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半生尋找父親,臺灣說他「罪大惡極」我才安心

2020-12-14 騰訊網

  止戈傳媒第 36 篇戰爭故事,全文約5400字

  講述:劉玉平

  採寫:湯興萍

  編輯:劉 霞

  「我要去很遠的地方做生意,如果找不到我,我會在報紙上出尋人啟事尋找你們。」

  這是父親最後一次和家人聯絡。

  等再次聽到父親的消息,是他背叛了中共,成了叛徒。

  等我長大後,愈發覺得不是真的,這個困擾直到2013年,我才徹底釋然。

  父親離開我的時候,我只有1歲4個月,對父親完全沒有印象。

  我的父親叫劉光典,1922年生於旅順,大學畢業後做醫藥生意,收入頗豐,父親不僅長得英俊,還會英語、日語。家裡一直保留著一張父母的結婚照,照片裡的他們郎才女貌,讓人一看就羨慕無比。

  內戰爆發那年,父親在上海結識了東北老鄉洪國式。洪國式是中共的一名老情報成員,在他的發展下,父親加入到中共東北社會部大連情報處。

  情報處需註冊一個商業公司做掩護,但經費有限,父親拿出一千美元和十兩黃金援助。按照當時的金價計算,一千美元能折合30多兩黃金。

  1948年,我在瀋陽出生。同年6月,父親接受任務轉戰平津。當時我們一家人是坐飛機到北平的。到達北平後,父親在宣武門租下一個獨門小院作為情報站。

  我們家住進錢糧胡同一個整潔的四合院,劉伯承元帥就住在我們家對面,母親也常為父親的工作擔心,但那是家裡少有的平靜時光。

  1949年上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這時,父親本來可以和家人團聚,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但他卻接受了一個更為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具體父親去哪兒了?全家人都不知道。

  父親最後一封家書

  姐姐告訴過我,1949年7月,父親曾從武漢寄回一封家書,信中說「我要去很遠的地方做生意,時間會比較長,頂多一、二年就會回來。如果那個時候找不到我,我會用劉芳的名字在報紙上登出尋人啟事尋找你們。」

  這是父親最後一次和家人聯絡。等再次聽到父親的消息,是關於他的叛變。

  那是1954年2月的下旬,有消息傳來,我父親在香港發表反共言論,表示跟共產黨決裂。父親已叛變的消息,很快傳到北京。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母親有心臟病,本來身體就不好,意外的消息加劇了母親病情,只能臥病在床。之前組織上不僅有專人照顧我們,家裡還僱了保姆。

  消息傳來後,我們家被監視,周圍領居也不敢跟我們說話,也沒有小夥伴再和我玩。我們被搬到雍和宮附近一間破舊的屋子,那是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東屋。組織上還會送來生活費,但已經少得可憐,母親不得不變賣家產來艱難度日。

  那時候哥哥姐姐每天要去錢糧胡同上學,我獨自在家照顧重病臥床的母親,母親常常嘆氣說:「等到全國解放,你爸爸就會回家了。」

  直到我長大了,才明白當時母親的意思,父親應該是去了臺灣。

  搬家之後的一年半,母親去世了。

  我們姐弟三人相依為命,姐姐年紀最大,在女二中上學,她的晚飯只吃一半,剩下半碗帶回來給我和哥哥吃。

  我和哥哥、姐姐

  1967年,我和同學到了內蒙古插隊,那時家已不像家,四壁空空,啥也沒有。

  5年後我從內蒙古回到北京。我們姐弟都想知道父親的下落,但無從打聽。

  直到1987年,臺灣解禁後,一份秘密材料被傳回北京,那是100多個在臺灣被殺害的隱蔽戰線人員名錄。

  一年後,我和姐姐才在統戰部看到這份文件。我們仔細一看,裡面竟然有我父親的名字。雖然沒有詳細資料,但明確寫著:劉光典,旅順人。

  當時第一直覺不相信這是真的,父親不是叛變了嗎?怎麼會在這名錄裡?我不相信父親已經被殺害了,30多年來,我們姐弟一直相信他還活著。

  我正40歲,已到不惑之年,但我卻從那時開始,決定要把父親「叛變」的歷史弄個水落石出。

  經過多方努力,我在一份機密文件上看到父親「叛變」前的一點信息。

  1949年5月,父親接受任務離開北京前往香港,準備赴臺。當時,中共在臺灣還沒有建立電臺,只能靠交通員赴臺灣取回情報。

  這個任務落到我父親身上。

  洪國式負責收集、匯總、處理各種軍事情報。臺灣籍共產黨員王耀東負責將情報交給我父親。

  我父親除了負責取回情報外,還肩負向在臺地下工作者傳達上級指示和考察在臺地下工作者的任務。

  1949年10月25日凌晨,解放軍登上金門島,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近萬名解放軍指戰員和船工犧牲和被俘在金門島上。這次海戰的失敗,證明了包括氣象、海潮漲退時間在內的軍事情報的重要性。

  就在這一天,父親接受任務從香港渡海赴臺。抵達臺灣後,他和同志接上了頭,順利拿到第一批情報。

  在臺工作一個月後,父親把情報帶回了香港。他採用密寫的方式,用米湯將情報寫在一張包茶葉的紙裡,安全帶回了香港。

  毛主席知道後十分高興,欣然寫下一首五言詩:

  驚濤拍孤島,

  碧波映天曉,

  虎穴藏忠魂,

  曙光迎來早。

  父親帶回來的這批重要軍事情報包括:國民黨在臺灣的陸、海、空軍情況;臺灣氣象密碼;臺灣海潮漲退時間表;臺灣西海岸國民黨駐軍及港口守軍情況;兩大重要港口高雄、基隆的通訊密碼。

  1950年1月6日,父親再次前往臺灣取新收集的情報。這是他第二次赴臺,沒想到短短兩個多月,島內的形勢已變得非常嚴峻。

  不久,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被抓,其為中共在臺灣的最高負責人。他的變節,致使中共在臺地下組織遭到毀滅性打擊,千餘人被捕入獄,數百人被殺。

  父親的處境岌岌可危。1950年2月,父親給上級發信息「貨已辦妥,日內運港」,請示返回香港。

  但不知什麼原因,他沒有得到同意回港的指令。

  直至1950年2月28日,父親才接到回港指示。父親和洪國式分頭行動,他趕到基隆買船票回港,洪國式前往臺北車站查看火車車次表。

  但當天基隆的船票已售空,父親只能等待。焦急等待中的父親,又聽到一個不好消息,洪國式被抓了。

  原來,正在臺北車站察看車次表的洪國式,和一無賴發生了爭執。車站警察聞訊趕來,以二人違反戒嚴法為名,將他們帶回了派出所。

  洪國式為老情報人員,其鬥爭經驗應該是很豐富的,按理能輕鬆化解這樣的困境。但當時離所心切,一再洩露工作人員和地址。一時疏忽,致使情報小組人員相繼被捕,洪國式一度被認為叛變。

  其實洪國式被捕後,並沒有出賣同志,當年對洪國式的審訊記錄中寫有,當特務問交通員劉光典在哪裡?洪國武說,劉光典回香港取電臺去了。

  其實,當時父親就在基隆。因為洪國式的掩護,父親有了逃生的時間。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負責抓鋪父親的警察判定父親還未離臺,臺灣島內重要港口、碼頭都貼滿了通緝令:

  「重要在逃匪諜劉光典,化名劉先農,大連人,較高身材,平時愛穿棕色西裝和藍色中山裝,一經發現,立即逮捕。」

  被捕後的洪國式很快被調到火燒島,當著敵人的面,他假裝勸關在這裡的人轉變立場,暗中卻鼓勵大家堅定信念。

  1960年,洪國式被暗殺,肢解後拋入河中。後來,洪國式在臺灣的經歷,逐漸被組織上了解,對他的評價更正為:「因公犧牲」。

  我後來找到當年國民黨情治機關繪製的「洪國式組織關係圖」。在這幅圖的最上一級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洪國式是中共在臺灣的地下情報組負責人,下面分為「情工」、「交通」、「敵工」三個部門,我父親是唯一的交通員。

  在臺灣官方的資料中,洪國式的記錄比較詳細,但父親的情況卻很簡短:「匿居山間,掘地為穴,過著長年類似原始人的生活……」

  我很想知道父親是怎麼躲過敵人追捕,又是怎麼掘地為穴?

  在查找父親真相的過程中,好像冥冥中有安排一樣,需要的東西都會出現。

  2008年,我兒子竟然在臺灣一個網站上看到一本粉紅色小冊子,叫《一個匪牒的逃亡故事》,左下角印著「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印製四十四年元月」幾個字。

  初看小冊子,我不知道說的是哪個「匪諜」,仔細看下面的引文,我大吃一驚,裡面寫的正是我父親的事。

  這本小冊子當時只發行了1000本,幾十年後,還能被我們找到,這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當時,這本小冊子正在網上拍賣,定價新臺幣500元。我趕緊拜託臺灣的朋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小冊子買下來。

  2008年9月,這本小冊子才來到我的手中。原來這是當年司令部發行的警示材料,其中詳細記載了父親在臺灣的逃亡生涯。

  1950年3月1日,父親在基隆得知洪國式被捕的消息後,當夜返回臺北,找到王耀東。

  父親將身上的文件轉移給王耀東,然後回到和洪國式同住的旅社,確定沒有埋伏後,將行李和情報全部帶走,和王耀東匯合。

  意外的是,父親趕往王耀東供職的報社時,卻找不到王耀東。不能再住店的父親,只能在三輪車夫家借宿一晚。

  第二天,父親給組織發了一封電報:「俊弟得急性腦炎亡故」,表示組織已遭到徹底破壞。

  隨後,父親將身份證改了名字,乘車來到臺南找到王耀東,輾轉躲藏在王耀東臺南各親友家,白天和大家一起幹活,晚上住在牛棚。

  父親多次尋找返回香港的走私船,但是沒能如願。

  後來,島內突擊大搜查,沒人敢再收留父親,父親只能在樹林裡挖地洞,以水果野菜充飢,一躲就是兩年。

  不久後,王耀東涉案也逃入山中,與父親同住在地洞中。

  1954年2月9日,曾經掩護過父親的一名地下工作者被捕,這名大學教員第一個供出了父親。

  國民黨司令部得知有一外省人常年躲在深山中,判斷極可能是中共地下組織的高級成員。

  這時,有一個潛伏在國民黨警察局的獄警獲知消息後,趕緊上山給父親通報消息。

  父親和王耀東匆忙離開了地洞,向山下轉移。很快警察包圍了臺南旗山,並找到了父親藏匿的地洞,只是已人去洞空,只有一盞煤油燈和一些生活用品。

  警察沿著父親逃亡的足跡,尋找到山腳下的一片芭蕉林,芭蕉林裡還有兩人休息過的痕跡。由此判斷出兩人逃亡必經之地在溝坪。

  警方在溝坪布下重兵,等待父親入網。父親和敵方周旋24小時,寡不敵眾,最後還是被抓獲。

  警方對父親的評價寫著:匿居山間,掘地為穴,長年過著原始人生活,但仍然執迷不悟,繼續進行反動宣傳,由此可見思想中毒之深。

  父親被捕後,臺灣方面使用離間計,安排一個長相酷似父親的人,在香港發表反共言論,表示跟共產黨決裂。於是才有父親叛變的消息傳回國內。

  父親的判決書

  父親被關押4年多後,臺灣國民黨軍事審判廳認為父親以非法手段顛覆政府並著手實行,罪大惡極,判以死刑,後又經二、三審維持原判。

  被關押的4年多的時間裡,父親經歷了什麼,直到2010年,我偶然在《書城》雜誌上看到一篇名為《一個臺灣老兵的回憶》才有所了解。

  這位臺灣老兵是旅居美國的張家林。1957年,面對臺灣不堪的政治環境,一個戰友曾動員海軍張家林把船開到大陸去。雖然他們只是說說而已,可張家林很快就因此被逮捕,並被判處10年監禁。

  在臺北青島路軍法處看守所,張家林與我父親正好關在同一個號子裡。

  剛一見面,我父親就自報家門,這讓張家林對他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因為在監獄裡很多人都不向旁人透露自己的任何信息。

  張家林印象中我父親長得高大英武,頭髮鬍子都留得很長,像個野人。後來他發現我父親很能幹,會說日語和閩南語。

  據張家林的回憶,我父親很仗義,每次發現菜裡有肉片,他都會對張家林說:「小張,你吃。你身體不好。」

  張家林記得有一次,他問我父親:「你幹嘛來臺灣?」劉光典回答:「我奉命。」聽他這麼一說,張家林心生敬意,知道父親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2011年,父親被追認為烈士

相關焦點

  • 尋找父親
    後來他發現劉光典很能幹,會說日語和閩南語。張家林回憶,劉光典很仗義,每次發現菜裡有肉片,他都會對張家林說:「小張,你吃。你身體不好。」張家林記得有一次,他問劉光典:「你幹嗎來臺灣?」劉光典回答:「我奉命。」聽他這麼一說,張家林心生敬意,知道劉光典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張家林的回憶為劉光典留下了最後的人生片段。劉玉平本想親自拜訪一下老先生,了解更多關於父親的信息。
  • 走過半生,我才讀懂了端午
    那一刻我忽然領悟,人生其實也如龍舟競渡一般,需要耐得住性子,講一個蓄勢待發,奮力拼搏。可此時,我再也找不回童年記憶裡那份純粹的激動和快樂。原來,熱鬧的不是端午,而是可以無憂無慮的童年。有人說,小時候,快樂是件很簡單的事情;長大了,簡單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 他是我的父親,也是我的老學長
    父親對我說,山大收藏著他年少時的夢。於是,多少年後,我也站在了這裡。恍然間,二十年前的時空與現在重疊。因此,我從小就對父親十分敬佩。「上高中時,我的成績並不突出,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能夠來到山東大學,但父親給了我很多鼓勵。他常常和我分享他的大學生活,說山大讓他收穫了許多知識和友誼,還和我講他上大學時的趣事,軍訓如何勞累,和舍友們夜爬泰山多麼開心,等等。
  • 白先勇:我不為我父親講話我為誰呢
    臺灣中央大學的崑曲權威洪惟助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白先勇對崑曲談不上內行,但是他也絕不外行。他別的本事沒有,但是可以演講一次,學生通通被他吸引進劇院裡面去。」洪惟助的兒子對崑曲素無興趣,但恰恰是聽完白先勇的崑曲講座,才回家向父親索要崑曲的演出票。
  • 龍應臺:《如果》父親復活,我送他溫柔返鄉
    其他的乘客拖著輪轉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顯得有點慌張,低頭看自己的登機證,抬頭找座位號碼。不耐煩的人從他身邊用力擠過去,把他壓得身體往前傾。他終於在我左前方坐下來,懷裡緊抱著皮包,裡頭可能是他所有的身份證明。拐杖有點太長,他彎腰想把它塞進前方座椅下面,一陣忙亂,服務員來了,把它抽出來,拿到前面去擱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濃的甘陝鄉音向著小姐的背影說:「要記得還給我啊。」
  • 我是四川勞模,我來自臺灣
    從2017年加入兩岸青年雙創平臺華燦工場開始,他和團隊就在挖掘大陸每座城市的人文特色和產業定位,構建海峽兩岸領先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圈,這一過程也讓李偉國看到了大陸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更多的投資機會,「希望通過自己搭建的橋梁,讓更多臺港澳僑青年了解祖國,安心回祖國創新創業。」李偉國希望在華燦工場中成就自己的「登陸夢」。「從小我就嚮往當空中飛人,覺得特別高大上。」
  • 結婚十年再看我的前半生,才明白婚姻本就是一場勢均力敵的交易
    最好的婚姻並不是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而是你很好,我也不差!大家下午好啊,我是熱劇拆拆看的小編,今天給大家拆解的是「結婚十年再看我的前半生,才明白婚姻本就是一場勢均力敵的交易」。結婚十年,再看我的前半生才發現,最好的愛情並不是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而是你很好,我也不差!而並不是我一直以為的:我養你啊!
  • 最卑微的莫過於我說我愛他,他卻說愛有什麼用,還不如錢有用
    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我把你歸還人海,你把我的快樂還給我好不好!有人說,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睡醒時見你而實際,林深時見霧,海藍時浪湧,夢醒時夜續不見鹿,不見鯨,不見你但最終,鹿踏霧而來,鯨隨浪而湧,你卻沒有回頭就如我,字字皆你。
  • 全本溥儀:《我的前半生》版本流變 可信的"自傳"
    時任偽滿皇帝的溥儀用打油詩如此形容自己在日本人脅迫下充滿疑懼、喪失尊嚴的生活。該詩曾在上個世紀60年代審查時被刪,而在即將推出的《我的前半生》(全本)中才再次呈現出來。  如果說1964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帶有某些時代痕跡的話,現在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則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風格,更真實地揭示了末代皇帝溥儀跌宕沉浮的命運和艱難改造的心路歷程,使這部作品更具有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  命題作文  「《我的前半生》很像是一篇命題作文的題目。」「全本」的責編孟向榮介紹。當時戰犯紛紛撰寫「我罪惡的前半生」之類的交代材料。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從少年時代就喜歡讀安徒生童話,他說:「當我打開安徒生童話,淺淺的腦海裡就充滿光輝。我向它走去,我漸漸透明,拋掉了身後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在人群中,他尋找著,尋找美和秩序,尋找一種和諧的存在,尋找一盞溫暖的燈。
  • 臺灣抗疫殉職醫生之父親:「我的兒子不是英雄,他不是自願的,他是被害死的!」
    讀碩士時我們老師會經常讓我們看臺灣的判決書,做案例分析。我本來想一起推送對比的,可惜現在已經在網絡上找不到他的起訴狀了。所以只剩下這個灣灣孤篇,灣灣那篇帶有行政訴訟判決書的文章也被404了,如果本篇文章讀者點讚超過30個,我就上窮碧落下黃泉去找那份判決書。
  • 我的父親胡宗南
    抗戰前後,大學生鳳毛麟角,知識分子左傾的比例很高,投效胡宗南部的知識青年,不乏思想左傾或者潛伏共諜,父親總認為以人格感召可以感化這些人。曾經有人跟他密報,熊向暉思想左傾,父親告訴密報的人:熊向暉來部隊的時候才十八歲,年輕人想法特異獨行不要緊,我可以感化影響他。
  • 父親節 | 我的爸爸是個騙子
    作者:洞見·朱麗葉6月21日,父親節。他已老去,你要去愛著他了。01上個月我爸生日,我一大早打電話給他。過了好一會兒,他才接了電話。我問他:「爸,你幹啥呢?在哪兒呢?怎麼那麼久不接電話?」可父親,用他的身軀,架起了我攀爬的梯子。用拙劣的演技,為我遮擋住命運中的烏雲。02回望這半生,父親對我說過很多謊言。小時候生病發燒,他背著我去鎮上的醫院,來回三十裡山路,他明明腰都直不起,還笑著說我「這麼輕,肯定沒好好吃飯」。
  • 胡為善:我的父親胡宗南
    胡為善的身份是臺灣中原大學副校長。一見面,他便很坦率地說:「我知道父親的形象在大陸比較負面,我願意講一講我眼中的父親。」胡為善說。畢業於黃埔一期的胡宗南,是蔣介石最信任的軍事將領。他是黃埔學生在國民黨軍隊中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
  • 我的前半生梅婷老卓和梅婷什麼關係 洛洛結局揭秘
    我的前半生梅婷老卓和梅婷什麼關係 洛洛結局揭秘  我的前半生老卓的人物設定和戲份穿插真是太妙了,他的青春,他的摩託車,他身邊風韻猶存的老姑娘,他和洛洛父親的日本創業史,他的皮衣和頭盔,他的談吐與修養,讓這部現實的不能再現實的職場家庭劇變得充滿了羅曼蒂克。老卓會和洛洛在一起嗎?老卓會和前女友複合嗎?
  • 電影失孤原型父親仍在尋子!太心疼了!他說:我不會放棄的
    劉德華主演的《失孤》相信不少人都看過,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現實生活中的父親現在仍在尋子,他表示自己最怕參加婚禮,覺得兒子可能已經當父親了。「一路上感動的事情有很多,有人在我摩託車壞了的時候給我照亮前行的路,有人請我吃飯,有人把家裡閒置的摩託車免費讓我騎,他們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力量。」「我們大人可以選擇堅強或者絕望,但孩子只能等待,等待父親的出現,等待父親來帶他回家,所以我一定要找到孩子。」「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自己是個父親。」
  • 《我的前半生》像老金這樣的「好男人」,自卑又自私,嫁不得!
    文/羅小可最近重溫了馬伊琍、靳東主演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劇中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經歷了被甩離婚的困境,後來在精英男賀涵的幫助下蛻變成職場女精英。劇中羅子君有三段感情經歷,先後經歷了渣男前夫陳俊生,和老實同事老金,還有默默在背後幫忙的欣賞者賀涵。
  • 全職獵人:在他眼裡貓女是罪大惡極的,和被他殺的螞蟻是一個德行
    全職獵人:在他眼裡貓女是罪大惡極的,和被他殺的螞蟻是一個德行小傑的憤怒沉積了好一段時間,正準備爆發呢,結果突然發洩道路被堵了,一覺回到解放前,這是就好比累得半死爬到終點結果發現那不是終點線而是隔壁鄰居小妹妹的跳舞用的紅絲帶。
  • 《我的前半生》:劇情和劇名一樣俗
    《金婚》、《蝸居》、《亮劍》、《潛伏》、《暗算》、《歡樂頌》、《北平無戰事》、《激情燃燒的歲月》、《雪花那個飄》等優秀電視劇,均是因劇名才吸引了我。可以說,如果一部電視劇,劇名先吸引了我,我才會從中間挑一集來試看,如果劇情不俗我便從頭開始觀看。用此法我可以準確預測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更進一步預測它能否有教好的市場效益和經濟前景。
  • 基隆吹來暖暖的風 ——在臺灣尋找「地下黨」父親的腳印
    在人大任教的李尚公,曾經在臺灣加入共產黨,被逼迫交代是潛伏特務。他說我把良心剖給你看,用一根燒紅的鐵通條插入了自己的胸膛」。這裡提到的李尚公,就是我父親,他是這個所謂「文藝理論界黃埔一期」的一員。他當時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講師,是人民大學選送到該班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