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收入中位數6500,沒有反映出教育的意義,德國這樣做統計

2021-01-07 網易

  最近在網上面瀏覽信息的朋友應該都有看到過這張圖片:

  

  在收入統計中採用「中位數」這個統計方法是這幾年比較流行的方法,也相對來說比平均數要更加的科學。

  以北京為例,北京有2,300萬人,收入的中位數是6.9k,就意味著第1150萬人的收入是6.9k。

  大家應該也有看過相關的科普視頻,在相關的統計學科普視頻中,專家經常舉的例子就是,馬雲收入一年一個億,你的收入1w,結果你跟他的平均收入是5億零5千。

  當然實際的平均收入並沒有那麼的誇張,以北京為例,平均收入達到1.6w,也就是說按照平均水平,北京人人都高出中產階級標準1k多。

  每次在新聞中看到這樣的數據,大家都驚呼自己被平均。但是,大家不知道從這兩個數據的差異中有沒有看出,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可能存在的收入差異。但是偏偏統計數據裡面就沒有詳細的分析出各個學歷階層的收入差距。

  還是以北京為例,在北京高中錄取率約在50%,如果採用中位數來進行統計,覆蓋到的收入人群恰恰是沒有上過高中的人群的收入。北京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群在總人口的比例,不超過25%,也就是說這樣的統計數據永遠覆蓋不到高學歷人群。

  於是這種統計數據就變得非常的不討好,底層勞動者覺得自己被平均,中產階級看不明白自己到底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這兩個階層還特別關心讀書到底有沒有用,數據卻沒有反映出來。

  

  做有意義的數據統計,看看德國是怎麼做的

  我以前在做接待工作的時候,接待了德國各行各業的不同收入群體,不同教育階層的人。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德國人對於自己收入階層的人的平均收入,或者收入中位數非常的了解。

  比如具有博士學歷的德國人,他會非常明白,在德國具備博士學歷的人的收入中位數和平均數據。也非常了解擁有博士學歷的人,在德國的最低工資標準是多少。

  這些數據肯定不是這些德國博士自己統計出來的,肯定是德國相關的統計部門,以及媒體公開出來的。

  我也接待過很多學歷比較低的德國年輕人,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我發現他們對於職業教育的需求非常的旺盛。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目前缺乏職業教育的情況下,能夠拿到的收入,以及自己在獲得職業教育培訓之後,從事工作可能提升的收入標準。

  這也反映出統計數據給這些低學歷的德國年輕人的職業提升點出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德國年輕人在教育上面的自我提升。

  我們來看一下兩張圖片:

  

  這張圖片反映的是德國本科學歷的人群和研究生學歷的人群,在就業後第1年以及第2年薪資的變化以及收入的差距。

  左邊是本科學歷的人的收入,第1年是大概3.8W歐,右邊是研究生畢業第1年的收入,大概4.5W歐,兩個學歷之間的年收入差距大概7K歐,也就是相當於大約人民幣5W元。

  工作1~2年後,本科學歷的德國人收入增加大約3.2K歐,研究生學歷的德國人大約增加1.8K歐。這反映出了工作經驗在收入提升上對學歷間收入差距的彌補作用。

  德國的年輕人可以根據這樣的統計數據,對於自己要達到什麼樣的學歷,需要的付出等等,做一個預期的評估。

  

  第2張圖是反映出德國高收入階層所在的行業的年收入中位數,這種數據詳細到每一個行業。

  我們看到收入最高的標著橘黃色的是醫生年收入達到9.2W歐,約合人民幣60多萬,從這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德國人最喜歡做醫生。第2名是搞金融的,第3名是做律師的,第4名是做銀行業的,第5名是工程師,第6名是企業諮詢師,第7名是IT。德國做IT的收入中位數大約是45萬人民幣,好像和國內大廠P7的水平差不多。其實這個數據還非常的詳細,涉及到各行各業,但是篇幅原因被我省略掉了。

  從這樣細緻的統計數據,德國的年輕人就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對自己的未來的收入產生一個良好的預期。他們可以知道自己讀完本科或者研究生之後,可以獲得的大概收入。

  

  德國的統計數據甚至可以避免大家盲目追求高學歷

  德國各行各業的統計數據是非常詳細的,甚至詳細到某一個行業,每個學歷人群的就業率。德國有一個中國人可能不太好理解的規定,這個規定日本也模仿了。

  那就是:不同學歷的人群有不同的最低工資標準,高學歷人群不得從事低學歷人群的職業。

  這個時候各個學歷階層在不同行業裡面的就業率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有些行業的老闆他不需要為高學歷的人支付那麼多的費用。對某些工作他可能會更多的使用本科學歷或者研究生學歷的群體。那麼該行業就會出現讀到博士生學歷以後,雖然工資標準更高,但是就業比例下降的情況。

  這時候一部分大學生就有可能會考慮只讀到本科或者研究生就去就業,而不是一直讀到博士畢業,卻面臨更高的失業風險。

  

  中國各行各業統計數據的現狀

  目前中國各行各業以及各學歷階層的統計數據,是沒有官方數據的標準的,很多時候是由招聘服務平臺,根據企業發布的用工薪酬數據來做爬蟲分析。但是企業發布出來的薪資標準,通常是起薪或者是談判價格,這樣就會造成統計數據不準確。

  比如說大家普遍認為中國的程式設計師月均收入應該在3萬元左右。但是根據某就業平臺的數據,程式設計師的平均收入只有區區1.2萬元左右。這就讓大家感到統計數據的不真實,和自己的直觀感受有很大的區別。

  既然數據不真實,那麼這樣的數據就沒有辦法給正在讀書的大學生,以及家裡有學生的家長,起到指南的作用。

  

  大家想看到什麼數據?

  根據我在網際網路跟網友和粉絲們的交流,我總結出以下大家希望看到的數據:

  1、各個學歷階層人群的收入中位數

  比如本科畢業於985大學的人群,收入中位數能夠達到多少?本科畢業於211大學的人群收入中位數可以達到多少?本科畢業於一般一本的大學生收入中位數可以達到多少?

  這個數據的價值在於可以讓學生知道一心拼985或者211,可以帶來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假如價值不大,那麼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某些同學為了考985和211,在高中年復一年復讀而浪費青春的事情發生。

  2、各個專業研究生和本科生收入的差距

  這個數據在某些私人平臺上可以找到,但是也是根據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來抓取的數據並不準確。某一個專業進行學歷再深造,它的價值有多大?能夠獲得多大的收入差距優勢?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比如,本人所讀的小語種專業,獲得等級證書的作用比研究生學歷的作用要大得多,這就直接導致了考研人數非常的少。讀IT相關專業的同學,年齡優勢會比學歷優勢要大的多,所以學成之後儘早就業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有了相關的統計數據,每一個專業的同學決定要不要考研,決定本科要不要工作的時候會有更好的參照。

  3、本科以上學歷人群的收入中位數和高中以下學歷人群收入中位數之間的差距:

  這個統計數據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一個統計數據,這個數據就直接反映出了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家長花很多的錢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在教育上投入大量的資金,這樣的投入到底能夠換來多大的回報?孩子考上本科以後能夠獲得的薪資水平會和只有高中學歷或者高中以下學歷獲得的收入水平的差距有多大?從這樣的數據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

  4、各行業土鱉和海龜的收入差統計

  各行業在國內本科畢業就業和在國外讀本科畢業就業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及各行業在國內考研就業和在國外考研就業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這是國內中產階級家庭最想要了解的問題之一。

  中產階級家庭普遍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但是為了支付孩子的學費,經常會割皮掉肉,有些家庭甚至會返貧。做這麼大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孩子留學歸來之後,收入能不能夠有質的飛躍,從這樣的統計數據就能夠看得明明白白。

  大家還希望看到什麼樣的數據?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畢竟本人的思路也不是非常的全面。把你對於行業以及社會的數據的需求寫出來,說不定哪天這樣的呼聲就會被看到,然後你就能夠看到自己想看的數據了。本人相信輿論是有力量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平均工資反映不了普遍收入
    要反映多數人的工資狀況,應該公布的數據是中位數,即被統計的北京700萬勞動者按工資依次從低到高排列,位於第350萬的那個職工的工資,才能反映社會的一般狀況;或者公布眾數,把不同數額的工資劃分為一個個區間,看看哪個區間裡的勞動者數量最多,就能反映普遍的工資狀況。不管哪種方法,都比「平均工資」來得更有意義。
  • 有關平均數與中位數的觀察與思考
    一是過去很長時間是通過匯總表進行逐級匯總,沒有每一個單一被調查者的情況,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因此無法取得最中間位置的那個數據;二是過去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並不大,即使不是典型的正態分布狀態,其偏態分布也並不明顯,平均數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夠說明問題的。而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無論是收入還是如住房面積等反映生活水平的統計指標,偏態分布狀態愈來愈明顯,平均數顯然使多數人的水平「被平均」了。
  • 從平均數到中位數:能否終結「被增長」
    很長一個時期,我們常常聽到的是平均數的概念,平均工資、房屋均價、平均壽命、平均就業率……然而,人們常常感到,統計公布的平均數與自己的實際相距甚遠,很多人抱怨自己是處於「被平均」的尷尬境地。從「平均數」到「中位數」,儘管只是一個統計方法的變革,但卻意義深遠。
  • 美國3.75%的職業年薪收入中位數超過10萬美元 律師收入最高
    據美國《僑報》8月31日消息,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職業就業統計資料庫顯示,該局調查的大約800種職業中,只有3.75%的職業(30種職業)的估計收入中位數超過1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1.2萬元)年薪,其中律師在就業人數最多的職業中收入最高。
  • 地學統計中的算術平均值、幾何平均值、中位數、標準偏差和標準誤差的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在處理分析實驗數據或採樣數據時,經常會遇到對相同採樣或相同實驗條件下同一隨機變量的多個不同取值進行統計處理的問題。此時,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直接使用算術平均值和標準差。顯然,這種做法是不嚴謹的。那麼在地學統計中不同的平均值和誤差計算方法的概念在意義和使用上有何不同呢?
  • 高房價=高收入?為何廈門收入和長沙差不多,房價卻是長沙的4倍?
    為何廈門收入中位數比長沙還低,房價卻是長沙的4倍還多?很多人說房價代表一個地方的經濟水平,房價越高,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深圳、北京、上海就是,而鶴崗房價低是因為經濟水平不行。這句話看似無懈可擊,實際上卻漏洞百出,房價高低只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地收入水平,但沒有其它產業支撐,高房價對經濟發展並不是什麼好事,至少會提高居住成本,和企業的人力成本,華為總部搬遷到東莞松山湖就是一個例子。而廈門和長沙更是一個反駁高房價代表高經濟發展水平的例子。
  • 統計描述的方法及意義
    因為這個領域你熟悉,我們是專業的啊,我們每天看這麼多病人,多少有點兒感覺吧,只是這種感覺沒有確切的數據加以表達而已。既然開展了定量的研究,靠感覺去說服別人是不太合適了。所以我們需要用數字去說話,這樣我們就需要從眾多研究對象的測量數據中提煉出他們的共同特點。當然如果你的研究只有5個人,還有必要提煉嗎?
  • 澳移民收入中位數高於平均值 其貢獻有目共睹
    赴澳移民收入中位數發布據Macrobusiness網報導,據悉,澳大利亞統計局近日發布了2016年至2017年度移民個人收入調查,該調查追蹤了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赴澳的15歲及以上的永久移民的收入中位數。
  • 中位數與平均數能夠直接對比嗎?
    在統計結果中,如果某個數據平均值的標準差(Std. Error)較大,那就說明樣本之間的差異性也較大。中位數,它表示數據的中等水平,它不受極端值或異常值的影響,可以較好的反映數據的集中趨勢,但它不能代表整體的特性。由於平均值和中位數的產生方法是不同的,因而,這兩個數字是不能相互代替或相互比較的,否則,就是混淆了兩者的功能定義和性質差異。
  • 調查顯示: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創歷史新高
    新華社華盛頓9月12日電(記者徐劍梅)美國人口普查局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比2016年增長1.8%,達61372美元(1美元約合6.8元人民幣),是自1967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但由於美國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幅更大,美國貧富收入差距進一步增大。
  • 最新中位數工資時薪$27,何時會實施?
    統計局數據顯示收入自1998年後首次下降首先看下面的新聞:這是紐西蘭一家主流媒體Stuff在8月26日發表的文章,標題就是:統計局稱,收入自從1998年以來首次下降。那麼既然總體收入都下降了,中位數工資又怎麼能上漲?
  • 政府統計處公布二零一九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結果
    如表二所示,男性及女性僱員的每月工資中位數,以及不同年齡組別、教育程度、職業組別和行業主類的僱員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均錄得升幅。 每小時工資   二零九年五月至六月本港僱員的每小時工資中位數為$73.0,較二零一八年五月至六月的中位數($70.5)高3.6%。
  • 全國平均月薪和中位數月薪差別這麼大說明什麼?你到中位數了嗎?
    你有沒有拖後腿呢?2020年受疫情影響,各行各業不景氣,那我們就看看2020年統計的2019年全年平均工資水平吧!由於篇幅就選擇兩張圖吧!從上面可以看出,相對而言,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要高出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很多。主要是因為私營單位高低收入差距很大。很多富豪老闆屬於私營企業,而普通打工者臨時工等也屬於私營單位,這樣一平均相對數據就下來了!
  • 「南大畢業生年薪18萬」沒有參考意義
    其中,本科畢業生薪酬均值為14.92萬元/年,中位數為12.9萬元/年;碩士畢業生薪酬均值為18.28萬元/年,中位數為15萬元/年;博士畢業生薪酬均值為18.7萬元/年,中位數為15.8萬元/年。而南京大學2020屆共有8161名畢業生,「最終有效樣本為3709個」,這就意味著在薪酬統計方面被調查畢業生佔總畢業生人數約45%,不及一半!
  • 香港公布各行業收入 教育工作者時薪破百前景好(圖)
    資料圖片: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3月19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統計處昨日公布各行業收入及工時調查,發現有三大行業時薪中位高達90元(港元,下同)以上,其中「教育及公共行政」中位數時薪更成為全港唯一時薪破百元行業,其次是「金融及保險業」,與「電力及燃氣供應、汙水處理、廢棄物管理及汙染防治活動」。
  • 【小學奧數】中位數、眾數、平均數有什麼不同?
    二、求法不同  平均數:用所有數據相加的總和除以數據的個數,需要計算才得求出。(在選手比賽成績統計中通常會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以示公平)。  中位數:將數據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果數據個數是奇數,則處於最中間位置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偶數,則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簡單的計算。  眾數: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不必計算就可求出。
  • 乾貨:一文讀懂什麼是「中位數」「平均數」和「眾數」?
    ,因此它會因每一個數據的變化而變化。它一定是一組數據中的某個數據,其單位與數據的單位相同;眾數可能是一個或多個甚至沒有;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都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量。7.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異同:⑴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都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量;⑵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都有單位;⑶平均數反映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與這組數據中的每個數都有關係,所以最為重要,應用最廣;⑷中位數不受個別偏大或偏小數據的影響;⑸眾數與各組數據出現的頻數有關,不受個別數據的影響,有時是我們最為關心的數據
  • 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創新高!基尼指數0.485!中國呢?
    摘要:川普減稅後,美國家庭收入差距擴大!基尼指數0.485那中國呢?61937美元!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再創新高!【一牛財經】訊:周四(26日),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公布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加到61937美元,是1967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61937美元,按照統計局數據線電視,2018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6174元人民幣,所以這樣一算,2018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約為409861美元(約41萬)。
  • 描述統計(上)
    這是統計學的第一篇—描述統計。描述統計:顧名思義就是對樣本統計值的一種描述,或者說是樣本統計值所處位置的度量。常見的描述統計的概念有平均值、中位數(四分位數)、眾數、標準差、方差、極差、偏度、峰度、頻數、歸一化、標準化、相關係數等等,描述統計上篇先寫一下平均值、中位數、眾數、標準差、方差。
  • 青島爭取率先發布工資中位數 貼近實際生活水平
    2017年青島市將加強「新經濟」統計監測,加快構建覆蓋全面、新型高效的統計調查體系,開展職工工資中位數調查,爭取在全國率先發布工資中位數。  開展職工工資中位數調查  2017年青島市將抓好第三次農業普查,以及繼續做好2017年春播和夏播農作物種植面積遙感測量調查工作;繼續抓好「五證合一」改革,積極探索部門行政記錄信息和單位信息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打破統計信息孤島,開展「名錄庫淨化與規範年」活動,備戰「四經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