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叫自己一聲爸爸或者媽媽。寶寶似乎都有他們獨特的語言,當他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們就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達需求。如果他們餓了,可能會拍拍肚子。如果他們渴了,可能會張張嘴用手指指一下嘴巴。對於孩子的這些動作,家長通常都可以明白。
孩子學習說話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從聽到說。家長都知道,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孩子學會講話也有幾個階段。那麼孩子學會講話需要經過哪幾個階段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準備階段
零到一歲的寶寶,他們正處於一個準備說話的階段。孩子就像從別的星球來的小天使,說著他們獨特的語言。也許他們沒有辦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他們總能通過各種方法和家長交流。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多聽。有研究指出,寶寶在這個時候的記憶力是很強的,往往能夠記住很多的東西。因此,家長需要多和寶寶說話,讓他們的大腦能夠存儲有關語言的記憶。
二、發展階段
一到三歲的寶寶,他們正處於一個語言的發展階段。通常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可以奶聲奶氣的叫爸爸和媽媽了。除了會喊人之外,他們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當想要吃東西的時候,他們會喊出那個東西的名字並用手指給家長看。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和父母進行對話。有一個成語叫:孰能生巧。寶寶說話還不清晰,會給人一種聽不懂的感覺。如果父母能多和孩子對話,能夠很好的鍛鍊他們的語言能力。
三、完善階段
三到六歲的寶寶,他們正處於一個語言完善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寶寶,通常都能流暢的說話。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多引導孩子講話,讓他們更好的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為人處事,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其中,說話的藝術是很重要的。
當孩子處於語言的完善階段的時候,父母要教會他們說話的藝術。什麼時候說什麼話,這是每個人都必備的能力。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語言的藝術,要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夠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需要進行的是傾聽和糾正。
語言,人們聽到這兩個字只會想到口頭的表達能力。其實,語言不只是口頭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口頭語言能夠表達的信息只佔小部分,大部分信息需要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對於寶寶來說,學語言最好的方式是通過非語言的方式。比如:動作、神情、手勢等。
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手是會說話的工具。很多時候,父母教育孩子都會配合手勢動作。比如告訴孩子這件事情不能做的時候,家長會做出兩指比個叉的動作。對於這類的手勢動作,孩子通常看一眼就能明白。孩子能更好的理解具體化的事物。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把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相結合,這樣能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肢體語言確實能使孩子更好的理解別人說的話,除了這個好處之外,肢體語言對孩子來說還有什麼好處呢?下面給大家列舉一些肢體語言對孩子的好處。
一、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有些話語,可能聽一遍印象不會深刻。但如果這些話語配合上肢體動作的話,就能使孩子記得更清楚。如果孩子忘記了家長說的話,他們可以喚醒記憶裡面家長說話時的動作,從而記起家長說的話。只有通過肢體語言的強化,孩子才能更好的提高他們的記憶力。
二、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力能夠讓孩子更好的發展自己。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就擁有豐富的想像力,相信他日後的發展也會很順利。而肢體語言,就能夠很好的鍛鍊孩子的想像力。比如家長讓孩子模仿一隻豬,他們會在腦海裡想像豬的模樣。
語言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語言才能夠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密切。孩子學習一樣新事物,最好是從小開始。當自己的孩子能夠咿咿呀呀的時候,父母就可以對他們進行語言的教學。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學會藝術的說話,學會動作和語言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