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屏有耳調查|手機App偷聽技術可行,但專家說性價比太低

2020-12-15 澎湃新聞

今年1月,網民kaikai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某天中午跟朋友吃飯時,聊到過單眼相機,隨後12時22分又在微信群中提到「單反」,結果13時就收到了京東發來的關於單眼相機促銷的簡訊。

另一位網民小飯則表示,頭一天在大學寢室裡和室友聊天談論到的藍牙音箱,第二天就出現在了淘寶「有好貨」的推送流中,品牌、型號都一樣,「我平時完全不關注藍牙音箱的,所以才覺得很奇怪,突然給我推薦這個。」

近日,消費者對於手機App會不會偷聽用戶講話的擔憂,開始蔓延。淘寶、京東、餓了麼、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百度等多款國內主流App,普遍受到用戶質疑。

雖然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公司都再三強調,不存在所謂竊聽行為,但每當這樣的懷疑和猜測被曝出,都會引發廣泛討論。

手機「竊聽風雲」究竟是陰謀論還是確有其事?這些所謂的「大數據智能推薦」,是真的智能,還是竊聽所得?這些智能推薦能否關閉?澎湃新聞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國內主流App獲取麥克風權限理由

App、智能音箱、電視
技術上如何實現竊聽

不少國內網民講述了自己疑似被手機App竊聽談話內容的經歷。

上海的韓先生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自己去年和女友在杭州九溪散步,其間女友提到想要買一雙「溯溪鞋」,而當晚手機淘寶首個推薦商品正巧也是「溯溪鞋」。「我平時不愛運動,絕不會主動搜索這類相關商品,何況是精確到這三個字?」韓先生說。

類似的情況也在國外出現。有外媒記者發表文章稱,自己和朋友在雜貨店詢問了解之後,買了一些此前未曾聽過的品牌的啤酒。15分鐘後,朋友的Instagram中便出現了該品牌啤酒的廣告。另一篇報導中作者提到,自己在說過「下星期的聚會需要一些花」之後,Instagram裡也出現了花店的廣告。

現在很多App都希望獲取手機麥克風權限,這背後究竟有何用途?

澎湃新聞記者查閱了國內幾家主流App獲取麥克風權限的理由,比如,淘寶、京東等電商App是出於讓用戶方便使用語音購物或與客服語音交互的目的,微信、QQ等社交App則出於語音輸入或語音轉文字等目的,美團點評等生活O2O平臺則是出於分享點評視頻等目的。

但是,這些App會不會假借獲取攝像頭和麥克風權限,隨時監控用戶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庫(CNNVD)特聘專家、北京未來安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王英鍵(安全圈內被稱作「呆神」)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技術上來說,的確可以實現竊聽,蘋果系統複雜一些,調取錄音權限時,蘋果系統會提醒用戶;安卓系統相對容易,比如在安卓平臺下植入木馬,獲得手機更高權限,通過篡改系統,來控制麥克風,截取數據。不僅可以竊聽,還可以發出位置信息,有時候看上去關機了,但實際上它還在後臺運作。

不過,記者了解到,目前基本上沒有App會強制用戶打開麥克風權限,如果不打開依然可以正常使用App。

還有一名要求匿名的國內安全專家威利(化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除了App,手機語音助手、智能電視、智能音箱也不能排除在「監聽」你的可能。

國外網絡安全公司Asterix的高級安全顧問Peter Henway曾向媒體表示,從技術上講,手機只會記錄用戶發出「嘿,Siri」或「OK,谷歌」這樣的觸發詞時所說的話,但是由於它需要捕捉用戶所述關鍵詞,手機是會一直保持監聽狀態的。

有法律人士表示,App利用獲取的上述權限對用戶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監視」、「監聽」,是受到國家法律法規的明令禁止的。

竊聽成本高昂,開發一個木馬成本十幾萬元

「但竊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面臨很多挑戰。」王英鍵分析道,無論是蘋果還是安卓,從操作路徑上來看,大量的錄音內容需要分析才能有用,這不可能靠人來處理,那麼就需要手機或者上傳雲端來進行,分析完關鍵詞後再回傳伺服器,給用戶推薦商品和信息。

「如果在手機上進行,這樣大規模的動作,會佔用手機資源,拖累運行速度;如果上傳雲端,這些App都是上億的用戶量,則會產生巨大的流量,對公司來說是很大的成本。此外,還要考慮到談話方言、噪音等幹擾因素。」王英鍵說,「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特別情況,可以在手機端處理並做到用戶無感。」

而在安卓平臺上,王英鍵還提到,如果竊聽木馬大範圍應用,則會立即被安全廠商查殺病毒。此外,安卓8系統以後,對隱私提出更高要求,當App在後臺操作時,對調用手機硬體更加規範。

王英鍵認為,竊聽這種非法手段風險與收益並不成比例,成本非常高,比如開發一個木馬的成本在十幾萬元左右,而最終推薦效果也並不一定有多好。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通信研究所副教授錢良也表示:「嚴格意義上的實時竊聽技術的確存在,但這類產品造價高昂且考慮到其特殊用途,目前在民用市場是不可能看到類似產品的。」

360安全專家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對開發App的企業而言,這種行為會造成設備耗電量的大幅上升,用戶體驗嚴重下降,此外採集到的絕大部分都是無效數據,且體積巨大,傳輸、處理和存儲這些數據都會帶來極高的成本。因此正規App不可能利用攝像頭和麥克風權限對用戶進行「監視」、「監聽」。

安全專家威利表示,「一般情況下,手機、電視、音箱的這種監聽,因為有系統沙箱隔離機制,App不會越權獲取到數據。廠商目前也沒有將數據交給第三方。當然,如果黑客攻擊,則不好說了。」

Facebook廣告部門有一位工程師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在《連線》雜誌上也曾撰文解釋了為什麼Facebook不能監聽用戶。他說了三點理由:

第一,監聽用戶產生的數據非常多,Facebook難負其重。

整個過程就相當於用戶在持續不斷地給Facebook打電話。以用戶使用半天手機來計算,這一過程產生的數據僅在美國就有20PB,是Facebook每天處理數據的33倍還要多。而且,在「打電話」狀態,也會影響手機的其他功能。

第二,像智能助手那樣監控,Facebook很難做到。

智能語音助手都需要特定的觸發詞來喚醒,但Facebook沒有特定的喚醒詞,想從談話中獲取每一個對它有價值的關鍵詞,需要在本地(手機上)將語音轉換成文本進行識別。整個過程,就是算iPhone X,分分鐘也得變成磚。

第三,用戶語音數據,對廣告商來說沒多大價值。

京東、今日頭條、餓了麼、美團、百度回應

對於用戶普遍關心的竊聽問題,截至發稿,多家公司對澎湃新聞記者作出回應。

京東方面表示,京東絕不可能,也絕不允許有監聽用戶信息的情況出現。在京東的隱私政策條例中,有明確的規範指出將遵循國家的《網絡安全法》基於「合理、相關、必要原則」收集個人信息,不會收集法律法規禁止收集的信息。而在收集、使用、存儲和傳輸用戶信息的時候,京東會明確告知用戶相關信息的使用目的和範圍。包括如果將用戶信息用於新的目的或範圍將重新獲取用戶同意,提供如何關閉位置、通知等授權的具體操作步驟等。

京東表示,如果用戶對個人隱私的安全有擔心,可以在京東App的帳戶設置中找到隱私設置,關閉需要訪問用戶相應數據的功能,且每一個功能都有相應的用途說明,以最透明的方式讓用戶掌控自己的隱私安全。

今日頭條也回應澎湃新聞記者稱,用戶使用今日頭條(包括字節跳動旗下產品)錄製小視頻記錄生活時,需要使用到手機麥克風,但除非用戶明確點擊授權,否則,無論在何種手機機型上,今日頭條旗下產品都無法取得用戶的麥克風權限,無法收到用戶的任何語音信號。用戶可在手機設置「隱私-麥克風」中查看。

此前,在百度遭江蘇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提訴、指控其旗下App涉嫌「監聽電話、定位」後回應:百度App不會、也沒有能力「監聽電話」,而百度App敏感權限均需授權,且用戶可自由關閉。

餓了麼方面此前回應,所謂「監聽用戶日常對話並做信息分析」,是一種無端猜測,餓了麼既沒有做類似的產品設置,也不具備相關技術條件,餓了麼嚴格保護用戶隱私,任何必要的信息採集都會在取得用戶事先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使用。

美團點評方面則回應稱,有關「根據麥克風收錄的語音關鍵詞為點外賣的用戶做推薦」的行為並不存在,美團外賣只會在獲得用戶語音使用授權,且用戶主動發起美團外賣App內的語音輸入行為時,才會使用麥克風。此外,美團外賣僅會在用戶表達了明確需求信息、進行主動查詢後,才會進行相關推薦輸出。

截至發稿,阿里巴巴方面尚未作出回應。

國外App允許用戶智能推薦隱私設置,國內普遍關不掉

如果真的不是竊聽,那麼為什麼如此巧合,出現了關聯度如此之高的商品或內容?

有用戶提到,昨天微信聊天說買鋼琴,發了一個某款電子琴的淘寶連結,第二天朋友圈廣告就精準推送了這款產品的廣告。難道自己的聊天過程被監測了?

對此,騰訊微信團隊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戶的聊天記錄,聊天內容只存儲在用戶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上。微信不會將用戶的任何聊天內容用於大數據分析。

關於品牌朋友圈廣告投放的邏輯,微信團隊解釋,廣告主可選擇把廣告投放給他們設定的目標人群,投放範圍會非常廣,而目標人群是基於用戶群像的研究,微信不會針對某一個用戶的隱私信息進行分析。「上千萬的用戶中有一位恰好之前提到過相關產品,也收到了關於該產品的廣告,用戶便誤以為二者有因果關係。」

京東商品推薦也是類似的邏輯。京東方面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之所以用戶感覺我們好像知道你想要什麼,是基於京東的大數據搜索推薦能力,通過用戶在搜索、購物行為等產生的大數據,例如消費習慣、品牌偏好等信息,以及京東多年積累的用戶畫像數據,京東可準確預測用戶可能感興趣和關注的商品,進而出現在個性化推薦當中。

安全專家威利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竊聽可能只是用戶的幻覺,「如果用了一堆相關的App,就有可能看到似曾相識的商品了。」

他所提到的場景,則是又一種情況。

比如,有用戶提到,淘寶上剛把一款「娃娃領粉色中長款毛呢外套」加入了購物車,之後打開了今日頭條,剛剛搜的那款「娃娃領外套」的廣告出現在頭條頁面上。

或者,在京東搜了「充電寶」,接著打開微信,在微信公眾號的廣告欄中看到了剛剛這款充電寶。

這是一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容成熟應用的廣告技術——程序化廣告。程序化廣告可以實現跨平臺營銷,這背後有統一用戶ID識別,但不會掌握用戶個人信息。對於用戶來說,程序化廣告因其千人千面的精準推薦,常展現出「比你還懂你」的特性。

據了解,淘寶和今日頭條、京東和微信都在廣告層面分別有合作。

另外,安全專家還提到,如果手機上用了第三方輸入法,也有一定概率可能出現「輸入什麼接下來就能看到相關推薦」的可能。雖然搜狗等輸入法不會主動將用戶輸入數據共享給第三方的說法,但不排除一些黑客基於漏洞去偷錄用戶信息的可能。

實際上,有熟悉黑產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直言,通過麥克風竊聽談話來獲取用戶信息,只是萬千選擇中的一種,而這種方式非常低效,卻是大家最敏感的。各大公司如果真的想要「竊聽」一個人的信息與狀態,有太多太多的方法。

「比如接入所謂的第三方營銷系統。」上述人士表示,第三方營銷系統的數據有一部分是正規獲取,但也有一部分營銷系統是從黑市獲取。「黑市上已經有大量用戶信息,從用戶偏好、特徵到預測收入區間,對應手機號和手機mac地址。」

而這也是央視3·15晚會曝光探針的工作原理,探針只能獲知MAC地址,怎麼從MAC地址關聯到手機號,則需要黑市的這些資料庫。

據央視3·15晚會報導,在商場、超市、便利店、寫字樓等地,有一些探針小盒子,去發現附近打開無線區域網(Wi-Fi)的手機設備,隨後迅速識別出用戶手機的MAC地址,轉換成IMEI號,再轉換成手機號碼。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搜集個人信息,甚至包括婚姻、教育程度,收入等大數據個人信息。

黑市上為什麼存在大量用戶信息?有黑產人士如此說道,「現在我們在安裝軟體的時候,首先第一步需要我們填用戶服務條例,必須點擊同意,安裝好了以後要求開權限,是否訪問用戶通訊錄,訪問手機文件夾,電話記錄,簡訊,允許之後才可以使用軟體,然後通過你使用軟體適合,所產生的用戶數據,可以用於商業營銷用途的。」

不過,澎湃新聞記者查詢淘寶、京東等App隱私策略,這些網際網路公司都表示,會通過技術手段對用戶個人信息等數據進行匿名化、去標識化處理,無法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信息。

特別是,用戶比較關切的阿里系平臺之間的數據打通,《淘寶網隱私權策略》寫明:個人信息可能會與關聯公司共享,比如會向合作夥伴提供有關廣告覆蓋面和有效性的信息,但不會提供用戶個人身份信息。這些合作夥伴可能將上述信息與他們合法獲取的其他數據相結合,以進行廣告或決策建議。

那麼,如果用戶還是不放心,是否能關閉智能興趣推薦功能呢?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並詢問了多家國內網際網路大型公司,大多數沒有得到答覆,一部分則明確表示目前沒有這一功能。

3月20日,記者發現,今日頭條App中目前可以支持用戶關閉程序化廣告。如果關閉,用戶看到的廣告數量保持不變,但廣告相關度會降低。

Facebook興趣廣告隱私設置界面

相比之下,Facebook、Google、Twitter等國外知名App都會清楚地告訴用戶,為何會看到這條興趣推薦的內容,廣告機制更加透明,用戶可以了解「廣告主投放了哪類人群,而你被認為是目標人群」,並設置允許App根據哪些個人數據類型來展示廣告,如果用戶允許則能看到更加相關的廣告,不允許不會影響看到的廣告數量,但是相關性會降低。而這些數據的來源包括App從合作夥伴獲取的以及App站內活動,用戶可以分別進行設置。

「國外的廣告形態,會比國內更加關注用戶隱私和用戶選擇的權益。在國內,這方面的意識不是最強。」一家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的首席營銷官向澎湃新聞記者坦率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之聲:隔屏有耳,App在偷聽?實為大數據用戶畫像功能
    最近,一篇名為《隔屏有耳,記者耗時3個月測試,美團餓了麼是否在『偷聽』?》的文章刷了屏。文中提到,通過模擬用戶使用場景,對安卓手機、蘋果手機、蘋果平板電腦上的「餓了麼」和「美團外賣」進行了多輪測試,從測試情況來看,在隨後數分鐘到數小時的時間裡,出現相關推薦的概率高達60%-70%。這個結果,有些驚人。手機App究竟會不會監聽用戶的日常,成了人們開始擔憂的問題。
  • 手機App正在「偷聽」你?我勸你小聲說話!
    畢竟有誰不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呢?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連自己手機的麥克風都主宰不了。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剛和同事朋友說了想吃什麼,打開手機外賣App,就蹦出了它的推薦;剛說了要買什麼,就出現了這個產品的廣告。難道人工智慧都發展到讀懂人心的地步了?不對,等等,手機怎麼知道你剛剛說了什麼?
  • 隔屏有耳調查|手機App為何更懂你?元兇之一是程序化廣告
    最近,有關「隔屏有耳」的質疑聲在網上發酵:為什麼有些App特別「懂我」?用戶私下的聊天是否遭到了竊聽?用戶個人信息是不是遭到了竊取?為何在一個明明還沒有進行任何操作的網站上,會看到似曾相識的內容?除了未經允許的竊聽,出現上述情況的「元兇」之一,可能是一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熟應用的廣告技術——程序化廣告。
  • APP正在偷聽你的談話,是真的假的?
    而近年來,隨著各種手機應用的不斷普及,用戶吐槽被竊聽愈發頻繁。相當於過去被個別人偷聽,現在被一群人偷聽。自己偷聽到還不算,還要拿去分享、交易、分析。可笑的是,這些APP偷聽你的對話,不是為了獲取你的銀行卡密碼,也不是為了聽到一些羞羞的聲音,只是為了聽聽你想買什麼、想看什麼消息,然後再給你精準推送。我們到底有沒有被偷聽?
  • 隔屏有耳調查 | 神準的程序化廣告:淘寶京東未見關閉入口
    最近,有關「隔屏有耳」的質疑聲在網上發酵。4月9日,澎湃新聞已經報導 (點擊此連結進入該報導),除了未經允許的竊聽,出現上述情況的「元兇」之一,可能是一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熟應用的廣告技術——程序化廣告。程序化廣告可以利用統一的用戶ID識別,對用戶的瀏覽偏好進行收集和標記,實現跨App平臺營銷。
  • 隔屏有耳調查|神準的程序化廣告:淘寶京東未見關閉入口
    最近,有關「隔屏有耳」的質疑聲在網上發酵。4月9日,澎湃新聞已經報導(點擊此連結進入該報導),除了未經允許的竊聽,出現上述情況的「元兇」之一,可能是一種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熟應用的廣告技術——程序化廣告。程序化廣告可以利用統一的用戶ID識別,對用戶的瀏覽偏好進行收集和標記,實現跨App平臺營銷。
  • 隔屏有耳,你正被APP監聽
    匹配音頻數據「該軟體的內容自動識別系統採用了一種較為成熟的技術。」北京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教授辛陽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該技術主要是將一段數字音頻轉化為數字指紋,並將數字指紋與電視節目音頻資料庫進行匹配。像國外的音樂識別軟體Shazam,國內的QQ音樂、酷狗音樂等眾多廠商都採用了這種技術。
  • 手機軟體能「偷聽」?朋友剛說想吃炸雞,外賣軟體就給推店鋪
    她的手機似乎能「偷聽」她說話。「我和朋友在午飯時間討論中午要吃什麼,她跟我說中午想吃炸雞,神奇的是沒過多久,當我通過手機點開某外賣軟體後,首頁就有了炸雞店鋪的推薦。」據黃女士講,她之前並沒有通過該平臺購買過炸雞外賣。「覺得挺神奇也挺『害怕』,不知道是這個軟體『投我所好』,還是能聽到我們的談話。」黃女士對記者說。
  • 直播app限制錄屏怎麼辦 什麼手機app限制截屏
    18183首頁 直播app限制錄屏怎麼辦 什麼手機app限制截屏 直播app限制錄屏怎麼辦 什麼手機app限制截屏
  • 你知道麼,手機可能在偷聽你說話哦
    一、移動應用會在後臺偷聽你的話嗎? 關於這個問題終於有了官方的答案,他們不僅會竊聽,而且借用的手段超出你的想像,令人細思極恐,使人無法自衛。 央視剛剛曝光了最新的調查和實驗成果,APP竊聽用戶信息被「實錘」,即使你沒有打開這個應用程式,它仍然可以在後臺自動運行,秘密地傳輸從你的手機獲得的信息,包括IMEI號碼、通訊錄、簡訊、語音留言、搜索記錄等等。 你在和朋友聊天時提到的,在電話裡向別人借錢,或者你隨便說的商品,都會在下一秒出現在其他手機應用的推薦列表中。
  • 應用寶攜手「性價比app」擬深度合作
    近日,應用寶向情趣電商性價比app拋出了橄欖枝,雙方都表示有進一步深入合作的意願。應用寶是騰訊旗下一款綜合性應用平臺,專為Android手機用戶打造。致力於為用戶提供豐富安全的手機應用資源和覆蓋應用整個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應用管理體驗,用戶群體以年輕化的智慧型手機群體為主。這與性價比app用戶層約為20-35的白領階層的用戶有很大一部分契合。這類用戶都注重生活品質,追求高質量的用戶體驗,便捷,豐富,個性化是他們的需求。
  • 曲屏究竟有什麼用? 四大曲屏手機盤點
    說起手機的發展,屏幕變化絕對可以作為一條主線,每次屏幕的革新都會帶來新技術的創新和繁榮。手機屏幕的發展可以歸納為:從無屏到有屏,從黑白到彩色,從小屏到大屏,從低解析度到高清晰。手機在不斷進步,屏幕也在不斷進步,如今很多廠商都在挑戰更大的屏幕和更高的解析度。
  • 手機真會「偷聽」嗎?美團餓了麼否認「偷聽」!那為何我們說啥APP就推薦啥?咋防範?
    網友說:鮑師傅前幾年在上海有很多山寨版本:鮑老師傅,鮑大師傅,鮑大師...冰寶說:哈哈,想起來之前的康帥傅,還有娃恰恰、粵利粵!歡迎補充呀!凡是有這種要求的,我們就可以斷定他是偽造人民警察的身份。目前警方正在對假網警進行追查。網友說:防不勝防呀!
  • 想吃什麼,外賣APP立馬給你推薦,手機APP是否在「偷聽」我們說話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你和朋友商量今天要吃什麼的時候,結果你打開你的外賣APP,立馬給你推薦的就是這個。可能一次兩次,很多人認為是巧合,但是次數多了之後,很多人就開始懷疑了。這些手機APP,是否在「偷聽」我的說話。
  • 數說新機:超90%屏佔比 努比亞Z17S驚豔
    首先依舊來看下努比亞Z17S的硬體配置。累計2.88%的用戶認為該機定價略低/太低,性價比高/極高。可見,努比亞Z17S的價格吸引力較強。樣本說明:本報告中所用的調查數據均來自與ZOL線上有獎調查,共回收問卷771份,通過對數據有效性進行篩選,共得到有效問卷768份。
  • 職場達人教你把手機投屏到電視上
    職場小白與達人之間,隔了工作經驗,也隔著一籮筐的辦公技巧。獲得了工作經驗、掌握了辦公技巧後,小白又向達人方向走近了一步。在日常辦公中,我們比較常接觸到的是投屏操作,例如把手機投屏到大屏幕的電視上,通過大屏幕辦事更方便。
  • 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佘文煜掛號
    現實生活之中,鼻腔疾病往往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慢性鼻炎就是其中的一種,給患者帶來了痛苦的折磨,需要及早處理,那麼,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佘文煜掛號怎麼掛?一、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佘文煜掛號1、網站掛號網絡掛號平臺中有很多醫院,可以方便患者在網上掛號。用這個方法預約掛號非常簡單。
  • 已婚男在賓館隔門趴地偷聽房事,男子:為滿足心理需要
    小情侶親熱畢竟是屬於兩人的隱私,但是一些不法分子竟然在門外偷聽還錄音,實在是讓人感到汗顏。在重慶一男子頻頻出現在賓館不消費,他在賓館走廊內隔門貼耳偷聽他人房事,當他被抓後說出的理由讓人尷尬不已,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在一天深夜,警方接到一對小情侶的報案,對方稱他們在住酒店發現門外有一名男子在偷窺,民警接到報案後及時趕往現場將嫌疑人男子抓捕。
  • 挖孔屏不是首選,兩款全面屏手機推薦,性價比超高!
    挖孔屏不是首選,兩款全面屏手機推薦,性價比超高!眾所周知如今的手機品牌不斷的推出新手機機型,但是大家發現沒有如今發布的手機大部分都是挖孔屏的設計,很少有全面屏手機的出現。其實大家知道嗎?挖孔屏並非是首選,市面上還是有很多全面屏的推薦,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說兩款真全面屏的手機推薦,性價比都非常的高,一起來看看吧。
  • 手機APP偷聽你說話,我信了,你遇到過嗎
    今天中午剛和同事談論完馬丁靴,打開手機某寶APP後,就給我推薦了幾款馬丁靴,這是巧合嗎?之前也看過類似的報導,手機軟體會「偷聽」主人說話,而且這也得到了證實。我們居然被手機監控了,細思極恐。這並不是巧合,而是這些軟體偷偷地在後臺運行,並且記錄了我們說的話,進行定向推廣營銷。不信的話你可以做個試驗,對著手機說一句「我想要買***」,再打開相關軟體,看看它會不會推送相關信息。 我們在安裝手機軟體時,經常遇到軟體要獲取某些權限,比如通訊錄、麥克風、錄音權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