低女性勞動參與率的現象,而面對的挑戰在於,女性以無聲的回應後工業社會下,工作與育兒的困境,晚婚、不婚、延遲生育與丁克族可能是其結果。

南歐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多靠保費維持,就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率來看,所有南歐國家皆低於歐盟國家的平均水準。南歐國家由於屬於親屬連帶的關係緊密,成員間的支持是家庭的福利來源,同時也看出女性在這樣的體制下所有面臨的困境,國家所提供的支持保障少,女性的勞動參與增加之後的照顧工作使女性陷入兩難的困境。

從南歐國家的兒童照顧支持相關政策而言,作者發現即使在強調家庭自助、親屬連帶的南歐國家,倘若政府願意提供較豐富的支持方案,其政策效果除了有較高的女性勞動參與之外,也有較高生育水準的可能。

後工業時代的經濟促使服務就業、彈性生產、非典型工作增加,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使得傳統男性養家的家庭形態逐漸成為雙薪家庭形態。當過去的無酬照顧者面臨工作與家務雙重負擔時,若無外部的支持,女性在工作與生育間的理性選擇下,生育意願降低是可以想見的。

反觀臺灣,可提出部分南歐經驗作為參考:(1)就業政策必須朝向彈性安全的概念,讓女性即使從事部分工作時工作也有保障;(2)提供給新的育嬰假;(3)鼓勵男性共同承擔照顧工作,可透過父職假與父親津貼的安排,促進兩性平等;(4)津貼與稅制的個別化,改變過去以家庭單位的給付;(5)提供費用合理、具可近性兒童照顧服務。總之,國家政策應著重在就業、所得的維持、性別平等以及照顧服務等友善的家庭體系方向規劃,減輕女性在工作與育兒兩難的困境,或許能帶來提高生育率的間接效果。

(這是社論團隊.社會工作小組的第19次推送)

文獻來源:

莊正中,2015,告別悲觀主義預言?試論臺灣人口老化危機的迷思與挑戰,《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8:75-108.

黃曉薇、劉一龍(2009)。生育、女性就業與兒童照顧支持方案─以南歐模式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149-194。

文獻整理:吳煥琳 安之


「社工前沿論文大推送」是社論團隊.社會工作小組負責管理和維護的微信公眾號,本公眾號專注國際社工發展前沿,聚焦社工研究方法與規範,致力於政策與實踐的反思。每周為你推送最有價值的社工論文乾貨,我們不生產論文,我們只是論文的搬運工。

社論團隊出品.2015|社工前沿論文大推送

相關焦點

  • 中國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口政策?實行家庭自主生育
    到2030年,年度出生人口數如果降至1200萬甚至更少,也是意料之中的情況,對此人口學界已有共識。如果沒有新的政策調整,每年生育2000萬的人口目標一定不可能實現。此外,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社會的常態。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因計劃生育而提前出現,隨著人口轉變的完成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已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之一。
  • 「人口警報」拉響!2021年一旦全面放開生育,你會多生嗎?
    為了促使年輕人多生孩子,多地也出臺相應的政策與福利,總體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期盼出生人口能夠增長。然而,繼國家放開「二孩生育」政策後,出生人口率沒有迎來增長,反而卻在下降。據有關數據統計,2016年出生人口為1786萬人,這是繼放開二孩生育政策後,出生人口首次迎來增長。
  • 不生二胎就要罰錢?專家提出強制繳納生育基金,網友意見非常大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最近幾年,我國出生人口出現下降趨勢,大家知道我國是人口大國,出生人數的減少應該是一件好事,其實不然,新生人口減少,也就意味著將來青年勞動力是減少,人口老齡化會越來越嚴重,未來會出現經濟發展緩慢、養老問題嚴重等情況。
  • 全面放開生育政策,這些年輕人仍然選擇只生一個
    最近,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調研全面放開生育政策。據有關方面的消息透露,新的政策將落地,估計從2019年開始,我國廣大育齡婦女,將不再受到生育限制。這將預示著實施了40多年的有限生育政策,將真正成為歷史。據楚有微詞分析,國家此次放開生育政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 你願意為福利生娃嗎?
    在生育率低迷不振、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日,國家應該向願意生娃的家庭提供可靠的生育福利。一對夫婦生不生娃,生幾個娃,可以說是私事,但是,無數對夫婦的生育意願加總起來,便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與人口結構,而一個國家的生育率與人口結構,又直接關係到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能否保持健康發展,進而又會回過來影響個人的命運。簡單地說,你不生娃不會影響什麼,但若是有三分之一的育齡夫婦都不生娃,這個社會就會出現大問題,並且影響到你的工作機會、經濟收入、養老福利。因此,說生娃是國事,毫不誇張。
  • 任澤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央對人口問題有了新的全面認識,但仍有不少人以各種理由反對生育政策調整,政策阻力很大。人口形勢因政策拖延而愈加惡化,2016-2019年一孩出生人口大減近40%,隨著未來二孩政策效應徹底消失等,中國總和生育率恐下滑至1.0-1.2左右。
  • 生二胎「福利多」?國家為你「養孩子」到6歲,又給產假又給錢?
    加上人口老齡化的風險是巨大的,因此近年來國家開始鼓勵年輕人生育。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 縱觀世界各個發達國家,其實發達國家的人口總量並不大,而且人口增長率非常緩慢,但這也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例如,日本經濟非常發達,但日本政府卻一直被人口老齡化所困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還採取了許多措施來緩解社會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 國家新增四項福利,生了二胎就能領,要不咱再生一個?
    我國一直都是人口大國,前些年更是需要計劃生育來控制人口,堅決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一家一戶只能生一個孩子。受限於政策要求,很多想要生兩個孩子的夫妻也都無可奈何,直到二胎政策開放才能夠彌補遺憾。但事實上,還是有很多家庭並沒有積極響應二胎政策,由於種種原因只生了一個孩子,也只想生一個孩子。
  • 2021年起或將全面放開生育限制!中國已拉響「人口警報」
    柘城縣衛計委的做法確實沒有違背政策,但與當下鼓勵生育的潮流相悖。一方面人口老化、生育率低迷需要鼓勵生育,另一方面重罰三孩家庭,這不僅將導致公眾的認知混淆,也會導致官員的執政混淆。不可否認計劃生育政策在當時的環境下有其歷史意義,但用行政力限制公民生育自由的做法,不應是長久之計,應該順時順勢放開。需要強調的是,公民的生育自由,包括生的自由,也包括不生的自由。
  • 獎勵生育政策來了,你願意生二胎嗎?
    對此,一位剛生完「二孩」的網友表示,獎勵生育的政策必須具有相當的力度,才有可能促使原本糾結生不生二胎家庭下決心。在她身邊,不少同齡人連一胎都不願意生,如果只是泛泛的政策鼓勵,很難改變年輕人原有的生育取向。
  • 義大利式生育困境:福利缺位時,女性只好選擇少生或不生
    汪洋選擇翻譯這本書,是緣於她對女性成為媽媽後各國出臺政策的關注。她說,瑞典從昔日「大男子主義流行」到如今共同育兒,成功轉型的背後顯示了政府的決心。而義大利從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滑到最低,如此大的反差背後則表明,當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缺位時,無助的女性只好選擇自我保護,那就是少生或者不生。
  • 二孩政策提出,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不生?
    最近,專家建議開放三胎政策的事火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社會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衛生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並且經過了長期的抗戰,沒能控制好人口的增長,導致人口增長迅速。70年代開展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80年代,除少數民族外,其餘實行一對夫妻只能生育一胎的計劃生育政策。
  • 多地生育政策調整:延長產假髮補貼 甚至允許生三孩
    但「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兩年多來,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雖有上升,但並起到沒有十分明顯的提振作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第一年,即2016年,全國出生人口1786萬人,出生率為12.95‰,自然增長率為5.86‰。
  • 中國人口警報已拉響,2021年起或將全面放開生育?人們會生嗎?
    中國人一直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所以,在過去多生多育是一種常見現象。建國後,隨著社會安定,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又迎來了生育高潮,人口從4億激增到1982年的10.09億,佔世界總人口的21.96%。這種趨勢如果不加控制,那未來人口規模將失控。
  • 各地出現二孩福利政策,延長產假、生育津貼、0-3歲補貼奶粉錢
    (註:本文為小旺仔農業獨家原創內容,侵權必究)自從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二孩出生增長顯著,但是據小編查閱相關人口普查數據,發現二孩政策並沒有得到育齡人群的普遍響應。可是國家有需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缺乏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於是最近各地出現了對「二孩政策」的福利政策。因為各地的政策不同,這裡拿遼寧省新政舉例,雖然有些條例並不具體,但是可以看出政府還會有進一步的動作:1. 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二孩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
  • 再說一次,沒錢更要多生娃!
    日本雖然沒有強制的計劃生育政策,但是在配合這些「人口機構」消滅本國人口增長方面不遺餘力,施行了從社會保險基金中出錢派發避孕工具以及各種避孕藥品,廢除家庭補貼與孩子撫養補貼等等措施。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反生育政策鼓勵了知識分子、文藝界的反生育傾向。
  • 多地生育政策調整!延長產假髮補貼 甚至還讓生三孩
    多地延長產假、發放生育補貼▲人民幣 中新經緯黃昂瑾攝從「雙獨二孩」「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經過十幾年循序漸進的調整,生育孩子的權利正逐步回歸家庭。但「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兩年多來,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雖有上升,但並起到沒有十分明顯的提振作用。
  • 生娃上升到國事:政府要下多少血本,才能讓民眾多生?
    為解決人口問題,各國政府為國民提供了休假、榮譽及生育津貼等多項福利,期望藉此提升本國新生兒數量。說到「全面放開生育」,想必大家都不會對其感到陌生。在最近的幾個月,這個詞早已成為媒體間傳播的熱門話題。畢竟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上升、經濟主力人口繼續萎縮的今時今日,提高國民生育率已成為這個時代不能迴避的新任務。人口是國家最重要的核心資源之一,直接關係到國家未來的延續性。
  • 中國生育危機|黃文政、梁建章:促進生育絕不能靠強制
    第一部分「急劇控制人口數量帶來的必然結果」,從老齡化加速、性別比失調、婚姻的年齡和地區擠壓、及養老問題等四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現有人口形勢所隱藏的危機。第二部分「調整人口結構是計劃生育工作當務之急」則提出了三項具體建議:全面放開二孩生育、城市農村應採取相同的生育政策、制定並出臺有利於年輕人生育二胎的政策。
  • 五大信號預示全面放開生育臨近,你生嗎?
    我們此前推出了《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拯救中國人口危機刻不容緩》等系列中國人口生育報告,並做了兩次十多萬人的問卷調查,情況不容樂觀,因此,我們建議高度重視並採取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的相關政策措施。1980年9月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呼籲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1982年9月,計劃生育國策被寫入中共十二大報告,並在同年12月落實到憲法。自此,「嚴格一孩」計劃生育國策開始長期推行。  根據《公開信》,當時中央預期只執行三十年計劃生育就調整,原文是:「到三十年以後,目前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就可以緩和,也就可以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