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些嬰幼兒,從出生之時起,就開始接觸各種經書,包括一些國學經典、詩文等等,由家長對其進行誦讀,本意是讓孩子從生命一開始,就接觸最經典的知識,這樣的嬰幼兒被稱為「讀經寶寶」。近日,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上公開發文《給嬰兒讀經?這是要嬰兒的命》,斥責給嬰兒讀經的行為實際上違背了嬰幼兒發育特點,是一種舍本求末的行為,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廣州也存在不少家長熱衷培養「讀經寶寶」。
那麼,給嬰幼兒讀經,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為時過早還是真能激發孩子的潛力?
支持者
每天花一小時給寶寶讀經
「我妻子懷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胎教讀經了,現在孩子快3歲了,一直有對他進行讀經教育。」家住白雲區的張先生是讀經運動的一位愛好者,今年9月他自己辦了一個小型的讀經班,有約十人在此讀經,其中也包括這類的「讀經寶寶」。據悉,「讀經寶寶」讀經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由家長本人進行誦讀,二是通過讀經機播放。
同樣,家住越秀區的孫女士家有兩個孩子,小兒子11個月,大兒子兩歲半,據了解,兩個孩子也一直在讀經,同時她表示身邊這樣的「讀經寶寶」還有一些,「我也是通過朋友介紹加入到這個行列中的,據說能夠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挺希望能有一些效果的。」據孫女士介紹,她每天都會花一個小時左右給兩個孩子誦讀《論語》、《詩經》等課本。
家長沒時間就用讀經機播
記者發現,網上有很多商家售賣讀經機,價格在228元至2680元不等,其中銷量最好的是618元的讀經機,一個月成交590臺。孫女士就在網上買了一臺讀經機,裡面包含了3000多篇文章,其中以國學內容為主,「平常我沒有時間的話,我就直接打開讀經機給他們聽。」在讀經機播放國學內容時,記者看到孫女士家的兩個孩子並沒有專注於聽,而是在地板上玩耍,「要是自己讀的話,效果會好一點,我一般會約束他們坐好,聽我讀。」孫女士表示。
記者網上搜索發現這樣的「讀經寶寶」不在少數,甚至有家長上傳了自己給孩子讀經的視頻,從中可以看到,出生第一天的嬰兒在襁褓內大哭,背景聲裡,卻是父母念著各類古文。
據悉,對於讀經家長而言,並不需要自身理解這類經書的定義,只需要直接誦讀給孩子聽就行,「只要家長感興趣,讀原文給孩子聽就行,不需要理解的。」張先生介紹說,「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就可以刺激他們的腦細胞,將來會很有益處。」
反對者
像沒學會走路就想學跑步
針對讀經寶寶的出現,也有不少家長表達了不同的聲音,認為這種方式有些拔苗助長,並不可取。「對連日常用語都沒認全的嬰兒,就接觸國學教育,就像還不會走路就想學跑步,我覺得有點過早了。」小鄧還是一位新手媽媽,她家的孩子今年1歲5個月,她表示她並不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去對0~3歲的孩子進行教育。李劍恩是兩歲孩子的父親,他告訴記者:「想教孩子國學,不如家長自己先學會,先懂得意思,然後再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培養。」
這一類家長認為讀經對於孩子來講過於深奧,孩子無法洞悉其中的精髓,因此讀經並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對孩子無法起到良好的效果,他們更傾向於先讓孩子了解相對簡單的事物,然後再逐步接觸複雜的內容。
武志紅在《給嬰兒讀經?這是要嬰兒的命》一文中提到,再好的經文,對嬰兒來說,也只是乾癟的殭屍。他認為給嬰兒讀經,只是一種灌輸教育。不少網友在其微博留言表示贊同,一位網友說到:「寶寶的注意力很短的,他不喜歡也就沒必要繼續讀下去。」還有網友表示:「孩子太小了,根本記不住,孩子能記住的是自身以及與父母互動的感受與體驗。」
「我認為這種讀經方式並不是不可取,但是不太符合孩子自身的發展特點,0~3歲的孩子還是以保育為主,過多地灌輸經書內容給他們,並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北京東方之星幼兒教育機構廣州中心負責人申司乒告訴記者。
專家說法
過早讀經並不提倡
包括四書五經在內的國學經典,具有一定的深刻含義,其中也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過早地傳授國學的內容給孩子,是否真的能起到培養「天才寶寶」的作用?「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發育特點,0~3歲的孩子尚處於認知能力發育的階段,還很不成熟,讀經對於他們來說還很深奧。」廣東省學前教育協會專家庫專家李青葉說。李青葉解釋,0~3歲嬰幼兒處於語言發展期,對於他們而言,外界任何語言的刺激都能促進他們的發展,因此可以選擇他們更加容易理解的兒歌之類,而不提倡選擇國學這種他們聽不懂的內容。對於出生後的嬰兒,科學的早教互動方法應該根據其成長規律來進行。比如0~3個月的寶寶應該多接觸色彩明亮的玩具,嬰兒進入爬行階段後,就要更注重鍛鍊嬰兒用手抓東西的能力。
至於如何能夠更好地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以及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李青葉告訴記者,可以採取寓教於樂的方式,比如給孩子講故事,跟孩子做遊戲等,通過實際演繹一些經典內容,讓孩子在感知中得到教育,前提不要帶有功利之心,不要期望讓孩子學會什麼、發展什麼、將來長成什麼樣,關注孩子自身一切感受和需求才最重要。
互動與溝通更重要
「父母與孩子豐富的互動,勝過一切教育。」武志紅強調,「孩子越小,這一點就越是重要。」同樣,李青葉說到:「孩子一切教育的起點在於陪伴,先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再談其它。」
教育的前提就是孩子和父母形成親密的互動關係和穩定的依戀關係,彼此信任、坦誠溝通。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更為渴望的也是與父母的親密互動。據了解,0-3歲,孩子最重要的發育任務是依戀關係的形成,如果0-3歲,孩子沒有太多時間跟父母在一起,就難以跟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長大後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原標題:天天聽「之乎者也」,寶寶易成天才?)
本文來源:大洋網-信息時報 作者:夏丹 責任編輯: 馬婧雯_NN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