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是生命中最早的吟唱,是每個人童年記憶裡不可磨滅的一部分,當童謠遇到現代藝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新年伊始,由溫縣縣委宣傳部出品的歌曲《我的家她就叫溫縣》在太極拳發源地溫縣唱響,喚醒了沉睡人們心中的童年記憶,也開啟了讓世界了解溫縣的藝術之門。
「月婆婆,明晃晃,開開後門洗衣裳,洗的淨,漿的光,好送孩兒上學堂……」
據介紹,在黃河北溫縣的眾多童謠中,這首月婆婆的童謠,傳唱度是最廣的,現在,隨便走進溫縣大地的任一個村子,問一下六七十歲的老奶奶們,幾乎無人不知。可在二十歲左右的溫縣年輕人中,這首童謠恐怕只有他們的父輩,還算依稀記得,那是他們兒時,奶奶哄他們睡覺和玩耍的歌謠。
而童謠中所唱的『洗得淨、漿的光』,年輕人更是一頭霧水了。
在男耕女織的時代,媽媽們紡線織出來的布,都是要經過『漿洗』的。就是把新織出來的布匹,用米湯浸泡(玉米白面紅薯麵湯均可),再晾乾,用棒槌捶打,這樣反覆幾次,會使布匹增加硬度、耐磨度和壽命,做出來的衣服立挺感強,稜角分明好看;再後來,漿洗的流程又增加了染色程序,這樣,純白的棉紡粗布,才能穿出花花綠綠的世界。不光新布,穿舊了的棉衣和棉被,每隔一年也要拆開重新漿洗、晾曬,然後再縫上,幾乎和新的無疑!那時候,掌管一家人穿衣吃飯睡覺的主婦,可不比男人們輕鬆。
主婦們白天忙農活,夜晚趁著明月漿洗衣物可以理解,而為何不走前門、開開後門去洗衣服就難以理解了。原來,在漿、洗衣服的過程中,要用棒槌捶打,捶打的聲音很大,為了不影響家人的美夢,媽媽們悄悄從後門出去,走到河邊或者遠處幹活,而這一切的辛苦,都是為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兒,能穿上乾淨整潔的衣服,去學堂讀書、去見世面……
所以,在歷史上,溫縣出了大畫家郭熙、大教育家子夏、政治家司馬懿、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等等聖賢;還有現代的兩位工程院院士王光遠、王夢恕。這充分說明,美麗厚重的溫縣,很早就有樸實勤勞又重教的優良傳統。
在溫縣縣委、縣文聯的大力支持下,知名音樂人席文太和溫縣文聯秘書長、兼民間藝術家協會會長鄭福瑧先生一起,先後三次深入黃河北岸的田間地頭和道觀寺廟,走訪了十幾位鄉親和民間藝術家,還多次聆聽了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洪山調和懷梆劇,就這樣,席文太回來構思一個多月,才最終把歌詞文案寫好。他又和年輕的音樂人、河南省流行音樂協會理事馮小威先生一起,又把優美時尚、貼合歌詞意境的旋律寫了出來。等到編曲、歌曲結構都完成後,席文太就特邀請中央戲劇學院大二學生楊正彝演唱錄製,因為楊正彝的外公老家,就在溫縣番田鄉宋莊村,外公外婆從小也給他唱過月婆婆的童謠,所以,小夥子演唱起來特有感覺,錄製非常成功!男聲版一上線,就受到焦作溫縣媽媽們的熱傳!
而歌曲的女生版,特邀請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河南大學音樂學院青年教師郭曉豔演唱,她以精湛的演唱技術,通過女性自身的感悟,錄製時在女兒和媽媽的角色中轉換自如,把歌詞文案的意境,處理的更加細緻情真意切,加上七歲的靳嘉雯小朋友童真的聲音,使歌曲的詮釋完美無瑕。
據悉,《我的家她就在溫縣》歌曲的拍攝製作歷時近兩個月,先後輾轉溫縣、鄭州、北京、天津四地,經十幾個小時的艱苦錄製,三天三夜的修飾混音壓縮,最終將「月婆婆明晃晃」的古老童謠,完美地融入到《我的家她就在溫縣》這首現代藝術歌曲。(王輝 閆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