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隔屏有耳,App在偷聽?實為大數據用戶畫像功能

2020-12-15 澎湃新聞

手機早已成為現下人們生活最離不開的物品之一,溝通、購物、訂餐等等都能夠通過手機方便實現。然而,您是否也遇到過下面這樣的情況:剛說了想吃什麼,手機點餐軟體裡就蹦出了它的推薦;剛說了想買什麼,手機頁面就精準地出現了廣告。有時,這樣的情況不禁讓人懷疑,難道手機真的是與我們心有靈犀?還是,它能「聽」見我們的想法呢?

最近,一篇名為《隔屏有耳,記者耗時3個月測試,美團餓了麼是否在『偷聽』?》的文章刷了屏。文中提到,通過模擬用戶使用場景,對安卓手機、蘋果手機、蘋果平板電腦上的「餓了麼」和「美團外賣」進行了多輪測試,從測試情況來看,在隨後數分鐘到數小時的時間裡,出現相關推薦的概率高達60%-70%。這個結果,有些驚人。手機App究竟會不會監聽用戶的日常,成了人們開始擔憂的問題。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真的是「隔屏有耳」嗎?

本文圖片  中國之聲微信公號

主流App通常沒有麥克風權限

「猜心思」實為大數據用戶畫像功能

您或您身邊的人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微信裡聊完旅遊,一會兒就能看到機票廣告。在現實生活中和朋友聊家具,根本沒打過字,電商平臺就會出現有家具推薦?這樣的情況,讓人不禁會想,我的手機App是不是在竊聽我的對話?

科技公司不會「笨」到用調取手機麥克風的方式來獲取你我的隱私。首先,軟體錄音需要調取系統底層權限,但大多數主流App是沒有調用麥克風權限的。

對此,知名網際網路科技博主梓泉告訴記者:「App安裝的時候都會問你要長期的一個權限,只有像電話像微信這樣的會長期要求一個權限,就是以後錄音不需要彈出提示。絕大多數軟體像是外賣,小紅書,這些都是每次使用錄音前都必須詢問的,你可以看一下後臺那個設置,就是絕大多數都是使用錄音權限前必須要點允許的。」

梓泉說,即便App繞過了系統限制,或者用戶賦予了錄音權限,通過錄音方式獲取用戶日常信息的效率實在太低了,因為絕大多數時間,手機都沒法錄到用戶對話,捕捉對商家有用的有效信息更為困難。以各大外賣App、小紅書等軟體動輒上億的安裝量,得不償失,把大量錄音進行語意分析,從商業上沒有價值。

梓泉:「(錄音)效率太低了,平時生活中所收集到的聲音類型太多,而且人說的雜話也各種各樣的太多,分析價值非常低。這些都是被動信息,你可能說一萬句話,可對購物有一點點指導,而且就算你說出來東西,也不一定是正向指導,可能是反向指導。現在的語言分析技術根本就沒有達到那個地步,能夠通過你說一點什麼東西來猜你想討論什麼東西。」

那麼這些用戶反映的「App知道我心思」是怎麼實現的呢?現在的大數據用戶畫像功能,讓網際網路公司可以輕鬆「猜出」你的心思,根本不用去竊聽。

梓泉:「完全有比竊聽效果好得多的辦法,就是對你這些現有的資源和你願意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包括像位置,你的使用習慣,你的購買記錄。大公司之間相互把別人的數據拿來,那麼你可能沒有給這個App提供信息,但是你在那個App上提供信息,你實際上就給他們提供信息。」

記者搜索「用戶畫像」很快就找到了多家從事該業務的企業,比如一家公司聲稱可以快速篩選出精準的廣告投放人群,會通過考察這個用戶是不是安裝了『汽車之家』等汽車類App,地理位置上有沒有去過4S店,哪段時間去過駕校,什麼時候去過路考的地方,是否拿到駕照,從中找到幾百萬最符合要求的精準受眾,然後通過合作的媒體就能夠精準投放相關汽車類廣告內容。

你的地理位置、你的軟體使用記錄都成為了大數據的一部分,根本不需要竊聽,也能知道你剛考完駕照,現在正打算買車。

根據某知名社交軟體的廣告平臺解釋,用戶使用軟體的一切行為,比如消費記錄、打車頻率、手機理財習慣、是否有房貸車貸、發過多少紅包,都可以成為標籤被記錄下來,成為大數據算法的一部分,在用戶畫像完成之後,廣告投送方可以自由的組合目標受眾的特徵標籤,最後選定廣告位和投放時間,下一次,符合廣告主需求的用戶出現時,通過算法,最適合用戶、讓用戶看到後「最想買」的那個廣告,就會自動彈出。

未告知用戶收集個人信息屬違法

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存在監管困難

如此精準的用戶畫像也是基於我們平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分析出來的結果。這些累積起來的數據信息、特徵標籤,是否也是隱私的一部分?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信息被記錄收集,是否已經涉嫌侵犯隱私?

如此使用大數據用戶畫像,是否涉嫌侵犯隱私?判斷企業是否獲取了違規的手機信息的依據,首先是是否進行了告知,其次就是通過這些信息,能否精準定位到個人?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有的企業沒有告知用戶的這種情況下,直接去收集用戶的一些個人信息隱私,這個屬於是違法行為,當然這裡面還涉及到個人信息的判斷標準,就哪些是屬於個人信息,按照現有法律的規定,判斷個人信息的標準就是身份識別性,就是能夠直接或者間接識別個人身份的。」

但趙佔領也承認,如今企業「打擦邊球」的方式有很多,不一次性收集所有信息,而是「都拼西湊」出用戶畫像,導致判斷和監管都比較困難。

趙佔領:「因為大數據畫像其實就是說你他所獲取的信息越多,他就有可能精準地識別出你的真實的身份,所以就說限制什麼程度,在很多情況下是有爭議的,所以也導致在實踐中有很多的企業,他收集信息的時候,他可能今天收集一點,明天一點,或者是通過不同的渠道各收集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不足以直接識別人的真實的身份,但是加一起量足夠大的時候,就有可能是識別身份。」

超範圍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情況還是有很多的,但被處罰的寥寥無幾,這需要用戶舉報,專業技術人員判斷,監管部門切實去管。

趙佔領:「這方面的這種監督的力度還是不夠的。這個可能是需要一些技術人員去判斷,然後去驅動,用戶自己可能就比較難。所以因為你每天都在用很多的軟體,都有可能收集用戶的信息,但是用戶他如果有初步的證據,或者說它有一定的線索,給合理的懷疑是某一個軟體。對他是可以向監管部門去舉報的,相關部門可以去調查的,這是沒問題的。」

(原題為:《闢謠:隔屏有耳,你的手機在偷聽你?假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隔屏有耳調查|手機App為何更懂你?元兇之一是程序化廣告
    最近,有關「隔屏有耳」的質疑聲在網上發酵:為什麼有些App特別「懂我」?用戶私下的聊天是否遭到了竊聽?用戶個人信息是不是遭到了竊取?為何在一個明明還沒有進行任何操作的網站上,會看到似曾相識的內容?除了未經允許的竊聽,出現上述情況的「元兇」之一,可能是一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熟應用的廣告技術——程序化廣告。
  • 隔屏有耳調查|手機App偷聽技術可行,但專家說性價比太低
    另一位網民小飯則表示,頭一天在大學寢室裡和室友聊天談論到的藍牙音箱,第二天就出現在了淘寶「有好貨」的推送流中,品牌、型號都一樣,「我平時完全不關注藍牙音箱的,所以才覺得很奇怪,突然給我推薦這個。」近日,消費者對於手機App會不會偷聽用戶講話的擔憂,開始蔓延。淘寶、京東、餓了麼、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百度等多款國內主流App,普遍受到用戶質疑。
  • 手機App正在「偷聽」你?我勸你小聲說話!
    楊啟波表示,儘管麥克風「偷聽」還很難確定,但出現如此巧合,極有可能是App在利用其他渠道獲取的大數據進行測算,「比如根據你當前所處的位置、經常光顧的餐廳、之前的搜索習慣等等數據來預測你的潛在需求。現在的大數據智能推薦平臺已經可以通過多方面來運算,比如某些短視頻App,可能會根據你1~2個小時候刷新短視頻的習慣、 停留時長……來推斷你的興趣範圍等。」
  • 隔屏有耳調查 | 神準的程序化廣告:淘寶京東未見關閉入口
    最近,有關「隔屏有耳」的質疑聲在網上發酵。4月9日,澎湃新聞已經報導 (點擊此連結進入該報導),除了未經允許的竊聽,出現上述情況的「元兇」之一,可能是一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熟應用的廣告技術——程序化廣告。程序化廣告可以利用統一的用戶ID識別,對用戶的瀏覽偏好進行收集和標記,實現跨App平臺營銷。
  • 隔屏有耳調查|神準的程序化廣告:淘寶京東未見關閉入口
    最近,有關「隔屏有耳」的質疑聲在網上發酵。4月9日,澎湃新聞已經報導(點擊此連結進入該報導),除了未經允許的竊聽,出現上述情況的「元兇」之一,可能是一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熟應用的廣告技術——程序化廣告。程序化廣告可以利用統一的用戶ID識別,對用戶的瀏覽偏好進行收集和標記,實現跨App平臺營銷。
  • APP正在偷聽你的談話,是真的假的?
    APP被頻繁吐槽「偷聽」APP偷聽用戶講話?乍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議,但太多的網友切身體驗太過活靈活現,經常會讓你不得不懷疑。在社交網絡上隨便一搜「app,偷聽」,就會出現很多對各種APP「偷聽」的控訴。首先,各種購物軟體是吐槽重災區。你隨口說出的幾個詞,它那全都有賣,最容易直接獲利。
  • 用戶畫像從0到100的構建思路
    要解決「如何做」「如何用」兩大問題,要從這個問題的根本入手思考,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用戶畫像,用戶畫像的作用是什麼,了解了這個問題,便能水到渠成的根據用途合理的設計方案。用戶畫像的主要目的有三個,具體如下:第一用於用戶信息的統計,建立對產品對用戶的基本認知;第二用於用戶定向營銷,利用人群圈選投放物料;第三用於算法,沉澱用戶特徵,供模型使用。
  • 隔屏有耳,你正被APP監聽
    近日,據《紐約時報》報導,Google Play商店的250多款遊戲APP存在監聽用戶的行為。這些遊戲通過安裝特殊的軟體來監聽用戶家中的電視,以分析其觀看電視節目的習慣。該軟體由一家名為Alphonso的公司開發,目前Alphonso拒絕提供使用該軟體的APP名單。Alphonso聲稱,這種收集行為已得到用戶允許。
  • 用戶畫像如何讓教育營銷如虎添翼?
    前言對於品牌來說,用戶始終是他們長期追求的對象,伴隨著大數據應用的討論、創新,個性化技術成為了一個重要落地點。用戶畫像越來越被企業所重視。用戶畫像到底是什麼?品牌如何通過用戶畫像,越來越了解用戶,最終得到用戶的青睞?
  • 基於用戶畫像的騰訊大數據防刷架構
    隨著電商行業的飛速發展,商家利用各種補貼活動來刺激用戶消費,培養用戶習慣,但與此同時也促使一批羊毛黨誕生,本文主要分享下騰訊是如何利用大數據、用戶畫像、建模來防止被刷、惡意撞庫的。「羊毛黨」的行為距離欺詐只有一步之遙,他們的存在嚴重破環了活動的目的,侵佔了活動的資源,使得正常的用戶享受不到活動的直接好處。今天主要分享下騰訊自己是如何通過大數據、用戶畫像、建模來防止被刷、惡意撞庫的。
  • 極光大數據:菜譜app行業研究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現如今,這個擁有3300萬用戶的市場仍然處於從用戶積累到探索盈利模式的過渡階段。極光大數據發布《菜譜app行業研究報告》,以主流菜譜app的滲透率、忠誠度、日活及使用習慣等數據為基礎,從年齡、地域、性別比例及興趣愛好、安卓機型偏好等數據分析主流菜譜app的用戶畫像。
  • 周志松:什麼是用戶畫像,如何構建用戶畫像?
    用戶畫像,又稱人群畫像,實際是數據和文字,而不是圖片,根據一系列真實目標用戶的數據建立的模型。這些數據主要是指用戶的基本信息,如:性別,年齡,性格,愛好,職業等,另外,還包括一些習慣,比如上網時間,上網行為,操作方式,購物習慣等。
  • 墨刀牽手諸葛io :運營好大數據,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來一場隔空的用戶調研如果產品經理不了解用戶,那就無法做出用戶喜愛的產品,墨刀產品能夠得到用戶的喜愛離不開墨刀產品團隊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和對用戶詳細的調研了解。在與諸葛io的溝通中,墨刀對諸葛io的視屏功能評價很高,希望可以通過通過諸葛io的視屏直觀的去觀察、研究用戶的產品體驗過程,從而分析影響用戶關鍵轉化的因素、分析用戶退出路徑做好精細化的運營現在已經進入了精細化運營的時代,墨刀運營團隊希望可以看到顆粒度更細的數據,每一個用戶在產品內的行為表現,包括每次運營活動過程中,需要時刻監測對拉新、留存
  • 獵豹大數據2018Q1中國App排行榜:收官之戰提前上演了嗎?-獵豹移動...
    「微視」目前在「獵豹大數據」短視頻排行榜上排名第十六,從數據上看與短視頻巨頭們相差甚遠。但4月初,「微視」做了今年來的首次重大更新,新增視頻跟拍、顯示歌詞字幕、一鍵美顏或美型三大功能,產品明顯對標抖音,並打通QQ音樂千萬正版曲庫。與此同時開始通過大量補貼,批量引入優質短視頻內容原創者。背靠騰訊流量池和資金支持,騰訊微視極有可能成為短視頻的最大攪局者。
  • 極光大數據發布2017年菜譜app行業報告
    極光大數據發布《菜譜app行業研究報告》,以主流菜譜app的滲透率、忠誠度、日活及使用習慣等數據為基礎,從年齡、地域、性別比例及興趣愛好、安卓機型偏好等數據分析主流菜譜app的用戶畫像。三、用戶畫像菜譜app用戶畫像菜譜app用戶:35歲以內女性用戶為主• 極光大數據顯示,73.2%的菜譜app用戶為女性,70.8%的菜譜app用戶不超過35歲,其中25
  • 小度在家系列重磅上線手機投屏 App點播等五大功能
    「電話大全」覆蓋生活服務、吃喝、休閒娛樂、教育、文化、運動、景點等多個方面,用戶通過「打開電話大全」 、「打電話給附近的醫院」、」呼叫中國聯通客服」、」呼叫招商銀行官方客服」、」找一下附近中餐廳的電話」、」呼叫海底撈上地華聯店」等指令,可以直接體驗這一功能。
  • 鹹魚科技研發總監Eric:構建大數據用戶畫像的方法及營銷實踐
    5月18日,以"大數據精準營銷"為主題的數據觀思享會第三期沙龍在福州成功舉辦。鹹魚科技研發總監Eric在活動中給大家分享了主題為《大數據用戶畫像及營銷實踐》演講。  Eric:大家下午好!我是鹹魚科技研發總監,今天給大家分享偏技術方面的內容,主要涉及到用戶畫像的技術以及在營銷方面的應用。
  • 極光大數據菜譜app報告:廣東人吃貨身份坐實,佔比全國第一
    極光大數據發布《菜譜app行業研究報告》,以主流菜譜app的滲透率、忠誠度、日活及使用習慣等數據為基礎,從年齡、地域、性別比例及興趣愛好、安卓機型偏好等數據分析主流菜譜app的用戶畫像。  一二線城市用戶使用菜譜app的意願更高• 極光大數據顯示,菜譜app的用戶中,來自一二線城市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用戶各佔一半,其中一二線城市用戶佔比為47.3%,比全國網民佔比高9.7%菜譜app用戶畫像廣東省:打敗全國 33 個省級行政區,每 10 個菜譜app用戶就有超過 1 個用戶來自這裡
  • 品客數據是如何進行用戶畫像的
    所以,對顧客進行畫像,然後分類管理成為必然的事情.但是,如何才能精準地實現顧客畫像呢?為什麼我們記錄了顧客的生日、三圍、款式偏好、色彩偏好,還是無法做到對顧客精準溝通?無法做到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內容,吸引顧客進店復購呢?為什麼我們發送的信息,顧客毫無反應,甚至打擾了顧客呢?品客數據根據多年的分析,對顧客畫像系統進行了深度的開發。
  • 用戶畫像,該怎麼分析?
    新開招聘交流群,請關注【與數據同行】公眾號,後臺回復「招聘」後獲得入群方法。有同學問:陳老師,我領導讓我做用戶畫像分析,可是我做了一大堆數據,卻被批:也沒分析什麼東西啊?該咋辦?今天系統解答一下。1.限於數據,動不敢動。一提用戶畫像,很多人腦海裡立刻蹦出了性別,年齡,地域,愛好等基礎信息欄位,然後大呼:我們好像沒這個數據,於是放棄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