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大包
提到包子,人們會感覺到這種普普通通的麵食品怎麼值得一提!貴陽「老不管」的一品大包,多年前就已經很有名氣了。它大個、滋潤、松泡、鮮香味醉,確算得是包子中的魁首。
一品大包自問世以來,在短短的五十多年裡,幾經波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品大包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一品大包,在包子行業中站住了腳跟,受到歡迎。其實竅門就在於製作中選料,發揮了技藝。它用新鮮老窖引發面坯,因而漲發力強,成熟後個頭大,滋味好;施鹼適當,揉得勻,和得透,提花明快,所以質松泡綿韌,油潤美觀。之所以名為「一品」,是指三種餡料包放位置和用量:三成十錦肉餡,白糖、洗沙兩餡各佔一成,置之三處形成鼎足而呈三味一顯示「品,,字。餡料鹹甜對比,使甜味更顯,鹹味更鮮,油而不膩,滋味更足。肉餡兼配冬菇、火腿、·玉蘭片、鮮果……等,餡宜生熟摻半,取其鬆散味厚。白糖餡需加芝麻、桃仁作配,洗沙餡質必細膩,和以蜜瓜丁、蜜橘1一佐之。在調餡技藝、刀工火候等都應悉心考究。一品大包就是在這些精工技藝中形成的小吃,久久稱雄而不敗。
沓躁餛飩
貴陽的麵食名店「老不管」創始人喻亮卿,曾在今之中華南路 (原稱小井坎)開設麵食店,起初未掛店名,以售「沓操餛飩」為主,開業初,營業做得有聲有色。老不管經營的餛飩每碗只八枚,屢品嘗,味甚殊,妙在杳躁耳。即吠餡出,細嚼異香蕩然有蟹味,鮮妙莫可言。群眾還為這杳躁餛飩編有歌謠道:「好個『老不管』,開在小井坎,餛飩有八個—小碗。」在客觀上它得到人們的讚譽,在技術上,調以沓躁,配方認真,因而口昧鮮美,湯汁馥鬱,就成為有名聲的地方風味小吃了。
沓躁餛飩滋味之所以鮮香淡雅,湯汁清爽馥鬱,皮薄質細,莊於餡料雞豬肉並用,和以蝦仁,磕入蛋汁攪打至透,先杳雞絨於碗底。此即湯汁鮮、餡味美之關鍵,皮坯需用精粉,打蛋揉坯,復精拼成皮;包餡按量裹疊如法,形似「翹寶」,煮之不散,入碗美觀,飄然若秋蟹橫行於碗底,而色、香、味、形皆美。
興義刷把頭
貴州興義「刷把頭」,為百餘年前當地一位姓鄭的師傅所創。由於其成品形如竹刷把的頭,吃法又與其它小吃不一樣,加之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長期以來,給南來北往的旅客及當地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製作興義「刷把頭」不僅要求做工精細,在選料、配料上也是很講究的。採用竹筍、麵粉、雞蛋、豬瘦肉為主料,並配與其它輔料製作而成。一般做法是先取適是最優質的竹筍煮一下切碎,放入開水鍋中餘兩次再用清水多次衝洗,灘幹水用豬油等調料烹出香味,豬痰肉剁碎備用。再將麵粉與雞蛋及適量清水、鹽調勻,搓成數個小丸子,用滾筒撰成中厚邊薄的荷葉狀。最後把剁好的肉及加工好的筍子分別放在麵皮上,用手捏成刷把頭型入籠置猛火上蒸約五至六分鐘出籠放在盤內即成。食時另配一小碗用原汁雞湯、油浸煙辣椒麵、昔油、姜米、蔥花等佐料兌成的汁,舀汁入餡內,別有一番風味。如加入少許金鉤在餡內,其味更加鮮美,可作酒宴上點心之用。
貴陽雞肉餅
雞肉餅是貴陽地區風味小吃之一,已有多年的歷史。此餅麵皮起層酥脆,外形橙黃色,正殼現老虎皮斑花紋,底殼菊花式,形狀美觀。餅餡選用子公雞肉、香菇、蝦米等多種原料配製成,餡心始嫩鮮,餅皮要薄,做好後用油煎時,香味撲鼻,引人食慾。
一九八三年貴陽市飲食業風味小吃、菜餚評銷活動中,受到廣大顧客的好評。一九八四年,被貴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風味小吃」品種,並授予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