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聽江南》是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響應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目的是努力讓優秀的江南文化「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走進長三角。從3月14日起,聽江南節目推出《走青浦鄉村,聽江南之美》系列專題,共同感受江南生態村的生命力,每周六早上9: 00在FM90.9與您不見不散!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古韻江南造就綠色生態,亭臺樓閣積澱紅色文化。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江南小鎮練塘鎮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同志的家鄉,以「紅色、綠色、古色」為特色的「三色練塘」也是這個魚米之鄉的亮麗名片。
在小橋流水、樹木蔥蘢的練塘鎮,坐落著一個原生態的江南小村落,這裡翠竹繞村、曲徑通幽,「一橋一寺一遺址」的古蹟更彰顯其清晰而又深刻的歷史脈絡,百畝竹林惹人醉,富民精神煥生機。
今天的節目,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練塘鎮東厙村,聽聽這個在鄉村建設中屢創佳績的江南古村,究竟有著怎樣的富麗風光?
所謂「一橋一寺一遺址」,指的是東厙村裡的瑞龍橋、莊嚴寺和金山墳遺址。明朝的「瑞龍橋」歷史綿長,元朝的「莊嚴寺」古剎禪修,北宋的「金山墳」遺址尋根問祖,各有各的古韻,而合在一起,便聯結起了東厙村年代悠久的歷史文脈。
近年來,東厙村立足於古文化資源,為熔煉鄉村「新內涵」而令古色增香。上溯至殷商時期的「匍經」如今已被列為青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門民間醫術,匍經以中醫推拿穴位為病理基礎,通過全身推揉按摩達到舒筋活絡的效果。在地處長江三角洲,常年氣候溫暖溼潤的練塘鎮,這門推拿手藝對四、五歲以下的幼兒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東厙村開闢了匍經館,時不時還有大人帶著小孩前來做小兒推拿治療,因為匍經正面臨著後繼乏人的憂患,東厙村的匍經傳習所無疑讓這門傳統文化重放光彩。
在東厙村裡,建於明朝的瑞龍橋挺拔佇立,煥發著新的生命色彩;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山墳古文化遺址帶我們穿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麼多歷史文化脈絡,都罕見地集中在東厙這一個村的時間長廊中留下印記,並流傳至今。
不僅如此,竹韻館也是東厙村的一大文化寶庫。通過展示農耕工具喚起百姓心中的鄉愁,傳承竹編文化成了東厙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步重要足跡。
東厙村書記 錢麗:
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當中呢,充分考慮到我們這個歷史遺蹟的一個特點,打造了一些特色的景點,包括我們的巾幗鄰裡苑,主要是依託我們的古文化來弄一些書法的體驗在裡面,一個書法的展示。
古色增香,志願增光,歷史文化在東厙村裡綿延不絕,文明之風更是傳遍東厙村的家家戶戶。東厙村推出「愛心助力」項目,組織開展「送粽子、送狀糕、送對聯、送福字」等系列活動,還積極參與「愛心編織」活動,通過親手編織羊毛衫、圍巾給貧困兒童送去溫暖,用一針一線和真情傳遞愛的力量。同時,以「巾幗先行」為主題,促使社區女性身份轉變,展現巾幗風採,推出「溫馨驛站」項目,組織社區婦女開展免費理髮、修車修傘等公益活動。
傳統文化繼承了江南古韻之魂,志願活動促成了現代文明之風,一首鄉村風尚變奏曲在東厙村內響起。
深厚的歷史文化是東厙村古色古香的底蘊積澱,新時代的田園農耕文化也讓東厙村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菌菇種植、果園種植、花木培植,這些傳統農業在東厙村產生了怎樣的煥新改變?《走青浦鄉村 聽江南之美》正在為您講述東厙村的現代農耕建設之路。
為優化村內生態環境,厚植鄉村「新優勢」,東厙村在農、林、水、路、田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治理改造。通過土地流轉,農業生產設施日趨完善,現代化農業生產水平也正不斷提高。
東厙村書記 錢麗:
我們東厙村呢,因為地理位置的一個優勢,我們毗鄰現代農業園區,然後我們村的農作物呢,主要是以水稻,果園,花卉,還有一個菌菇為主。
林下科普教育菌菇採摘體驗基地、水稻研發基地、野龍果業、花卉培育基地,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東厙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內涵。
錢麗:
菌菇基地嘛,可以由小朋友過來採摘,在裡面體驗一下菌菇基本的生長過程,這樣的介紹讓小朋友既能夠聽到相關的科普知識,又能體驗到採摘的那個過程,豐富了我們美麗鄉村的一個內涵。那下階段呢,我們也在跟他們進一步對接,是不是可以把它融入到我們美麗鄉村,就是美麗鄉村遊加上採摘體驗這樣一個有機結合。
與東厙村合作的上海野龍果業盛產翠冠梨、秋月梨、日本甜柿,因為東厙村地處黃浦江上遊水源保護區,空氣清新,水質優良,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對果園種植而言非常合適。在盛產農產品時節,東厙村還會舉辦採摘節,將農業與第三產業巧妙結合,同時依託技術,進行科學種植。
野龍果業種植戶謝金祥:
我們種植的這些水果,還有技術都是通過改良,然後呢自己發酵的有機肥,種出來水果的話就跟人家都不一樣。我們以有機肥為主,以有機葉面肥為輔,在除菌酵素中加入牛奶、豆漿、雞蛋等自製的獨特有機生物肥料。你要有好的果子,必須果樹要健康。
農業特色不僅為東厙村帶來了優質的發展動能,更為村民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徑。
錢麗:
因為林下菌菇基地和果園正好在村內,老百姓呢也比較方便,就是幫助老百姓呢,提供了很多的就業崗位,也確實給老百姓增加了一部分的收入。因為以前減量化之後,老百姓就近的崗位相對比較少,所以菌菇和果園在這裡的話就為我們老百姓提供了就近的就業崗位,老百姓還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們就在家裡附近,一方面對家裡面還是可以照顧得到,然後工作兩不誤。
精心組織,精細引導,一張藍圖繪到底,曾獲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健康村、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等榮譽稱號的東厙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又孕育了怎樣的鄉村「新氣象」?《走青浦鄉村 聽江南之美》正在播出。
春風送暖入東厙,處處美景入畫來。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後,東厙村以「規劃先行、適度超前、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的工作思路,堅持黨建引領,按照「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力以赴」的工作要求,不斷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公共設施、補齊「三農短板」,為的就是讓創建成果惠及廣大村民。
東厙村書記 錢麗:
鄉村建設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一個呢是項目建設,通過我們村莊改造的項目提升,對我們河道兩邊進行了石駁岸的修築,對村級道路進行了修繕和拓寬,對我們瑞龍橋周邊的節點進行了提升,做到路面硬化、路燈亮化、宅前屋後的綠化,通過基礎設施提升了我們鄉村的面貌。
在整治工作中,東厙村創建了「瑞龍同心」的黨建品牌,如今的瑞龍橋,不僅是東厙村的一塊歷史瑰寶,也成了村委幹部和村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錢麗:
我們主要呢是通過發揮一個黨建引領的作用,開展了一個人居環境整治、公共安全整治和生態環境整治「三大整治」的一個工作,我們以五心工作法,所謂的五心呢,就是我們的組織關懷心、黨員先進心和群眾滿意心、黨群合作心、人人監督心這樣一個五心工作法來形成一個組織帶黨員,黨員帶群眾這樣一個良好的創建氛圍。在大家一起的努力下,我們也是第一批通過了區的一個三大整治的驗收工作。
為了打造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美麗鄉村,東厙村對未來的村莊建設發展也有著明確的目標。
錢麗:
因為現在長三角一體化也非常地火,非常地熱,那我們呢,因為東厙村地處練塘的西南,正好旁邊呢也跟浙江交界,那我們後續呢也在想是不是有這種可能,我們也要融入到那種長三角一體化的大環境下,我們也過去取取經,看看黨建啊,還有這種社會治理,類似於這方面一起去取取經,尋求更好的一個發展。
繼承江南鄉村文化的「魂」,創出新時代田園鄉村的「味」,東厙村的鄉村振興之路自然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塘 前 魚 蝦 跳
燕 繞 馬 頭 牆
波 連 烏 篷 船
笛 鳴 巨 輪 航
以上就是本期節目的全部內容。下期節目讓我們繼續在水鄉稻田裡找尋江南聲音,感謝您的收聽,再見!
《聽江南》
FM90.9
東廣新聞臺長三角之聲
周六9:00播出
文:東方廣播電臺路平工作室
圖:區農業農村委辦公室 東厙村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