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三從四德是哪三從,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2020-12-24 有愛有希望

#文化傳承#三從四德、五穀不分、六親不認,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詞語非常之熟悉,但它們具體指什麼,又有什麼樣的含義,恐怕我們還真不一定知道!

不孝有三

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

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

傳說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

第一,漢代趙岐在《十三經註疏》中將「後」解釋為後代的意思。

第二,後代學者對該文有不同看法和譯法,傾向於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但尚無具體的學術性定論。

三從四德

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於約束婦女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根據「內外有別(即男外女內的社會分工)」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進行規範要求。

「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紅)。

現在卻有了新三從四德

新的三從是指:從世界、從愛、從己;

從世界:應從宏觀角度看整個局勢的發展。全球化下,各國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崛起,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香港雖為國際城市,與中國的關係不可分離。

從愛:應該用愛去化解家庭、工作、社交中的衝突。

從己:人貴有自知之明,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準確定位。

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嫻淑德、品學兼德、修身立德。

文德武德:社會競爭大,雖然不至於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要見多識廣、培養專長。

言嫻淑德:凡事從他人角度著想,口出慧言,用女性的溫柔言語打動人心。

品學兼德:善良的品格增加人緣,品位增添魅力;不斷學習,追求進步,才能越來越美麗。

修身立德:發掘、善用女性細膩、溫婉的特質,面對工作時表現自信、面對生活呈現優雅、面對家庭展現美德。

上述新「三從四德」已與舊「三從四德」大相逕庭,在中國封建社會,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儒家禮教要求女性「三從四德」,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它正在逐漸的被拋棄。

三媒六證

出自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我大茶小禮,三媒六證,親自娶了個夫人。」

舊時的婚姻,由父母包辦,還必須有媒人介紹,表示鄭重其事。

三媒是指:男方聘請的媒人、女方聘請的媒人,還有就是給雙方牽線搭橋的中間媒人。

六證是指:在天地桌上擺放一個鬥、一把尺、一桿秤、一把剪子、一面鏡子、一個算盤。

三姑六婆

「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

尼姑,是廟裡的女性;道姑,是道觀裡的女性;卦姑,專門給人佔卜算卦的女性。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牙婆,舊時漢族民間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而從中牟利的婦女。

媒婆,專門為男女說親事撮合雙方的婦女。

師婆,又叫巫婆,以裝神弄鬼、畫符念咒的巫術作為生活來源的婦女。

虔婆,指開設秦樓楚院、媒介色情交易的婦人。

藥婆,是蠱藥婆的簡稱,利用藥物給人治病或加害他人。

穩婆,是舊時民間以替產婦接生為業的人。

此成語原本指的是古代中國民間女性的幾種職業,現代漢語拿來常指社會上各式市井女性。

三長兩短

通常用來指意外災禍,民間多作「遇難」、「死亡」等諱詞。

「三長兩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關,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湊的。棺蓋、棺底、左梆、右梆這四片是長木材;前頭、後尾這兩片是方形的短木材。

為什麼不叫四長兩短?因為屍體入棺木後才上棺蓋,所以只稱三長。「三長兩短」作為死的別稱流傳的範圍越來越寬廣,便由俗語轉為成語了。

三教九流

「三教」指的是中國儒、道、佛三大教派;「九流」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 尼。

「下九流」: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巫婆及拐騙)、盜、竊、娼。

五行八作

五行:指車行、船行、店鋪行、腳行、衙役行。

八作:指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木匠、瓦匠、石匠。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出自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四體:指人的兩手和兩足;

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

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五毒俱全

「五毒」原指蛇、蠍、蜈蚣、壁虎、蟾蜍這五種有毒的生物。

現在指的「五毒」通常說的是吃、喝、嫖、賭、抽這五種惡習。

五花八門

原指「五花陣」與「八門陣」,這是古代兵法中的陣名,比喻變化多端或花樣繁多。後又把該詞用作比喻各行各業的暗語。現常比喻事物繁多,變化莫測。

五花:即金菊花、木棉花、水仙花、火棘花、土牛花。

金菊花,比喻賣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雜耍的;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

八門:即巾、皮、彩、掛、平、團、調、聊這八門。

一門巾,算命佔卦的;二門皮,賣草藥的;三門彩,變戲法的;四門掛,江湖賣藝的;五門評,說書評彈者;六門團,街頭賣唱者;七門調,搭棚扎紙的;八門聊,高臺唱戲的。

五光十色

五光:紅、黃、藍、白、黑。

十色: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外加一個透明。

該詞形容色澤絢麗,種類繁多。語出南朝梁江淹《麗色賦》:「五光徘徊,十色陸離。」

六神無主

道家指主宰人的心、肺、肝、腎、脾、膽的神靈;無主:沒有主意。

形容心慌意亂,拿不定主意不知所措。

六親不認

當今「六親」泛指親屬。其實歷史上「六親」有特定的內容,其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

據《左傳》,六親指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

據《老子》說,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

據《漢書》說,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後人比較贊同第三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係中是最親近的。

七情六慾

一般地說,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在中醫裡,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驚、恐。

六欲一般指生、死、耳、目、口、鼻;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華欲、人想欲。

十惡不赦

"十惡不赦",常用來形容惡貫滿盈、罪無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惡"指的是什麼呢?有不少人以為是"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大錯特錯了。

十惡不赦出自《隋書·刑法志》:「又列重罪十條:……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

在現代漢語中,"十惡不赦"中的"十惡"並非實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國古代的刑罰律令中,"十惡不赦"中的"十惡"卻是實有所指的。

1)謀反。指企圖推翻朝政。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2)謀大逆。指毀壞皇室的宗廟、陵墓和宮殿。

3)謀叛。指叛逃到其他敵對國家。

4)惡逆。指毆打和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長。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嚴。通常為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間結婚、作樂等。

8)不睦。即謀殺某些親屬,或女子毆打、控告丈夫等。

9)不義。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丈夫死而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內亂。親屬之間通姦或強姦等。

由於"十惡"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君權、父權、神權和夫權,所以自隋唐確立"十惡"之罪以後,歷代封建法典皆將之作為不赦之重罪。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大家看完是不是又漲知識了呢?

相關焦點

  • 胡說八道是哪八道,六親不認是哪六親?大漲知識~
    胡說八道、六親不認,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詞語,再熟悉不過了。但它們具體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含義,恐怕我們還真不一定知道!今天一起科普一下吧。現在「人有三急」也多用來指排洩、飲食等問題,即尿急,便急 ,屁急,雖看著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卻與人的個性、心理、倫理等或多或少有些關聯,所以這種引用倒也形象貼切,無可厚非。三媒六證。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還必須有媒人介紹,表示鄭重其事。
  • 「人有三急」指的哪三急?「六親不認」指的哪六親?看後漲知識
    「六親」又指的是哪六個親戚?看完此篇文章,你肯定能收穫不少知識。「人有三急」,指的是哪三急?俗語作為中文體系裡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具有很高的地位。大部分的俗語都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利用自己積累的經驗而創造出的,能夠很好地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狀況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心。
  • 「人有三急」是哪三急?「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胡說八道、六親不認,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成語,再熟悉不過了。
  • 人有三急」是哪三急?「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如果你喜歡,請點擊左上角「好句分享」加關注👆人有三急、六親不認,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成語,再熟悉不過了。
  • 【漲姿勢】「五花八門」是哪五花?「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五花八門、六親不認,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詞語,再熟悉不過了。  但它們具體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含義?一起來看看吧!  五大三粗  「五大」是指雙手、雙腳大再加上頭大;「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  「五大三粗」是一個褒義詞,原指一個人的外型出眾,現在常用來形容人高大粗壯,身材魁梧。手大如簸是聚財的象徵;大腳也是福相,正所謂腳大走四方,說的就是該理;頭大是聰明的象徵。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何會被誤解兩千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般的解讀是:不孝的種種行為裡,沒有子嗣後代是第一位的。但我們說這種理解不算全錯,而是片面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出處是《孟子·離婁上》,原文如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什麼意思?
  • 「人有三急」是哪三急?「六親不認」是哪六親?看完你就知曉了
    比如,人有三急、六親不認等。當然了,既然我們會用,就表明我們知道它的大致意思是什麼。不過,若是要問其具體表達的意思是什麼,那可能曉得答案的人並不是很多。就拿「人有三急」一詞來舉例,可能大家都知道它的整體意思是說,人在生活中有很多非常著急要去做的事情。但是所謂的「三急」到底具體是什麼意思,卻並非所有人都能很清楚。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古自今,傳宗接代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最為看重,畢竟那個時候有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而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的一部古典著作,書中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人們對這句話中的「無後」二字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 【薦讀】「胡說八道」是哪八道?「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又有什麼樣的含義嗎?今天小編就幫您科普一下,一起來看看吧!【人有三急】  這一詞中的三急通常說法是:「內急」「性急」「心急」。因為屍體入棺木後才上棺蓋,所以只稱三長。「三長兩短」作為死的別稱流傳的範圍越來越寬廣,便由俗語轉為成語了。
  • 六親不認的六親又是誰?進來掃盲!
    一說是元代蒙古人有個習慣,兩人牽馬相遇,要在對方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騎手遇到烈性馬便拍拍馬屁股,使馬感到舒服,隨即乘勢躍身上馬,縱馬而去。三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總喜歡拍著馬屁股稱讚一番。10. 「倒黴」是怎麼來的?
  •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甚至一些家長也拿此話壓尚未娶嫁的兒女。那麼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其他的「兩孝」又是指什麼呢,又是誰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呢?
  • 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人類生息繁衍,都離不開子孫後代。孩子是父母情感溝通的橋梁,也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孩子在一個家庭關係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從而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說法。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我們夫妻倆就想簡簡單單過日子,不要房子,不要車子,不買鑽戒,不擺酒席,不要孩子,賺的錢大部分贍養老人,小部分做公益,自己留點買生活必需品。如果要生養個小孩,在如今這種社會風氣之下,全家人生活應該會相當艱難。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如果說邪淫是最大的不孝我倒能夠理解。請老師為我慈悲開示!
  • 不認的是哪六親?九霄雲外是哪九霄?成語裡數字含義比你想像得多
    有不少成語都帶數字,這些數字可不是古人隨便抓來就用的,背後大有學問!三從四德三從四德是封建社會對女性行為的一種行為規範,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枷鎖。「三從」指的是「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的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工」。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也很現實,很多人做不到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也很現實,很多人做不到我們國家幾年來又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推上了宣傳重點,其實這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是非常寶貴的,表現在思想方面就有著很多流傳至今的珍貴語錄,每當讀起來還是讓人覺得深入人心,就比如這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敬長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的道德底線,因為華夏兒女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儒學思想就教育我們要善待父母長輩,但是如果才能做到孝順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行為準則。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個是什麼?漲知識!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 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其實是源自於《孟子》,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其實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很多不孝的行為中,無後為大,那麼什麼是無後呢?孟子在後面的這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做出了解釋。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從什麼時候起,古人把孝順和傳宗接代掛鈎,且認為不延續香火是最大的不孝呢?筆者翻閱資料,發現了這種說法的源頭以及後世人的解讀。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處的「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真的是常人所認為的沒有後代的含義嗎?原來,這句話最早出自亞聖孟子之口,用來評價「三皇五帝」中舜沒有把娶妻告訴父母這件事情,孟子的原話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六親不認」是哪6親?「株連九族」又是哪9族呢?
    我們經常罵一個人殘酷、冷血,連親戚都不認,眾叛親離為「六親不認」,那麼,何為「六親」?他們都包含哪些親屬呢?請往下看:關於「六親」的說法有3種:1、【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及姻婭(為六親)】此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婚媾指妻子的家屬,姻婭指丈夫的家屬。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