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佛門,先讀什麼經?別著急,這個道理不明白,讀經也無用!

2020-12-22 蓮荷居士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

才入佛門,許多佛弟子都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能夠得道,因此著急讀經書,參禪悟道。可是隨著修行次第漸進,信心漸漸退轉,早晚課也不如此前用功,正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廟堂;學佛三年,佛在天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在小編看來,眾生才入佛門時,信心堅固和勇猛精進確實難能可貴,但常常忽略對戒律的修持,因此越學反而離悟道越遠了。

戒律在佛門中意義重大,《增一阿含經 卷一》有言:「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凡夫俗子修行過程中,不是因修持佛理廢棄實踐,就是只實踐而忘記修持佛理,不能做到圓融無礙,常常顧此失彼。戒律的存在,就使得眾生在學佛過程中,不當做的不能做,當做的不能不做,不偏不倚,行於中道。

佛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小編覺得,學佛假如不先把戒律的開、遮、持、犯條理清楚,就立刻去讀經典,盤腿打坐修禪定,實際上沒有功德利益可言。戒律,是一切佛學的根基和基礎,是學佛人必定要打撈的地基,在此基礎之上,喜歡禪宗,就去參訪禪宗大德,學習止觀;喜歡淨土宗,就去參閱淨宗的典籍,修學念佛三昧。有了戒律的加持,才能不落外道,符合戒律的要求,才算得上一位清淨的佛弟子。

所謂開,意為開許,在特定情境下,開戒也是度眾生,當開不開,反而成了犯戒。譬如史書記載,明末起義軍攻破渝城,為了保全城中百姓,僧人以吃肉飲酒為籌碼,換得張獻忠不屠城的承諾。遮戒,即佛明文禁止,不允許有的行為,有些戒條雖非惡業,但卻是行惡的助緣,比如酒戒,常言道酒後亂性,許多錯事是在飲酒之後犯下的。持,即受持戒律,指受戒後,如法依理的護念身口意行,不作惡業。犯戒,當持戒人心神散亂,就會犯戒。

在小編看來,開遮持犯四者當中,首要在開與遮,懂得了這兩條道理,才有持戒可言。否則,死守戒條,並非持戒,戒律亦是人為制定,佛陀住世時,僧團最初並無戒律。想持戒,要懂得戒律的用意何在,有何道理,於修行中如何應用。世間的人和事瞬息萬變,在這樣的清淨中,如果不懂開遮,自利利他的方式持戒,難以修得功德圓滿。

當然,開遮的道理,是佛為度眾生而施設的方便之門,並不能以此作為犯戒的藉口。我們凡夫俗子,心地被世間五欲六塵染著,難以割捨,佛陀指定的戒律,正是為防止身口意三惡業,令其自性清淨。假如對於持戒修行,內心毫無敬畏和分寸,就會屢屢犯戒造業而不自知。

佛陀入滅之前,叮囑後世弟子當「以戒」為師,而事實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類的說教,三歲小兒都能出口成誦,不過八十老翁都未必行得貼切,簡單之中蘊有嚴格的要求,假如戒律都不能受持,又何談成佛成道?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初入佛門,應讀的幾部經,看看你都讀過嗎?
    佛門中有句話,叫作「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謂經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佛經。經藏屬於佛法三藏「經律論」之一,也是三無漏學當中的定學。佛陀入滅後不久,大迦葉尊者率領五百阿羅漢在七葉窟集結,整理形成了最初的經藏。
  • 讀經有什麼好處?應該怎樣去讀經?
    前天有位初學的師兄,問我「拈花一笑」這個典故究竟有何含義,應該怎樣理解?我告訴她,我也理解不了,勸她不要再去想這個問題。也因此想到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人雖然喜歡經典,但卻不會讀誦經典,心浮氣躁,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讀經心得,以供大家參考。
  • 初入佛門,要讀的五部佛經,看看你都讀過嗎?
    此經對於初入佛門時正知正見的樹立,很有幫助。其二,《地藏經》《地藏經》以地藏菩薩為中心展開,全經先講因緣果報,然後便提倡「孝」。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其生母不通因果,不明佛理,造作殺生惡業,毀謗三寶,最終自食惡果。為人至孝的地藏菩薩得知生母受苦,祈求諸佛教他救拔超度之法,這便是整部經的脈絡。
  • 《楞嚴經》、《地藏經》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能在家讀嗎?
    佛陀要求弟子們乞食必須要挨家挨戶,不能挑三揀四;而且有數量限制,一旦超過這個數(有說法是「七家」),就不能再乞食了;另外化到什麼吃什麼,不能嫌棄,如果是肉邊菜,就拿水衝洗乾淨,當然葷腥是不能吃的。阿難乞食到了一位從事特殊行業的女子的門口,她就是「摩登伽女」。見阿難生得高大偉岸,摩登伽女頓生愛慕之心,用大幻術迷惑阿難尊者。
  • 什麼是讀經教育
    記憶力過目不忘,別小看了這個記憶力過目不忘,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的現狀裡,這個是抵禦應試教育摧殘孩子的法寶啊。好啊,你考什麼都行,我的孩子背書像打開流水的水龍頭,想開就開,想關就關,多麼順其自然,沒有心理壓力啊。單詞要背,句子要背,物理公式要背,數學例題思路要背,更別說政治,歷史,語文這些 了。
  • 讓孩子讀經前,您了解什麼是讀經教育嗎?
    「什麼叫做教育的理想?就是依照道理而去思考教育的問題。假如知道了教育的理想,還能夠按照這個理想而去實施,那麼,你就完成了一種理想的教育。」教育家為什麼要教育人?無非是想讓人「成人」。那麼讀經教育真的合乎教育的本質嗎?答案是肯定的。讀經教育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層面:一的、二性、三原則、四標準、五特質。一的,就是一個目的,讀經教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開發人性。教育一定要把握時機,這個時機就在於你給孩子打下基礎的時候,如果基礎打不好,將來的發展就會永遠受到限制。二性,是指讀經教育兼顧教育的全面性和歷程性。
  • 儒家學者論讀經:極端「純讀經」私塾荼毒兒童身心健康
    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持拘囚【今日「純讀經」私塾荼毒兒童身心健康,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俗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
  • 讀經理念篇-兒童讀經
    從兒童時期起給予讀經,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實施起來是非常簡單而有效的。但因為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難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這樣的方式。因此,也必須略作理論之說明:  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大體是以美國二十世紀初年的實用主義為主導,也可以說是以『兒童中心本位』為主。
  • 如何止息對讀經的責難
    是以一句時代不同,觀念有異,輕輕帶過?或者乾脆避(某些部份)而不讀?還是承認即使經典裡也可能有一點點泥沙,但不要因噎廢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光是指責人家雞蛋裡挑骨頭,似乎不太有建設性。 季謙先生答:史馬蒂先生所言甚是,凡發言最好有建設性。不能把問題隨意帶過。而史先生所舉數種方法,皆可用。其實也大概只有這些方法了。
  • 王財貴教授:讀經是大功大利,終身之利
    所以誰真的求功利,就趕快教他的孩子讀經,其它的都是小功小利,一時之功一時之利,讀經是大功大利,永久之功永久之利;所以讀經是最大的功利,你要什麼有什麼,你要他功課好,讀經功課好,你要他聰明,讀經聰明,你要他品德好孝順,讀經品德好孝順,所以你要什麼就有什麼,所謂的求男子得男子求富貴得富貴,有求必應(笑),這是最大的功利。
  • 基督徒讀不懂、讀不下去聖經怎麼辦?讀經的四個態度與你分享
    我記得教會查經的時候,原本是信徒輪流主持的,查到啟示錄只能說整個啟示錄每一章都讓牧師來主持了。那麼有人會說,那麼難懂,我就不看了。讀聖經需要很高深的解經,我什麼都不懂,只有你們牧師傳道懂,我就不看了。錯了,聖經是難懂,是需要學習,但我們不是只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聰明。而是更要倚靠聖靈的帶領。
  • 這樣去讀《地藏經》,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學佛必知)
    《地藏經》是佛門的一部孝經,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的故事。這是一部我們學習因果的重要經典,亦是做人處世的教科書,讀誦者必受大利益。可是,關於《地藏經》很多學佛人會有諸多的疑惑和誤解,比如:什麼人可以誦《地藏經》?晚上可以誦《地藏經》嗎?誦《地藏經》會影響我的運勢嗎?
  • 讀經班是否可以替代普通的中文學校?
    懷仁:讀經可以涵蓋海外普通中文學校的內容,反之則不然。因為讓所有人都一下子認識到讀經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些人也要學習中文。學白話文也比不學強點。其次,我也不能反對有家長讓孩子上中文學校學習白話文而同時讀讀經。
  • 讀經少年歸來
    私塾往往都涉嫌非法辦學,因此,讀經的孩子免不了四處求學,輾轉多個城市也是常事。宋金閣離開第一家私塾後,先在家待了一段時間,後又去了江西、河南等地。江西的那所書院在贛州,他們師從一個業內頗有名氣的書法大師吳鴻清。學的雖然是書法,但方式上卻跟之前上的讀經班相似,一樣不教技巧思路,不講解內容,只要求一直不斷地描紅,在描紅的過程中自己參透、悟道。
  • 兒童期讀經: 天地間不可易的道理!
    ,領導世界,(當前猶太人在美國只的人口比率不到百分之五,但在高等學術界及金融界,其力量佔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當今實質上領導美國的人是猶太人。)因為他念的經是真的經,真的經只有一部,如果我們本來就會念,則他們念的一定跟我們一模一樣。但如果遠來的和尚所念的居然與我們原先念的不同,則必定有問題,要麼我對他錯,要麼他對我錯,要麼兩者都錯(或皆不完整,各取一面),絕無兩者皆對的道理。
  • 王財貴先生與「兒童讀經」(下)
    以上的文字選自王財貴先生的《『數理讀經』的構想》一文。將「數理」與「讀經」兩個詞彙放在一起,是很奇特的,不過,相信等一下,你就能明白它的意味。小學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天,她就發給每個學生一本《論語》,然後跟同學們說,這就是我們這學期的語文課本。
  • 佛教:《華嚴經》中的四句話,越讀越開悟!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學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在漢地佛教叢林中被譽為「經中之王」。這部經因何特殊之處,而贏得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呢?佛陀教化眾生講求「應機」,此經雖然是對大菩薩宣說,但文字卻不晦澀,且妙喻紛呈,機語雋發,令人有常誦常新之感。本文中選出下面四句佛語,以期與諸位同參共沾法喜,空靈美妙的語句,越讀越能令人開悟。第一句,若記有我人,則為入險道。
  • 家長熱衷培育"讀經寶寶":自己沒時間就用讀經機播
    據悉,對於讀經家長而言,並不需要自身理解這類經書的定義,只需要直接誦讀給孩子聽就行,「只要家長感興趣,讀原文給孩子聽就行,不需要理解的。」張先生介紹說,「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就可以刺激他們的腦細胞,將來會很有益處。」反對者像沒學會走路就想學跑步針對讀經寶寶的出現,也有不少家長表達了不同的聲音,認為這種方式有些拔苗助長,並不可取。
  • 深入經藏:弘一大師——《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每章之中,先略後廣。學者根器不同,好樂殊致,應自量力,各適其宜可耳。龍集辛未首夏沙門亡言述。第一章 讀誦若好樂簡略者,宜讀唐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末卷(即是別行一卷,金陵版最善,共一冊)。唐清涼國師曰:「今此一經,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德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贊可傳,可行可寶。」
  • 王財貴教授:為什麼說讀經就夠了?因為讀經是培養大能力!
    現在你不去做學校功課,你讀經,你讀那些經那麼高深,請問他了解那些經典了解多少?我們說了解百分之一。那麼你一定會譏笑。我們學校裡面教的功課雖然他了解百分之百,你教讀經是讓他了解百分之一,這個讀經實在太差了,對不對?有人會這樣想,而且大部分人都這樣想,連那些學者,那些教育家都這樣想。各位,這是沒有頭腦的看法。這裡有一個水壺,裝水裝到百他之百,裝到滿了,溢出來了,1000CC,一公升,這不是百分之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