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孩子,回家吧》,是誰拯救了網癮少年,是他們

2021-01-12 蜜蜂電影人

哈嘍,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孩子,回家吧》,其實我們在電影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個電影的主線是孩子,孩子永遠是一個讓人深思的話題。我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人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給了最親最愛的人,很不幸的是,這個錯誤大多數人都犯過,但是應該把最好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家才是你最終的歸宿,家人才是你永遠的依靠 。

與文章無關

這是一部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影片一開始地鐵上、公交上和校園裡,各個階層的人都在低著頭痴迷地玩著手機,導演以直觀的手法反映了當今社會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網絡對人的危害。與其他同類型講述網癮的電影相比,這部影片不僅從大方向上闡述了網絡時代給人們帶來的毒害與弊端,更細緻地取其中一個家庭為例,詳細論述,當網路遊戲進入這個家庭的時候,給這個家庭的父母、孩子帶來了嚴重的身心毒害。最為可貴的地方,是這部影片最終給出了解決網癮的實際路途,這是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都極有益處的一部電影。

與文章無關

主人公李新光是一個十七歲的中學生,一向以好成績回報父母的上進生,卻被「網路遊戲」侵蝕、毒害。自從染上網癮,他整天泡在網吧裡「遊戲人生」,沉浸在遊戲的世界裡不知今夕是何夕。以往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夢想都在遊戲的腐蝕下蕩然無存。每天與電腦親密無間,形影不離,好好的學業也在遊戲中荒廢……

與文章無關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讓新光能脫離網癮,父母啥招都想了,也打了、也罵了、送網戒中心還怕孩子受到非人待遇。再三商量,父母決定借錢送新光去高價位的封閉式學校。本以為進了封閉式學校,孩子就能遠離網絡了,沒想到新光卻在壞學生的引誘下翻出困住他的高牆大院,再次馳騁在遊戲的戰場上。

看著原本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兒子在網路遊戲的毒害下,變得越來越頹廢;原本乖巧懂事的兒子、變得越來越難溝通,甚至和父母之間沒有了共同話題,因著父母的管教成了仇人,一張口說話就帶著火藥味,這一系列的變化真是寒了父母的心。看著沉迷網絡不能自拔的兒子,父母真是操碎了心,卻一點辦法也沒有。這些劇情的發展特別觸動人心,讓人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劇情中,尤其是對於有相同經歷的人,看得更是如同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一樣。不得不說這部影片的所有工作人員和演員都是用心在演繹這部影片,才能讓人如此的感同身受。

與文章無關

總結:這部影片最精彩的看點就是主人公父母尋找真道的過程,以及主人公掙脫網癮,重新做人的過程。他們就如何擺脫網癮展開的交通中,以全能神的話直接揭露現實人類生存狀況的幾方面問題:父母與兒女之間相處不來的問題?人類發展到現在是如何被敗壞的?特別說到因著科技發達,各種網路遊戲已經成為毒害現代人的頭號殺手,撒但利用遊戲裡的色情、暴力、詭計、交易等迷惑人,導致人的野心欲望越來越膨脹,變得越來越敗壞、越來越沒有人樣。面對這種困境,全能神的話說出了問題的根源,也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路途。

相關焦點

  • 我採訪了三個從網癮中心出來的少年 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文中,網友雷斯林分別對三個從網癮中心走出來的少年進行了採訪,講述了他們當年在「網癮治療中心」的遭遇,以及「電擊療法」對他們後來生活帶來的影響。有人猜測說可能是被網癮少年盜號了,網癮少年的報復。但在我看來卻更像是幫他管微博的少年的一次反抗行為,如果真是如此,那真的很為這位少年擔心。
  • 因網癮導致的惡性案件接連發生 拿什麼拯救孩子(圖)
    拯救訓練營裡受傷的孩子。(資料圖片)  8月24日,福建泉州市發生一起命案,因懷疑對方偷了自己在網路遊戲中的裝備,17歲少年將對方殺死。  在此22天前,廣西年僅16歲的學生鄧森山在「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戒網癮時,被毆打致死。
  • 拿什麼拯救你,網癮孩子
    □河南日報記者湯傳稷網癮少年讓家長苦惱9月11日,正是學生在校正常學習時間。來自方城縣的14歲少年文文(化名),因為治療網癮,只能在鄭大一附院精神醫學科接受治療。談起文文的病情,文文的媽媽痛心不已:「孩子有點內向,以前常玩手機,我們沒在意。今年疫情期間,孩子上網課,我們只有把手機給他。
  • 網癮少年訓練營離奇身亡事件再調查
    導讀  廣西桂林市資源縣一名16歲的網癮少年,在進入「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戒除網癮10多個小時後離奇身亡,引起社會強烈反應。記者在深入調查中發現,這種事情的發生絕非偶然。目前,「網癮戒除」培訓機構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評價標準,培訓機構可以說是「泥沙俱下」。
  • 如何用電影,拯救一個輟學少年?
    所以,在《曾經少年》這本書裡,當16歲的兒子聽到父親說,「要是你不想再去上學,那你可以不去」時,他以為父親會提出什麼過分的交換條件。但實際上,父親唯一的條件,就是他們每周要一起看三部電影。父親之前是一個影評人,看電影其實就是他和兒子溝通的方式。
  • 《小綠和小藍》第四集觀感:那些年,誰還不是個網癮少年
    熟悉的街邊網吧圖片,某雞的爆炸新聞,相信大家一定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吧(/滑稽.jpg)。在這些充滿青春氣息的回憶中,不知道為什麼,小編倒是有一種莫名的感慨。在那個魔獸、星際、紅警橫行的年代,誰還不是一個網癮少年。為了玩上那一小會兒的電腦,總是竭儘自己的才智,和父母鬥智鬥勇。時不時也會因為沉迷遊戲而被父母數落責怪。
  • 網癮少年試穿哈佛博士袍
    本報訊 (記者丁文亞)3月3日下午,20多名網癮少年搶著戴上哈佛博士帽、穿起博士袍,過了把博士癮。  3月3日下午,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學會會長、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嶽曉東博士受邀出現在中國最大的網癮戒除機構——中國青少年成長基地,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在此接受心理治療的24名網癮少年共同制定「生涯規劃」。
  • 怎樣讓網癮少年變成學霸
    (原創)一、孩子為什麼會有網癮?1.與家長缺乏溝通與互動溝通越少,家長對孩子了解越少,家長了解越少,對孩子越感覺無從下手,與孩子交流越難於找到交流點。交流越少,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距離越遠越陌生。家長心中,孩子是心頭肉,疼不夠,愛不完。家長心中,孩子就應該是學習狀態中,看到孩子玩一會兒,心中就急,忍不住就問:作業寫完了嗎?
  • 電擊怎樣拯救網癮少年|大象公會
    在當代中國,電擊似乎能包治一切精神疾病和精神領域的「疾病」,不僅可以戒斷網癮,還被一些機構拿來矯正抽菸、喝酒、晚婚、同性戀等。▍親自電擊「網癮少年」的楊永信 / 視頻來自 CCTV-10 節目《網癮治療專家 楊永信》電擊為什麼如此全能?它的依據又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得從精神科的兩種刺激奇妙的療法說起。
  • 為什麼從前常見的「網癮少年」,現在銷聲匿跡了?一網管講出實情
    為什麼從前常見的「網癮少年」,現在銷聲匿跡了?一網管講出實情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父母老師在你的耳邊不停的嘮叨著:「不要和那個誰誰誰玩,他可是不良的小孩,天天就會玩電腦,家裡人也不管教,都有網癮了,後悔都來不及……」甚至有很多家長會把自己的孩子送進管教所讓這些管教人員來管理自己的孩子,戒掉網癮;但是這「網癮少年」四個字仿佛就像非主流的時期一樣長遠了,現在很少會有人說誰誰誰身上有網癮,為什麼現在很少有網癮的孩子了呢
  • 對青少年網癮的解讀
    如今,網癮不僅是家庭問題,更是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網癮少年」依舊無法根治,如何拯救「網癮少年」還必需認真分析一下網際網路、網吧經營者和「網癮少年」三方面的情況,只有這樣才幹對症下藥,才能真正拯救「網癮少年」。
  • 誰家沒個網癮少年,看高考狀元如何對抗網癮
    湖南雙胞胎高考狀元上熱搜,兩個孩子一個考上了清華,一個考上了北大。又是一對「別人家的孩子」。當被問及學霸的秘訣時,兩兄弟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遠離電子產品。去年有媒體針對68名高考狀元及其家人進行了專題採訪,他們的家庭教育和自身都有一個相似點:高度自律。
  • 「打通小康生活最後一公裡」系列報導④ 拿什麼拯救你,網癮孩子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湯傳稷網癮少年讓家長苦惱9月11日,正是學生在校正常學習時間。來自方城縣的14歲少年文文(化名),因為治療網癮,只能在鄭大一附院精神醫學科接受治療。談起文文的病情,文文的媽媽痛心不已:「孩子有點內向,以前常玩手機,我們沒在意。今年疫情期間,孩子上網課,我們只有把手機給他。
  • 孩子有網癮=廢了?逆向思維告訴你,如何戒除網癮
    17年,變形記中的網癮少年李錦鑑,毒打老師和親媽!在學校老師阻止其看小說,一拳揮向老師,在家,其親媽讓其少玩遊戲,他直接將親媽掀翻在地,並在事後揚言:超想打她。這體現出來的是一個錯誤的家庭教育,父母對其溺愛的方式,讓其養成了囂張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的性格。前兩年,17歲的小新(化名)為了偷錢去上網,將親奶奶砍死,將爺爺砍成重傷!
  • 案例:「網癮少年」的自我救贖
    就在一年前,他還被別人貼著「網癮少年」的標籤,如今他是該校重點班的學生,學習成績排名靠前。   「我對遊戲不上癮,就是對網絡小說上癮,喜歡看玄幻類的作品。」劉小志告訴記者,在虛擬世界裡他感到無比快樂。   見過父親摔電風扇,也習慣父母打架……這是他內心揮之不去的陰影。
  • 在線教育,正在打造新一批網癮少年
    筆者在近距離和甜甜相處一晚後,不由感慨,技術,開啟了孩子的童年,但技術也正在培養一批新的網癮兒童。誰在助力網癮兒童的煉成?那麼,究竟是誰將兒童們推向網絡的?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幾乎是中國父母們眼中的金科玉律了。前程無憂在2019年曾經做過一項前程無《2019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調查顯示,38.8%的受訪家庭用於子女校外教育和培養的投入佔家庭年收入的2-3成。
  • 「電競勸退」興起背後,是「網癮少年」家長的無奈與押注
    為了幫孩子戒斷網癮,一部分家長開始尋醫問藥,甚至極端地將孩子送進網戒學校,藉助物理手段戒除網癮。但是,網戒學校所採取的戒斷手段要麼效果不佳,要麼就是「反人類」甚至引發爭議。同時,強制將網癮青少年送往網戒機構的方式,也嚴重破壞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從而導致家庭危機頻發。
  • "網蟲"變成陽光大學生 現身說法欲幫忙網癮少年
    前不久,王舜召在網上看到本報一篇報導,講的是東方一初三學生因沉迷網路遊戲多次逃學,他立刻與記者聯繫說,他有過同樣的經歷,願意現身說法,把自己以前沉迷網癮的經歷公布出來,並願意在寒假回鄉期間與小網蟲們面對面交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他們戒除網癮。  1月19日,王舜召從雲南回到海口來到本報接受採訪。以下是他所講述的自己成功戒除網癮的故事。
  • 戒網癮學校命案,孩子喪命誰之過?
    山東雅博教育學校門口出事之後,學校通知家長將孩子接回家。該學校的學生反映,學校內教員打人是很普遍的現象。不知道那位學生在瀕臨死亡的時候有多絕望,被家長拋棄,也被社會拋棄。父母作為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人身監護以教養、保護為目的。將孩子送到戒網癮學校的父母,不僅沒有法律意識,連責任意識都十分淡薄。當孩子出現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將全部責任推到孩子自己身上。學習不好,「你看別人家誰誰怎麼學習就那麼好,你怎麼就那麼笨」。在學校被欺負,「別人怎麼不欺負其他人,肯定是你做錯事了」。
  • 18歲少年被父母送戒網癮學校死亡 遭戴手銬關禁閉
    也因為這起戒網癮少年之死事件,再次將帶有神秘色彩又飽受爭議的「特訓」學校,推進了公眾視野。關禁閉戴手銬只因不服管教小磊今年18歲,平時網癮比較大,一頭扎進網吧,可以好幾天不回家。因為愛上網,小磊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一度出現過強烈的厭學情緒。這個「壞毛病」,讓小磊父母頭疼了很久,也想盡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