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女士向記者訴說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她的手機似乎能「偷聽」她說話。
「我和朋友在午飯時間討論中午要吃什麼,她跟我說中午想吃炸雞,神奇的是沒過多久,當我通過手機點開某外賣軟體後,首頁就有了炸雞店鋪的推薦。」據黃女士講,她之前並沒有通過該平臺購買過炸雞外賣。「覺得挺神奇也挺『害怕』,不知道是這個軟體『投我所好』,還是能聽到我們的談話。」黃女士對記者說。她希望通過媒體提醒市民注意手機信息安全,儘量避免隱私洩露。
針對這個問題,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市民。他們均表示有相同或相似的「遭遇」。「有一天下午,我和身邊的朋友說晚上要做炒麵吃,讓她陪我去市場買菜,結果沒過多久我打開某短視頻軟體,刷到第三四個視頻時,就是炒麵做法的視頻。」鬱女士說出了她的經歷。她表示,一開始有些吃驚,後來想想應該就是手機軟體「聽」了她的談話。「我倒不是特別在意,能摸清我的喜好,還挺智能。」鬱女士對記者說。
王先生則有些擔憂地和記者談了他的經歷:王先生臨睡前和夫人談到最近天氣逐漸熱了,該買幾件短袖衫穿了。第二天王先生的手機上某購物軟體就有男士純棉T恤的推薦。他邊說邊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了那天他的手機截圖以及他們夫妻倆的聊天記錄。記者在截圖中看到了「男士純棉T恤」字樣。在聊天記錄中記者看到,王先生給夫人發了這張截圖,王夫人回復了「驚訝」的表情。「我看到這個推薦之後就立馬截圖發給夫人,她也覺得很驚訝。同時我倆也有些擔憂,會不會我們之間其他的隱私談話也被手機『偷聽』了。」王先生對記者說。
市民李先生也遇到過類似情況。疫情之前,他的公司要舉行年終聚餐,大家在辦公室討論聚餐地點,沒過多久,當他打開某團購軟體時,看到了自助餐推薦以及附近聚會場所推薦。「我們就在推薦的幾個飯店中選了一家,大家覺得推薦的還不錯,這個軟體挺懂我。」李先生說。
記者在諮詢相關技術專家後得知,用戶在手機一些APP上的活動軌跡,會被軟體收集形成大數據,傳遞給廣告商,這樣廣告商就能打造更符合用戶興趣的個性化廣告。其實智慧型手機就是小型的追蹤器,它記錄我們的喜怒哀樂,是大量信息的收集者,包括音頻信息。具體說來,手機軟體「偷聽」說話應該是這些APP軟體「應用權限」打開所致,關閉這些權限這種情況應該就不會有了。為了驗證是否有效,記者拿出自己的手機,在應用權限設置中看到每個軟體都有「電話權限」「通訊錄權限」「相機權限」「麥克風權限」等。手機中某短視頻軟體的「麥克風權限」處於打開狀態,記者故意與家人引起「茶葉話題」。晚11點左右打開這個短視頻軟體觀看短視頻,在觀看到第四個視頻時,就出現了鐵觀音茶廣告,之後又出現了毛尖茶、普洱茶、雲霧綠茶的短視頻廣告。次日,記者借用朋友的手機,關閉了某購物軟體的「電話權限」「麥克風權限」「存儲空間權限」等,故意發起了「牛奶話題」,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告訴記者,沒有發現購物軟體推薦牛奶、飲品促銷活動的廣告。
記者調查了解到,涉及到手機軟體「偷聽」的事件在網絡中也被頻頻「曝光」,大多數是購物軟體、外賣軟體以及短視頻軟體引流購物。大家對這些軟體涉及「竊取」用戶隱私表示高度懷疑。而一些手機軟體平臺紛紛「闢謠」:「沒有能力監聽電話。」「以目前的聲音信息處理技術還遠遠達不到竊取用戶隱私的水平。」但用戶在手機軟體使用過程中確實發生「投用戶所好」的「偷聽」事件,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手機軟體平臺和用戶各執一詞。技術與隱私的矛盾,正越來越令人擔憂和無奈。「無法完全阻止就儘量避免」,從事網絡安全工作的馬先生給大家支了幾招兒,做到以下幾點可大大減小隱私洩露的可能:儘量從手機官方軟體商店下載應用軟體,不要下載來路不明的軟體;使用軟體時,要注意相關使用協議,關閉軟體「隱私」部分權限;有些時候關閉軟體的「隱私權限」,手機就提示無法進行下一步操作,用戶也不用擔心,使用軟體時再次打開相關權限就可以了。另外,市民若發現非法不安全手機軟體,要有意識堅決抵制,並向網信辦等相關部門舉報。
(來源:唐山晚報、環渤海新聞網 河青新聞網編輯智建勳丨平臺主編張永忠丨監製耿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