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值舉辦,今年終於輪到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辦了。往年如果在臺北還好一些,越往南、越往東,願意參加的學者都會減少。尤其如果在花蓮等地辦時,很多臺北的老師,都不願跑這麼遠過去。雖然風景很好~~~
開幕演講,老一輩學者齊登場:葉啟政、蕭新煌和瞿海源!
其實年會上,老一輩學者都很少出來,像葉啟政老師,好像近四五年都沒有再來參加過。
葉啟政老師的新書《從因果到機制》一書,也有專門的論壇討論,與談人是中生代最致力於推動本土化的湯志傑老師。難得的是,今年居然也終於有了個論壇是本土化,已經消失多年了。
由於今年在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舉辦,臺大社會系有些老師都積極參與政治與公共事務,不管是推動審議民主的林國明老師,還是直接投入選舉的範雲老師。範雲老師也似乎是第一位在Sociological Theory發過論文的華人學者?更不用提,蕭新煌老師多年是國策顧問。
今年,也有一個論壇,是專門談審議民主,主要成員林祐聖和葉欣怡都是在學生時代當過林國明老師的助理,也是夫妻檔。林祐聖也翻譯過幾本審議民主的著作,十分好看。
臺灣社會學系由於沒有和人口學建制在一起,所以其實量化研究算不上很多。同時,臺灣社會學的議程,有些像英國化而不是美國化,比如在STS研究方面很流行。
STS相關的論壇有5-10個:
臺灣社會學年會一大特色,是加入了高中生板塊
不僅會租用大巴車接送一大批有興趣來參會的高中生(其實也和這些高中生想升學時,想多個CV上的經驗有關),也歡迎他們自由參加各個板塊。我記得前年有個全英文的東亞和東南亞社會學論壇,發言人均是各國社會學會長級別,但論壇的提問者均是高中生(當然也都全英文提問)。
文化與認同議題,一直是現在臺灣社會學的重頭內容,從認同*歷史,認同*原住民,到認同*性別等等。
臺灣社會學也開始有些「南方轉向」,關注全球化、全球南方(如東南亞)等國家的專門討論論壇,比如:
值得關注的是,不管是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老師,還是南華大學的周華老師,都致力於推動高等教育的轉型與勞動正義議題。因此,我們也能看到有這方面的論壇:
今年特別的是,有好幾個論壇,是談看護/照料議題。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由於允許「自籌論壇」,所以很多論壇其實是同系師生,或者共同愛好者一起組的。
下載連結:
https://www.tsameetings.org.tw/page.php?menu_id=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