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會為父報仇,為何滅關羽滿門,卻不掘墓鞭屍?

2020-12-17 快哉風

文/快哉風

三國有一大案:龐德之子龐會,滅關羽滿門。

關羽水淹七軍擒殺龐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駭人聽聞的是後續。《蜀書》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圖:龐會滅門

這則史料,史家存爭議,本篇且不去糾結如今的關羽後裔哪裡來的,說說滅門這件事。

一、

當時,蜀國皇帝劉禪已經投降,龐會的行為相當於殺降。更關鍵的是,當時的魏國有法令:嚴禁復私仇。

圖:曹操嚴令「民不得復私仇」

曹操曾經下令:「民不得復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曹丕當了皇帝後,更是在黃初四年(223年)下詔:「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仇者皆族之。

族之,就是滅全族。這是很嚴厲的法令,那為何龐會還敢於頂風作案殺關羽全家?而且事後啥事沒有?

第一,龐會殺關羽全家,不僅是家仇,還沾了「國恨」的光。

圖:關羽水淹七軍擒龐德

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得曹操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對於魏國,這是莫大的軍事恥辱,關羽則是最大的國之仇人。曹操和曹丕的法令,禁止的是民間私相尋仇,龐會殺光關羽全家,雖然有公報私仇之嫌,但名義上還是沾了「復國恨」的光。

圖:電視劇裡的龐德

龐德之死,當時是作為大忠臣表彰的。曹操「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而曹丕即位後,思念龐德的忠烈,賜龐會兄弟四人爵關內侯,邑百戶。

亡國之君尚不如狗,一個大忠臣之子,趁亂殺了敵將一家,於當時的魏國基本不算是事。

二、

第二,三國時代的社會風氣對復仇很寬容,禮和情大於法。

復仇,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常見現象,而儒家對於復仇這種「義舉」是首肯甚至鼓勵的。《公羊傳》裡說:「子不復仇,非子也……九世猶可復仇乎?雖百世可也。」《禮記》裡,孔子說:「父母之仇,弗與共天下。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聖人的意思是,路上遇到殺父仇人,等不及回家拿菜刀,直接上去掐死。

圖:孔子是提倡復仇的

所以,我們看到,龐德被殺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國滅國是263年,時隔40多年,龐會仍然對殺父仇人關羽不放過。

從秦漢到三國魏晉,復仇是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僅僅漢代有史記載的復仇事件就有59例,還有更多的沒有記錄。特別是為血親復仇,不但當時基本被寬赦,反而會得到時人的讚許,「時人壯之」這種詞彙,經常見諸史籍。

圖:古代的為父復仇故事比比皆是

有一個現成的例子,東吳的甘寧和凌統。《吳書》記載:「凌統怨寧殺其父操,寧常備統,不與相見。權亦命統不得讎之。」和關羽一樣,甘寧同樣是在戰場上殺了凌操,但凌操兒子不依不饒,強悍如甘寧,都只得迴避。

到了魏明帝曹睿執政時,又對不準復私仇的法令加了一條補充:「賊鬥殺人,以劾而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

圖:遊戲中的龐德自帶復仇屬性

這意思就是,格鬥殺人,法律允許其後人「依古義」追殺。

所以,龐會敢於大膽殺光關羽全家,而且,可以想見,他獲得的不但不是處罰,而是時人的「壯之」。

三、

今人看來,龐會就算為父報仇,但禍不及家人後代,為何對放棄抵抗的親屬婦孺動手?有人說:「哪怕龐會掘關羽屍體來鞭屍,也比殺光關羽一家更沒毛病!」

圖:伍子胥掘墓鞭屍

說話人有所不知,《三國志》記載,關羽當年被孫權殺掉後,將首級獻給曹操,曹操「以王侯之禮」將首級厚葬在洛陽,軀體則被孫權「以諸侯禮」葬在湖北當陽(屬東吳國境)。成都的關羽墓只是衣冠冢,要不然掘墓鞭屍龐會幹不出來?

圖:湖北當陽的關陵

史載,這個龐會為人「勇烈,有先父之風」,《三國演義》裡也埋下一條伏筆:龐德抬櫬決死,臨走前對其妻子說:「我若死,汝好生看養吾兒;吾兒有異相,長大必當與吾報仇也。」

圖:抬櫬決死的龐德

有其父必有其子,抬棺材出戰的龐德果然有個更狠的兒子,斬草除根滅你滿門,讓你後代無法再復仇,留下了一個恐怕是史上最不得人心的為父復仇例子。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從魏晉南北朝復仇現象看「禮」對「法」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山西挖出一墓,關羽身世浮現,龐會滅關羽滿門是真是假?
    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關羽和關平被殺40多年後,關羽家族便遭受了滅族之禍。魏軍鄧艾攻蜀奪下成都,魏將龐德的兒子龐會盡滅關羽滿門。南朝劉宋裴松之引用《蜀記》:「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龐德的兒子龐會為什麼要滅關羽滿門,有什麼深仇大恨?原來是關羽曾經斬殺了龐會的父親——龐德。
  • 他是關羽最不該殺的人,臨死前留一句遺囑,其子44年後滅關羽滿門
    但殊不知關羽斬了龐德卻給自己留下無盡的禍患,龐德臨死前留給家人的一句遺囑,44年後,其子龐會率軍入蜀,滅掉關羽滿門。龐德命運悽慘,青年時期,因為嫂子不賢,龐德怒殺之,從此兄弟反目成仇。而後龐德又追隨馬超,但馬超其人品甚為卑劣,父母家人都毫不在乎的人,怎麼會是賢主呢?因此龐德才無奈投奔曹操。
  • 蜀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為啥關羽滿門被殺?你看張飛老婆是誰
    圖片來源於網絡公元263年,鍾會、鄧艾領兵攻打蜀國,鍾會領兵與姜維對峙在劍閣,鄧艾便領兵抄小路偷襲成都。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內部本來就不團結,益州派巴不得蜀漢滅亡呢,反正誰當皇帝都一樣。劉禪出城投降,蜀國滅亡。
  • 蜀國滅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為啥關羽滿門被殺?你看張飛老婆是誰
    蜀漢內部本來就不團結,益州派巴不得蜀漢滅亡呢,反正誰當皇帝都一樣。劉禪出城投降,蜀國滅亡。劉禪投降之後,他的待遇非常好,被接到魏國繼續享福,可是卻苦了蜀漢舊臣,他們被殘酷的屠殺,其中關羽最慘,關羽滿門都被龐會殺了。
  • 蜀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為啥關羽一家滿門被殺?
    在襄樊之戰中,當時曹操命令于禁、龐德率領七萬三的將士援救樊城,但是天降暴雨,關羽水淹七軍,致使曹軍戰敗,于禁因此投降,關羽因為敬重龐德,想讓他投降,但是龐德誓死不從,反而破口大罵,激怒了關羽,關羽就只好將其斬殺。《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 蜀亡後,為何關羽滿門被殺,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
    蜀漢名將後人的不同結局:一個被滅門,另一個被封侯蜀漢滅亡之後,魏國士兵將對姜維等人的仇恨全部發洩到了蜀國軍民身上,其中蜀漢大將關羽之後慘遭滅門,姜維妻兒老小全部被殺,悽慘至極。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三國志·卷三十六》不過有一人卻是例外,非但免受滅門之禍,反而全家老小盡皆得到優待,甚至封侯,此人正是蜀漢西鄉侯張飛。
  • 蜀亡後,為何關羽滿門被殺,張飛一家無人敢動?你看張飛老婆是誰
    其子龐會便趁機將關羽一家殺害,但是張飛一家卻無人敢動。雖說,《蜀記》是一本較為偏向於野史的書籍,但是,書中的大致內容還是符合歷史實情的。在當時,張飛一家無人敢動主要是因為他的老婆,所以,他才比關羽要幸運。那麼,張飛的夫人究竟是誰呢,竟有這麼大的顏面?張飛的夫人,為夏侯氏,是東漢末年的名將夏侯淵的侄女。
  • 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百般阻撓,事後才明白諸葛亮的為何勸阻
    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而對於劉皇叔劉備來說,他是不能再等那麼久了,他都已經六十的高齡了,再等十年可能這個仇就沒法報了。劉備六十大壽,不能再收到兩個結拜兄弟的祝賀,對他來說是很難接受的。在劉備六十歲之前,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被困,而且無人去幫他,導致關羽被俘虜後殺害。
  • 劉備舉國東徵孫權,究竟是頭腦發熱為關羽報仇還是有難言之隱?
    後世人對於劉備舉國東徵孫權非常不贊同,認為他是頭腦發熱為了關羽報仇,這樣的莽夫行為是錯誤的。那麼,果真如此嗎?這裡面有沒有什麼難言之隱呢?關羽死了,劉備如果不報仇的話,那麼對於張飛、孫乾、簡雍等老臣舊臣根本無法交代,也會損傷最堅實班底的信任。對於諸葛亮等荊州派而言,這些人的老家眼下也被孫權佔領了,搞不好還有父母妻兒都成了東吳的俘虜與人質,如果劉備不給個說法,那麼這一類人的信心也會動搖。
  • 忠孝兩難全,他為報父仇一夜白頭,滅了自己祖國,把君王掘墓鞭屍
    伍子胥,按照正史的評價,他是奸臣無疑,在忠孝兩難全的時代,背叛君王原本不守孝道更可恨,而伍子胥為報父仇引吳國禍害自己祖國的行為放到現在可謂是十足的漢奸。然而如今再看,他也不過是個被命運所捉弄,無法自拔的可憐人而已。
  • 笑嘆三國:曹操沒挖墳掘墓?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只是文人曲筆?
    這是《三國演義》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中提到的,曹父曹嵩死於徐州,曹操興兵報仇。此處為何會挖墳掘墓呢?與墓地裡的金銀應該沒多大關係,曹操是讓徐州百姓恨太守陶謙,是他沒照看好曹父曹嵩,才有了這場屠殺,再有就是曹操用這種方式撒氣。
  • 龐德為何死戰關羽?臨死大罵劉備是庸才?他其實是在替2個人出氣
    說起龐德,讓我們搞不明白的是他臨死之前,為何非要跟關羽過不去,要知道龐德雖然英勇,但是跟關羽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換句話說,龐德當時跟隨于禁支援曹仁,雖然是曹操的命令,但是作為主帥的于禁已然投降於關羽,但是龐德僅僅是一個先鋒將軍,為何要跟關羽拼命?跟關羽拼命或許有人說他龐德是傻子,這樣做根本不划算?
  • 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熟知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關羽死後,劉備氣急敗壞,匆忙稱帝後就率領舉國大軍討伐東吳。曹操在命徐晃進軍的時候,讓徐晃迎面擊潰荊州軍便可,並不讓追殺關羽。其目的也是想守住襄樊便好,讓關羽死於江東之手既可以使孫劉聯盟破產,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雖然曹操沒有等到那個時刻,但曹丕卻等到了,坐觀孫權與劉備的成敗。
  • 此人曾擊傷關羽,曹操為之痛哭流涕,曹丕首創一成語緬懷
    原文如下: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戎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諡曰壯侯。」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聽說龐德被關羽殺害,悲傷流淚,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三國是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最初魏蜀吳這三個國家都可以說是猛將如雲,所以最終才達到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平衡」局面。雖然司馬昭後來為了平息眾怒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這些畢竟都是屬於善後,此時他最需要的是一場對外戰爭的大勝,以尋求政治上的突破,為自己以後進一步篡權積累資本。於是,在司馬昭的精心籌劃之下,魏滅蜀之戰正式爆發。
  • 山海關的鎮關之寶,為何竟是關羽傳說中可能使用過的青龍偃月刀?
    那麼前去山海關旅遊的朋友們心中就會嘀咕了:這把刀是不是和關羽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沒有關係的話,這把刀又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  說起青龍偃月刀,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三國演義》中最傑出的兵器,根據小說第一回記載道,劉關張三兄弟得到了一千斤鑌鐵,於是三人各自打造了三把稱手的兵器,關羽的正是青龍偃月刀,重82斤。
  • 關羽墓出土青龍偃月刀?關羽估計自己都不信
    在中國小說《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為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豔鋸。關羽用其斬殺了不少武將,所以後世也稱青龍偃月刀為關刀。在關羽被殺後,青龍偃月刀被東吳將領潘璋奪走,後來,關羽的兒子關興殺潘璋為父報仇,奪回青龍偃月刀。因此,關羽和青龍偃月刀被互相視為象徵。關羽死後,他的墓究竟在什麼地方?千百年來,關羽墓究竟有沒有被盜掘過呢?
  • 他本是宋朝泉州市舶司提舉,朱元璋為何要將其掘墓鞭屍?
    文/張屹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即位後不久,便命人將泉州城中一個已作古百年之人從墳中掘出,"鞭屍三百",其後人作為"餘孽",所有財產全部充公,男性全部充軍,女性送去軍營為妓,即使如此還不解恨,特下一道聖旨,"世世無得登仕籍,世代為奴"。也就是所有的後代都不能做官,要世世代代做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