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揭示
2009年以來,本報曾就「平均數」的問題進行過多次報導,並提出要加強統計方法的研究,更多採用中位數。而就在上月,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布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中位數。細心的人注意到,2011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其中位數則為19118元,比平均數低269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其中位數則為6194元,比平均數低783元。從「平均數」到「中位數」,統計數字更接近大多數人的真切感受。而這種轉變,不只是統計方法的變革,更涉及我們發展方式和政府職能的轉變。
民生調查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了城鄉居民收入的中位數。
很明顯,中位數低於平均數。有關專家指出,只要存在收入差距,平均數以下的人員,一定會多於平均數以上的人員。
很長一個時期,我們常常聽到的是平均數的概念,平均工資、房屋均價、平均壽命、平均就業率……然而,人們常常感到,統計公布的平均數與自己的實際相距甚遠,很多人抱怨自己是處於「被平均」的尷尬境地。從「平均數」到「中位數」,儘管只是一個統計方法的變革,但卻意義深遠。
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教授鄭超愚表示,有一個笑話其實特別好地詮釋了平均數的問題所在,「如果比爾·蓋茨和十幾個窮光蛋在一個房間裡,這個房間裡十幾個人的平均收入都超過億元。」這是因為比爾·蓋茨和窮光蛋的收入差距過大,導致平均數值缺乏實際參考意義。但如果用中位數來衡量,中位數為0,就知道這房間裡超碼有一半人是窮光蛋。由此可見,中位數有助於了解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而中位數與平均數的差異,則有助於了解全體民眾的收入集中度。
所謂中位數,就是一組數據按從高到低排列處於最中間的一個數據,一般而言,中位數在數據分布比較平均的時候,與平均數相對接近,但是當數據分布差異較大的時候,特別是有少數數據大幅高於或低於其餘數據的時候,則更容易反映群體的中間水平。
平均數「掩蓋」了什麼
每逢年底,各地都要為完成一些指標犯愁,諸如節能減排指標、居民收入增長指標、新增就業指標……
去年年底,為實現居民收入增長目標,某市要求市屬國有企業和區縣國有企業都要提前發放本年度年終獎。
原來,去年年初,該市政府就宣布,計劃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要達到7%。
不過,之後這一目標的完成情況並不理想。於是,在去年11月,該市政府明確將國有企業定為完成此目標的主力軍之一。
提前兌現年終獎,對很多職工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但很多企業主管部門對此卻存有不同意見。「對年終獎,在報稅時國家是有優惠政策的,但我們今年年初的時候已經發了去年的年終獎,按國稅總局規定,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這種優惠的計稅辦法只允許採用一次。」該市某國企財務工作人員李女士說,「所以這就意味著這次提前發放的年終獎將被放到最後一個月的工資裡面一起納稅,比例就會很高了。」
長期以來,企業年終獎多在春節前夕下發。本來明年發的年終獎,都提前到今年,等於年頭年尾一共發了兩次年終獎,而且國企年終獎又極為誘人,這一下子平均到全民頭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當然能夠迅速「拉高」。
然而,這個寅吃卯糧的做法,真的能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嗎?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公布的相關報告顯示,我國行業、企業間工資差距擴大。2010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36539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20759元。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70146元;最低的農林牧漁業,16717元,最高與最低之比為4.2:1。而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行業間工資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
難怪,很多人感到,自己的收入與統計數字差距甚遠。「平均數」快速增長的同時,掩蓋了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現實。2010年中國平安執行董事張子欣薪酬為稅前1067萬元人民幣,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薪酬為稅前987萬元人民幣,深發展董事長肖遂寧薪酬為稅前825萬元人民幣,萬科董事長王石和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年薪分別達到760萬元和758萬元人民幣。
殊不知,2010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073元,上海市為31838元。一個張子欣就相當於367個北京普通職工或335個上海普通職工。
就此,美國人達萊爾·哈夫在其著作《統計陷阱》中寫道:為了讓顧客購買加利福尼亞的一處房產,我巧舌如簧, 費盡心思地讓他相信,附近居民的年收入平均有15000美元。但當我為了降低稅率,降低財產估價,或降低公共運輸費用而呼籲時,我的理由是:我們支付不起各種上漲的費用,因為附近居民的平均年收入只有3500美元。
兩個數據有著巨大差異的原因在於,使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統計方法。達萊爾·哈夫指出,我的「詭計」是每次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數。因為這裡的居民收入是顯著偏斜的,大多數居民是小農﹑工薪階層或靠養老金為生的退休老人,但有3家卻是來度周末的百萬富翁。這3家百萬富翁的收入提高了總收入, 相應提高了算術平均數。這裡居民有一半家庭是收入低於3500美元,另一半超過3500 美元。於是,當希望數據較大時,我便使用算術平均數,當希望數據較小時,我便使用中位數。
在歐美等國,收入分配的統計早就開始用「中位數」來反映收入分配狀況。中位數即將一組數據按大小依次排列,把處在最中間位置的數叫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中位數不受偏大和偏小數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的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中位數更能表現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從這個角度講,中位數收入,才能真正反映出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
平均數「決定」了什麼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平均工資還決定了很多其他的東西。
比如:「五險一金」、殘疾就業人保障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優撫救濟標準、基本養老金和退休費發放數額、最低工資標準等,都是以平均工資作為重要參考。國家司法部門確定人身損害司法賠償主要依據的也是平均工資。此外,平均工資還是計算GDP的重要依據,因為對於那些提供服務的、非物質生產部門來講,由於它們沒有提供產品,所以統計部門通常只能用工資來作為該部門的增加值的表現。
由此可見,工資收入統計與國家、企業和百姓利益息息相關。平均數作為重要參照系,代表著方向與速度,倘若它發生了偏差,那麼相關制度決策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對此,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陸學藝指出,「平均數」掩蓋了很多問題,大多數人其實都在平均數以下。而很多政策措施的制定都參照了「平均數」,如果「平均數」不能反映「大多數」,將使很多政策在制定時發生偏差。如何在進一步改革統計方法,從而更科學合理地統計平均數的同時,更好地關注大多數人的利益,才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一個更需關注的問題。
毋庸置疑,某些時候,「平均數」還決定著一個城市、一個單位的「形象」和「面子」——
不久前,北京市公布了一項統計數據:目前北京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達到21平方米,比1990年增長34.3%。全市409.7萬戶家庭的平均住房為2.75間,擁有1間、2間和3間住房的家庭,分別佔家庭戶總數的22.9%、37.3%和18.4%。
調查顯示,按照戶主受教育程度分類的家庭戶住房水平進行排名,排在首位的是研究生,其次是大學本科和大學專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26.5平方米、25.8平方米和23.6平方米。此外,目前北京居民家庭中有獨用廚房戶已達80.2%,室內有洗澡設施戶達到53.7%,住房內有獨立使用抽水式衛生間戶達47.6%。
數字得出結論:北京住宅功能增強、布局更加合理。
面對「21平方米」的人均面積,北京某大學畢業生謝春江對此有些不屑:「差得太遠了!我們16個人擠在一個8平方米的房間,睡上下鋪,算下來人均面積0.5平方米。」
據記者調查,僅北京昌平區東半壁店等未拆遷村莊附近,就聚集了十萬「蟻族」,他們的住房和生存狀況令人堪憂。主管建設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也曾提出不同意見:既然統計中,有不少人的人均住房面積超過了27平方米,那就一定有相當數量的家庭人均建築面積遠遠低於27平方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光單純地追求住房面積平均數是不夠的。
更重要的,「平均數」還決定了很多人的「烏紗帽」。於是,有條件要實現,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實現。人們依稀記得,去年底,為了衝刺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很多地方對正常用電需求實行強制性拉閘限電;一些高校為了「製造」較高的平均就業率,很多學生「被就業」……
中位數「帶來」了什麼
讓人不解的「平均數」已充斥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比如,所謂「平均擁堵時間」。前不久,有媒體報導,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五環路內平均擁堵時間從之前的兩個小時減少為1小時。然而,很多計程車司機對此卻不以為然:「擁堵有一點好轉,但不至於這麼明顯。」又如,一項統計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6.1%,對這樣的數據,有些畢業生深感懷疑。
「平均數」也讓大學生王利勝深感無奈——
近日,畢業於北京某高校的他到一家展會公司求職,被經理告知企業平均工資為3000元。他上崗後一打聽,發現公司業務員的薪水都是1000元,便去找經理理論。經理給他算了一筆帳:公司業務員10名,薪水1000元;業務經理5名,薪水2000元;部門主管6名,薪水2500元;副總經理10000元,總經理24000元。由於收入差距懸殊,全體人員一平均,平均工資確實是3000元。
不久前,記者去一家城郊的公司參觀,公司鄰近大海但距離市區有近百公裡路程。這家公司的負責人說:「我們這裡的環境、空氣品質肯定是這個城市最好的。」他說:「自從城市的空氣品質監測站把我們這裡列入五個監測點之一後,城市空氣品質平均指數一下子就好看了許多。」
原來,城市的空氣品質就是這樣好起來的。
看來,收入中位數的公布僅僅是一個開始。人們也期待,能夠知道更多的中位數。比如,國際上,在計算房價收入比上採用的是中位數概念。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聯合國人類居住(生態環境)中心給出了詳細的房價收入比計算方法,即房價收入比是居住單元的自由市場價格的中位數和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之間的比值。
目前,美國、新加坡、日本在涉及工資收入、房屋價格、人口年齡等方面早已使用了「中位數」的統計方法。有關專家指出,「平均數」掩蓋了「大多數」,傳統的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需要改進,國家統計局此次發布城鄉居民收入的中位數,是對統計方式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但中位數依然有「被增長」或是「被低估」的色彩。統計研究專家潘璠指出,中位數只是處於中間那個位置的數據,只是高於和低於這個數字的人數完全相等而已。如同平均數發布後,高於平均數水平的人可能偷著樂,而多數低於平均數水平的人則心有不平。高於中位數水平的一半人往往不去抱怨「被低估」,而低於中位數水平的一半人仍會有「被增長」的感覺。
潘璠說,如果還想了解與自己實際收入水平對應的數據,不妨看看詳細的分組數據。2011年9月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顯示,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最低收入戶只有5948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19109的31.1%;而其中5%的困難戶只有4739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24.8%。這還僅是就分組群體而言。就每一個個體而言,差距可能更大。
由此可見,「中位數」雖是進步,但它與「平均數」一樣,並不能終結「被增長」,要令數據更接近真實,更符合百姓的感受,除了要完善統計方法,更需要改變我們傳統的發展模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樹立科學的政績觀,真正把政府工作的重心放在「民生」之上。(本報記者 馮 蕾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