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精通一件事,公認的是至少需要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並需要投入所有的熱情和精力。這對普通人來說,難度太大了,那麼有沒有簡單一點的方法?這就是本書要解決的問題。這本書跟《微習慣》是一個系列,簡單易讀,操作性強。
本書的前30%是理論闡述,回答了3個主要問題:什麼是微精通?如何做到微精通?微精通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獲益?後70%列舉了可以去嘗試的微精通,包括繪圖、愛斯基摩翻滾、砍伐原木、衝浪、砌牆……有些不太適合我們國情,這部分隨意就好。
微精通是一種完整的、獨立的實踐體系,也可以擴展到更大的領域中。你可以精通一件小事,然後把它做大。微精通可被復驗,且往往能取得成功。它的實踐本身就是令人愉悅的過程。
換句話說,微精通就是精通生活中非常微小的一件事,比如說煎蛋,比如說畫圓。煎個蛋只需要幾分鐘,畫個圓只需要幾秒鐘,但如果你能把這些做到極致,那同樣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絕技」。
之所以要強調微精通,是因為我們無法實現目標的最大原因是半途而廢、失去動力、心煩意亂。你可能覺得自己很頑強、很獨立,但實際上,我們從開始學習時就需要得到回報來激勵自己,尤其在嘗試新事物並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時候。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一系列微小的成功,你將失去信心,甚至放棄,特別是在完全自學的情況下。
而微精通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果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精通,那就不叫「微精通」了。作者總結了微精通的規律:
- 所有的東西都圍繞著中心點運轉,找到中心點是自信心的源泉,這比其他因素都重要得多。
- 對於靜態學習(比如讀書),遵循一定的步驟順序,而動態學習(比如攀繩),在需要關注步驟間的關聯,以及每一步驟該分配多少關注度。
- 學習的本質是觀察,它讓我們清楚如何抓住每一步驟的重點所在。觀察使我們的大腦產生各種精細而微妙的連接,關鍵是把握每一部分的相對重要性。
精通的關鍵是持之以恆,如何坦然面對瓶頸、是否能長時間保持專注,而非企圖速戰速決和走捷徑。捷徑總是魅力十足,但絕非坦途,通常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那會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
微精通讓你接觸不同的領域,從多種微精通實踐中獲得思維的流暢性,從「封閉」轉換到「開放」。這是一種生活觀,開放地擁抱生活中的各種奇蹟和機遇。
一次次的微精通獲得成功,會使人變得博學,樂於學習,知道了獲取專業知識的微精通奧秘,不再有被其他領域拒之門外的挫敗感,從而變得信心十足、無所畏懼,這是任何境遇下都需要的優秀品質。
微精通帶來的博學,會導致協同效應的出現,能量突然增加,量子躍遷式的突破,而非線性進程的穩步上升。實現了很多微精通後,再學習另一項時,所有技能會有突如其來的提高。
最後,懂得越多,越能對事物提出不同觀點,不同領域間的知識常以驚人的方式互相取長補短,形成了創造力。畢竟,創造的核心是將從未有過交集的東西融合在一起。
微精通是一種方法,能讓你在涉獵過程中探知自己真實而驚人的潛力。它是一種實踐性的博識,也是一條路徑,能真正實現一生做很多事情的夢想。
微精通能擊退悲觀主義,帶給你優勢,實現真正的改善。達到了某項微精通後,不論你處於多麼低落的狀態,它都不會棄你而去。基於這些微小的開端,我們將領悟到,生活中的機會是無窮無盡的,從而更加樂於擁抱不同的可能性。
作者在書末留下的微精通的實踐列表不太適合中國國情(比如砍樹),也不太適合我。讀完這本書之後,如果要學以致用,我可以微精通些什麼呢?
目前想學的東西,書法、繪畫、英語、理財……這些都不是微精通的範圍,而是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未必能精通的領域。
我的考慮是,可以把這幾項拆成很多碎片,一個個小碎片的慢慢精通。打個比方,繪畫,就只關注其中素描的幾何體;英語,就只注重其中的商務口語;理財,就只看其中的股票,股票只看銀行股,銀行股中只看四大行……
從小處著手,先嘗試著做起來,對期待的東西饒有興味且積極投入,體會生活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