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小事就告狀?家長先別急著罵,巧妙引導,讓娃不當「告狀精」

2020-09-05 神奇麻麻木小暖

「老師,欣欣上課畫畫。」

「老師,瑞瑞推我。」

「老師,元元不乖乖吃飯。」

「媽媽,佳佳拽我頭髮」

......

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突然變成了小「告狀精」,家長對此感到非常頭痛,孩子對一點點小事情就揪著不放,天天不是告老師,就是告家長,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會不會變成一個愛打小報告的人,將來人緣不好怎麼辦?

其實,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愛告狀的孩子,年齡多在3-8歲以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非判斷能力還很弱,對別人的缺點非常敏感,眼裡揉不進沙子,喜歡挑剔別人。

他們還不具備太好的獨立處事能力,不能很好地把控尺度,所以很容易出現告狀的問題,同時,孩子愛告狀,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 1、注重規則的尊重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剛開始了解規則,學習遵守規則。

然而他們還不能像成人一樣能夠靈活地處理問題。一旦有人破壞規則,他們就很難接受,就會藉助外部力量來約束他人遵守規則

  • 2、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

孩子通過告狀,來顯示自己更好,更值得被愛,以此來換取大人的關注和肯定。

尤其是內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孩子,可能會通過告狀獲得表揚,來換取別人對自己的肯定。

  • 3、挑錯會得到好處

有的孩子為了證明自己更優秀,就不斷盯著其他小朋友,一旦別人犯錯,馬上告訴大人來證明自己是更好的孩子。

還有的孩子,當自己犯錯的時候,馬上先去挑剔別人的問題,來逃避大人的批評。

  • 4、家長的錯誤榜樣

家長本身就非常喜歡挑剔別人,經常當著孩子面,說這個不好,說那個不好,喜歡發牢騷。

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也喜歡盯著別人的缺點看。


孩子喜歡告狀,說明孩子開始擁有了,基本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但是孩子總是挑別人的毛病,不斷告狀的行為,如果不注意引導,孩子會養成一個愛挑剔別人的性格,喜歡通過打小報告來換取表揚的行為,長大後品行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客觀全面地看待人和事情,教給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社交關係處理中更加的遊刃有餘。

  • 1、和孩子一起討論,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

首先,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敘述,這樣做不但利於了解真實的情況,也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很重視他的事情。

其次,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商討出一個正確的做法。

比如孩子說「佳佳拽我的頭髮」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佳佳拽頭髮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她想要和你一起玩。

那麼如果你想和別人玩,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應該如何和別人打招呼,如何諮詢別人的意見?

讓孩子知道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什麼,而不是專注於挑毛病。


  • 2、引導孩子去發現別人優點

任何人都不是一無是處的,尤其是孩子。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閃光點。

譬如談論起小夥伴的時候,我們一起和孩子找找小夥伴平時做過哪些好事,是否幫助過別人,他的性格有什麼優點等等。

讓孩子學會用寬容的角度看別人,多看到正面,少用挑剔的心態看待他人和事情。

  • 3、家長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論他人是非

想讓孩子學會發現他人優點,家長首先要做一個善於發現他人優點的榜樣。

不當孩子面談論他人是非,而是多在孩子面前講正面的人和事。


孩子在成長中的這些小問題,看似不起眼,卻可以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攔路虎」,如果處理排解不當,很容易對孩子的性格成長,為人處世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家長積極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未來擁有優秀的品行、穩定的情緒,和應對處世的能力。

對於3-8歲的孩子,除了說教,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通過孩子喜歡的方式,譬如講繪本。

這套《小兔湯姆》繪本,就是通過講訴一隻叫做湯姆的小兔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小問題,小煩惱,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解決問題,處理社交關係,管理情緒。

一、熱銷2000萬冊,「噹噹終身五星童書」

《小兔湯姆》是法國經典的成長主題繪本,1989年出版後,被翻譯成中、韓、英、日、希臘、西班牙等多種語言,受到全世界小朋友的喜愛。

2008年引入國內,12年熱銷2000萬冊,獲得冰心兒童圖書獎、新聞出版署引進版優秀圖書獎、「噹噹終身五星童書」等大獎。豆瓣評分9.4。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套全套38冊,全網「獨一份」,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全的,價格只要89元,平均下來,一本只要2塊錢(文末即可購買)。

二、情景式講清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和煩惱。(文末即可購買)

每冊一個成長主題,講述了「小兔湯姆」最真實的「成長煩惱」,內容覆蓋情感、成長、生活趣事、重要的節日、多彩的活動,涵蓋了2-8歲孩子生活中常遇到的小難題。

孩子就像讀自己的故事,感同身受,學會生存的技能技巧,懂得處事的規則道理,緩解成長焦慮。

  • 湯姆掉牙了、第一次坐火車、住院了你害怕嗎、上幼兒園我很緊張、怎麼辦尿床了、在商場走丟了我可怎麼辦等等,內容真實,心理描寫非常細膩,


三、教科書級育兒方法,教你做溫柔堅定的智慧家長(文末即可購買)

面對孩子成長的問題,有的時候家長也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湯姆的父母是一對非常理性的「育兒專家」。

通過湯姆父母的處理方式,教給爸爸媽媽很多實實在在的育兒乾貨,讓父母也明白了什麼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和引導方法。

湯姆在幼兒園搶別的同學玩具,老師責罰了湯姆,還對爸爸告狀。爸爸是如何處理的呢?


畫面溫馨精美,貼近生活。文字簡潔生動,朗朗上口,孩子很容易學會自己閱讀。

大豆油墨印刷,綠色環保。

贈送2本趣味練習冊,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觀察力、專注力、表達力;

贈送1套中英法三語識字卡,讓孩子一邊識字,一邊學習語言。

贈送故事音頻,購買後,聯繫客服索取。

48開的平裝小版本,方便孩子隨時隨地進行閱讀。

38冊才89塊錢,每本才2元左右,經典的繪本,超值的價格,帶給孩子成長的指導,解決父母育兒的煩惱。

這一切,還不到一頓肯德基的價格。各位爸爸媽媽,趕緊下手吧。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回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媽媽,姐姐搶走了我的汽車」等等,孩子一點小事都會依賴成人幫助解決,並且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一類型的告狀行為就是「求助型」。家長首先共情孩子,幫助孩子先冷靜下來,再嘗試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比如:「你的玩具被弟弟搶走了,你心裡很難受,也很生氣,你還想繼續玩,對不對?那你想怎麼辦呢?」
  • 孩子愛「告狀」,怕上學被孤立,要不要強行阻止?
    家裡有個小「告狀王」,啥事都能幫忙「監督」。很多寶爸寶媽是一邊樂又一邊擔心。樂的是娃知道「告狀」,受欺負了會吱聲。但是娃上幼兒園後如果太喜歡「告狀」,會不會受到排擠,被其他小朋友們孤立?孩子愛「告狀」很正常,但不意味著家長們聽聽就算,或者用粗暴的方式解決。
  • 孩子為啥愛告狀?解讀告狀背後的動機,家長才能有效應對
    孩子,特別是幼兒園的孩子(3-6歲)愛告狀,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家長不用過於焦慮,反而應該重視對孩子這一行為的引導。但是這個媽媽非但沒有關注到孩子的需求,還「上綱上線」的把娃批了一頓。因此,對於他人違反成人認定的道德規範極樂意以告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正確態度。隨著孩子年齡慢慢增長,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愛告狀」的行為就會慢慢消失。這個過程中家長的關注和引導很重要。
  • 小孩愛「告狀」怎麼整?父母靈活回答,讓小孩從「告狀」走向自控
    相信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過愛「告狀」的人,身為旁觀者,我們對於這樣的人都是敬而遠之的,可是當那個愛「告狀」的人變成了自己的孩子,各位家長都是什麼心情呢?都是如何處理的呢?也許有的家長會覺得這是個小事情,可是我的朋友琳琳最近卻是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經,不僅是因為她的女兒是個「告狀王」,還因為她一個處理不當就會引來更大的教育問題。
  • 孩子愛告狀,會不會被排擠?孩子告狀背後的心理原因要了解
    上午帶娃在小區的兒童遊樂場玩,目睹了一個小男孩向媽媽告狀的一幕。小男孩大約5、6歲的樣子,和幾個小夥伴在沙場玩,媽媽坐在不遠處的長椅上玩手機。一開始幾個孩子玩的挺開心,後來因為爭搶一個挖沙玩具,突然起了衝突。
  • 雙寶家庭裡有個小小告狀精,父母如何正確引導?
    面對「小小告狀精」,寶爸寶媽很容易陷入焦慮,一方面覺得寶寶太依賴父母了,如果積極回應愛告狀的寶寶,會助長寶寶的依賴性。但是如果不積極回應的話,可能在不經意之間會傷害愛告狀的寶寶、那麼,陷入了兩難境地的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寶寶愛告狀的行為呢? 通常情況下,愛告狀的情況在幼兒期會比較明顯。
  • 讓學生學會告狀
    對班主任而言,學生告狀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有的班主任會親自把所有告狀事宜都處理得十分妥帖,有的班主任會傾聽了解,但有時會不耐煩,而有的班主任則對此非常抗拒。殊不知,老師眼中的一件小事,很可能是學生心中的一件大事,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對於學生告狀,班主任要循循善誘,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告狀。
  • 家校合作就是教師向學生家長「告狀」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人們普遍從小先接受家庭教育,再接受學校教育,終身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從而使學校教育更加溫馨、更為給力、更富成效,家校合作是一直以來提倡的教育方式,也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工作之一。
  • 幼師必讀:幼兒為什麼愛「告狀」?如何引導?
    建議:教師應詢問清楚兩人為什麼要搶積木,並指導求助的幼兒學會主動表態「拿別人的東西需先徵得同意」,培養其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其建立自信和勇氣。過了一會兒,琳琳也頻頻跑過來告狀:「老師,小文剩米飯了」「老師,小文沒有帶手工作業」……幼兒互相告狀背後的源動力是求罰心。幼兒的自控力、自我意識處於初級階段,去自我中心化尚未形成,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對於此類報復型告狀,教師千萬別讓告狀幼兒得逞,這只會縱容他的不良社會行為;當然,教師也不可嚴厲批評揭穿,以免損傷幼兒的自尊心,對教師產生不信任或者習得性無助。
  • 《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教給孩子自己處理問題,做外交小達人
    據有關資料調查顯示,幼兒園每天約有60%的兒童會告狀,有的小朋友每天最多可告狀5次。一點小事就生氣,喜歡跟老師和家長告狀,從來自己不會處理問題,是3-6歲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喜歡告狀。怎樣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動蕩的階段,拒絕養成愛告狀的壞習慣?
  • 讀《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學會自己處理問題,成為外交小達人
    據有關資料調查顯示,幼兒園每天約有60%的兒童會告狀,有的小朋友每天最多可告狀5次。一點小事就生氣,喜歡跟老師和家長告狀,從來自己不會處理問題,是3-6歲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喜歡告狀。怎樣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動蕩的階段,拒絕養成愛告狀的壞習慣?
  • 「寶貝心理」孩子為啥愛告狀?
    孩子愛告狀並非都是壞事,關鍵在於如何正確地引導。多數情況下,孩子告狀都是因為自己不知道怎麼解決,來向大人尋求幫助的,我們要給予孩子支持,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孩子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時,大人要積極回應,必要時給予幹預。比如,孩子自己搭建的樓房總是被淘氣的小朋友踢壞,這時家長就要適當幹預,要和淘氣的小朋友溝通、和對方的家長交流,制止孩子反覆的破壞行為。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孩子愛告狀,是因為什麼?
    你的孩子是否會經常像這樣向你告狀呢?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4-6歲的孩子特別愛告狀,那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愛告狀呢?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給予及時有效的支持,當孩子知道自己「身後有人」才會不怕欺負,下次才敢反抗。
  • 孩子為什麼「愛告狀」?家長和老師都要知道的真相
    碰到這種類型的「告狀」, 應首先對孩子予以肯定,家長還可藉此機會對孩子「因勢利導」,鼓勵孩子說出正確的行為,幫助孩子把「被告」當做鏡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孩子告成年人的狀,父母要引以為戒,只有規範好自己的行為,才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榜樣。
  • 發現孩子喜歡告狀,家長該怎麼做,才能讓他不變成被討厭的人
    ,孩子樂於把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都跟別人分享,要是他跟同伴交流就被定義為分享,要是跟老師或家長說,就被誤認為是「告狀」,其實這些孩子並不一定是真的在告狀,或許他們只是想跟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就會跟他們說很多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樣也很容易被誤以為是愛告狀的行為。
  • 老師總是給家長告狀怎麼辦?如何與老師溝通
    老師一般什麼事情會跟家長告狀,一般都是孩子在學校裡發生一些狀況,比如說打架呀,擾亂課堂秩序,做操不聽指令,破壞學校的東西啊,拿同學物品等等。那麼老師跟家長告狀有用嗎?實際上我想是沒有什麼用的,因為這些行為發生在學校,家長不在現場也不是當事人,也不能直接解決問題。
  • 孩子愛告狀,別再怪娃了,你知道他背後的3個小心思嗎?
    對於3-6歲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愛告狀」似乎是一個共識。對於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孩子們告狀,家長們不知所措,去理會吧,顯得自己事情多,不去理會吧,還會傷了孩子的心,怕孩子以後真的遇到了問題,受了欺負都不敢跟自己說。
  • 家裡孩子愛告狀咋辦?別一刀切,分清類型再說管教
    雖然孩子都是小天使,但有時候孩子們的一些行為還真就特別容易讓同齡人反感,比如說告狀就是其中一種。而且面對愛告狀的行為,家長也不知道該咋辦,有的家長乾脆就明令禁止孩子這麼做,其實這也是不對的。朋友知道以後自然是批評教育了女兒,而女兒自然也知道自己是被弟弟告狀了,轉身就和弟弟吵了起來,還說,你這樣以後都沒朋友,告狀精!聽見女兒這麼說,朋友確實感覺愛告狀的孩子很容易遭人討厭,於是也就告訴兒子不要這麼做了,誰知道兒子又說自己偏心,這位朋友實在是不知道該咋辦了。
  • 教資幼兒結構化面試:幼兒告狀行為出現的原因及應對
    所以,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比較突出。2.解決策略:在幼兒教師的一日工作中,時時刻刻都會面臨幼兒的「告狀」,幼兒的這種行為看起來事小,但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係,因此對於幼兒這一頻繁常見的「告狀」行為,教師正確地引導對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極其重要。
  • 是「告狀」還是「告密」?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01 孩子「告狀」的背後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