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今下落不明的曠世珍寶,傳國玉璽僅排第4

2020-12-15 騰訊網

在中國有記載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價值連城的瑰寶,他們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些珍寶至今下落不明,成為後世的遺憾。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至今下落不明的十件曠世珍寶。

十、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冬天,距今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猿人頭蓋骨在北京被發現,被稱為北京人頭蓋骨,屬舊石器時代。

1941年,北京人頭蓋骨被移交給當時離開北京撤回美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同年12月,該部隊乘車前往秦皇島,但隨後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軍隊俘虜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國兵,北京人頭蓋骨從此下落不明。2012年,「北京人頭蓋骨之謎」出現新線索,可能埋在秦皇島地下。

九、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目前,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獸首已經有七個回歸中國,還有龍首目前據說在臺灣保存完好,不過蛇首、雞首、狗首、羊首至今下落不明。

八、《永樂大典》正本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 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於世界。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七、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書法界將其奉為極品,這幅作品,據 說是王羲之酒後揮筆一氣呵成。

以後王羲之雖然又多次重寫,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為此,他曾感嘆:「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對此十分珍惜,作 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第七代孫王法極。不過,《蘭亭序》真跡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落入帝王家的命運,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並在他去世後作為陪葬,埋進昭陵, 從此下落不明。

六、華佗《青囊經》

《青囊經》是華佗所著,說這不著作下落不明並不完全準確,因為可以確定的是它已經被燒毀,而遺留下來的是華佗的弟子們所傳承下來的一部分,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

高中學過《過秦論》的小夥伴都知道,文中說的「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說的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歷史記載的十收天下的所有兵器鑄就而成,也有人認為是將大禹九鼎重鑄而成。

但遺憾的是,今天我們是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有人認為,當初西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鹹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

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毀了。也有說法認為這些金人被當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四、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應該是古代的寶物中最珍貴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 得和氏璧。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命李斯鳥篆書(越國一種文字),仿成龍、 鳥、魚、蛇形狀「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令鹹陽玉工王孫壽將藍田玉精研 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 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

三、《皇帝外經》

對醫學有所認識的朋友都知道,《黃帝內經》可謂是中醫學的鼻祖之作,是醫學和哲學的結合體,後來的中醫學無不建立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十八卷的《黃帝內經》,從遠古時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黃帝外經》,則可能永遠失傳了。

現在所傳的《黃帝外經》原稱《外經微言》,為明陳士鐸所傳。

二、《連山易》和《歸藏易》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傳說 中由上古時期的伏羲所創。主要由《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構成,漢代以後的人們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時候,把夏代的易經稱為《連山易》,把商代的易經稱為《歸藏易》。而我們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於周代的易經。

一、大禹九鼎

這應該是時間最早,分量最沉的珍寶了。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後,秦國取九鼎入秦,九鼎在遷往鹹陽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風颳到今江蘇的泗水中,其餘八鼎搜刮到秦宮殿中,秦亡後便不知所終。

玩文玩,品歷史,雖然部分是傳說,但傳言未必空穴來風,期待有朝一日這些歷史的瑰寶一一出現!

《行家看看》幫你鑑定,幫你估價

還等什麼?趕緊點擊試試看吧!

溫馨提示:圖片、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僅為學習分享,不作商用。

相關焦點

  • 四個下落不明的曠世國寶,無法用金錢衡量,傳國玉璽僅排第三
    排行第三的是傳國玉璽。在我國古代皇帝們的玉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卻在唐末就下落不明,至於後世所說的和氏璧做製成的玉璽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因為真正的玉璽是用藍田玉製作,大小一手可握,在玉璽上方刻著五條龍,下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塊玉璽最後隨著唐朝的末代皇帝李從珂自焚,再也沒有現世。
  • 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
    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傳國玉璽」是自秦以後,歷代王朝證明皇帝正統的最重要憑證。「傳國玉璽」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無價之寶和氏璧為原料製造,上面有李斯手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翻譯過來就是「皇命受之於天,必將世代流傳」。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
  • 傳國玉璽:中國第一國寶的傳奇一生
    農民起義揭竿而起,秦朝二世而亡,「傳國玉璽」歸於漢朝。東漢末年曹丕迫使獻帝禪讓,建立魏朝,向自己的姐姐皇后曹節逼要「傳國玉璽」,曹節也憤怒的將「傳國玉璽」扔在地上。楊堅一統華夏,「傳國玉璽」歸於隋朝,煬帝被殺,蕭皇后攜帶皇孫及「傳國玉璽」逃去突厥。
  • 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是國寶,比不上黃帝時代這件上古神器
    傳國玉璽是古代封建王朝更替時,證明天子身份的重要信物。大禹九鼎是江山社稷的象徵,也是先秦時期神聖的祭祀禮器。這兩件下落不明的國寶,曾在華夏大地留下了許多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但是,中國畢竟有5000年的文明史,在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之前,是否存在與之類似的上古神器呢?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這塊寶石就是著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寶玉,普遍認為,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所雕制而成的,第一個擁有者就是卞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座山,叫做青山,山上有一塊美玉。與其它閃閃發光,璀璨閃耀的寶石不同,這塊美玉被一層皮包裹著,肉眼看上去就是塊普通石頭。
  • 國寶系列故事傳奇之「傳國玉璽」
    這裡面應該給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再點一個大大的贊,他不僅統一了度量衡,還統一了文字,玉印做「璽」的制度是他開的先例,秦以後,只有皇帝的印章獨稱璽,上面是一條螭龍,專以玉製成。秦始皇畫像這一點一定要搞明白,市場上有些拿著「玉印」說這是周文王,商武王的玉璽?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讀史專欄作者||只讀貼不評論 原標題:傳國玉璽的詛咒與迷局 相傳,中國古代有一枚傳國玉璽而且,楚國為玉璽誕生之地,楚王又是天賜珍寶的持有者。 不料想越到後面,楚王越昏庸,一個個親小人,遠賢臣,愁得大詩人屈原都跳進汨羅江殉了國。 看來這天下之主,另有他人。 一開始,趙國機會不小。由於時局紛亂,趙惠文王莫名其妙取得了楚國和氏璧。秦昭襄公獲知後饞夠嗆,聲稱要以十五座城池來換。
  • 有人問溥儀要傳國玉璽 溥儀笑道: 你要傳說中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一個皇帝登基都會有自己的一個玉璽,那這個玉璽叫不叫傳國玉璽呢?其實不是的,在中國古代傳國玉璽只有一枚,那就是是秦始皇用和氏璧打造的那枚。但是歷經千年,傳國玉璽早已成為了傳說,但是平民百姓一直認為傳國玉璽一直在皇宮裡,其實早已消失無蹤了。
  • 中國歷史上六大頂級國寶級文物,傳國玉璽才排第三,第一無可爭議
    孫殿英挖掘清東陵後,將九龍寶劍具有極有,後為了避免被責罰,就將他送給了某人,從此就消失了,至今仍是未解之謎。4.世界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年代:1403—1408年類別:百科全書流失時間:1860-1900年收藏地:大英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圖書館、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等地,流失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被英法聯軍搶奪,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被焚毀,所剩部分遭到各國列強的瓜分《永樂大典》國寶價值: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戰國所稱和氏璧與後來我們理解的玉璧並不是一回事,和氏璧指楚人和氏鋤田時意外發現一塊藍田玉料,後來敬獻楚王,楚王不識,敬獻趙王,趙王視若珍寶,並重賞和氏!史記中對和氏璧的記載貫穿了不少歷史事件,如完璧歸趙,秦統一後將和氏璧制為傳國玉璽,歷代以獲得傳國玉璽為奪取政權的標誌,直至五代十國時失傳,歷時一千餘年。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說起傳國玉璽,熟悉中國古代史的朋友們應該非常熟悉。作為皇帝身份的象徵,傳國玉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朝換代之際,新朝皇帝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都會費盡心思地去得到傳國玉璽,因為只有得到玉璽才能證明自己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是天選之子。
  • 一個因貪汙傳國玉璽而喪命的漢奸
    從和氏璧到傳國璽,中國史上最神秘的寶物(四)公元1021年,使遼國國力達到鼎盛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派人從遼國中京取出傳國玉璽。「乙亥,遣骨裡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遼史·本紀·卷十六》見到傳國玉璽的耶律隆緒龍顏大悅,賦《傳國璽詩》一首,這枚傳國玉璽世人傳說在玄武樓的大火中與李從珂一起毀滅了,前文已經分析了其實傳國玉璽並未毀滅,而是到了石敬瑭的手中,可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遼國中京?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趙惠文王得到稀世珍寶和氏璧的消息,短時間內就被秦昭襄王所知。此時的秦國已經是天下最強,對於山東六國的攻勢也是步步緊逼。為了壓服趙國,同時也是顯示秦國的強橫,秦昭襄王假意向趙國提出: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讓趙國把和氏璧送到秦國來。
  • 被軍閥趕出皇宮之時,命交出傳國玉璽,溥儀:「傳說中的東西?」
    1924年10月4日,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修改《清室優待條約》,命溥儀搬出皇宮。還限時兩小時,否則炮轟紫禁城。這使溥儀沒有半分拒絕的勇氣,只好答應。雖然如此,溥儀還是有些慶幸的。畢竟自己有"先見之明,"早就轉移了皇宮裡的部分珍寶,剩下的也不多了。收拾好東西,臨行前,馮玉祥派來的部下鹿鍾麟向溥儀問起了傳國玉璽的下落。畢竟這不僅無價之寶,更是權利的象徵啊。溥儀想都沒想,直接告訴了他在交泰殿裡,讓他去找。鹿鍾麟反駁道"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造的那個玉璽"。溥儀愣了,回答道"傳說中的東西?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王羲之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首先,傳國玉璽與蘭亭集序,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珍寶」,一個更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一個更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文化從屬於政治,自古也是如此,因此,在文化界的角度或者說文人雅士來看,他們可能更喜歡蘭亭集序。但是更多的人,會傾向於傳國玉璽。
  •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什麼?有人說是和氏璧,非也,但也許跟它有關!
    圖片:玉出現在女子的首飾中劇照總之,玉在我國古代社會的運用特別廣泛,其中,有一塊玉石的名氣非常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它就是出現在語文課本上的和氏璧,這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被世人認為是天下珍寶,也是玉石中的王者。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珍貴的文物都已經遺失無考了,我們僅能從古代的史書記載中得知一二。三代九鼎與秦朝玉璽便是最著名的兩個。傳說大禹建立夏朝後,曾熔鑄了九座大鼎;商湯滅夏時,將這九座鼎遷走;之後武王伐紂,九鼎作為戰利品,也被遷往周都。到了春秋時期,楚莊王曾入朝天子,問九鼎之輕重。
  • 中國丟失了的八件寶物,皆是無價。
    第一件:慈禧夜明珠這顆夜明珠是阿富汗國王在乾隆年間進貢給清朝的,據說其打開會發出一道綠光,百丈之內可以照見頭髮,堪稱無價之寶。夜明珠後來成了慈禧的寶物,她死後含於口中陪葬。可孫殿英盜慈禧墓後輾轉落入宋美齡手中,自此不知去向。
  • 一場大火燒沒了傳國玉璽,唐末之後再無真品
    直至楚文王時,卞和又抱玉痛哭於荊山之下,文王見其誠心便命人剖璞方得其玉,後又經工匠雕琢成壁,這就是人們所稱的「和氏璧」,也是「傳國玉璽」的最原始雛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琢為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從而成為傳國玉璽。
  • 蒙古首領獻上傳國玉璽,明朝皇帝:你留著自己用吧!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東京汴梁城(今屬河南開封),掠走徽欽二帝,包括傳國玉璽在內的皇室大量珍寶同時被劫掠,此後,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消失了近七十年的傳國玉璽忽然出現在大都(北京)的集市上,有人公然叫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